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得到很多愛和關注的90後,為什麼也缺乏幸福感和安全感?

得到很多愛和關注的90後,為什麼也缺乏幸福感和安全感?

01

很多60後和70後的父母認為:

90後是幸福的一代,躲過了饑荒、貧窮年代,趕上了最好的時代。

他們從小就是家庭的中心,倍受關注呵護,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六個大人圍著身邊轉,認同感爆棚,沒理由缺乏安全感。

他們肩負著大人給予的殷切期望,應該活出父母們活不出的樣子。

於是,他們從小就被父母安排著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為了將來能夠如父母期待般的優秀與成功。

轉眼二十幾年過去了,90年後也已步入社會多年,其中很多人也成了中堅力量。同時,我們也發現,很多90後活得並不幸福,他們糾結,迷茫,甚至沒有安全感。

很多人不想上班,要麼自己創業,要麼直接在家啃老。

為什麼曾經倍受寵愛與關注的90後,也如此缺乏幸福和安全感呢?

這其實與他們接受的教育方式以及所處的時代環境有很大關係。

02

很多90後朋友原生家庭的父母教育方式常常前後矛盾。

一方面是父母的溺愛:替他們包辦一切,讓他們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等到孩子長大了又為他們操心婚姻和工作。

另一方面是父母過多的期望造成失望,反過來責怪孩子依賴、不能吃苦、不能獨立。

這種矛盾的教養表現無處不在:

一、父母要麼忙得沒有時間陪孩子,要麼把所有時間都放在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工作時沒有時間陪孩子,下班時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他們身上,寸步不離盯著,生怕照顧不好,什麼都替他們做好。

父母沒有時間時,他們很孤獨,父母有時間了,他們依然內心孤獨,因為缺少與同齡夥伴相處的機會,沒有可以平等交流內心的對象。

忽略和過度關注,都讓他們感覺自己沒有受到真正的尊重,感到孤獨無助和不安。

這一代的父母普遍缺乏對孩子心理方面的知識,缺乏對孩子內心世界的了解,以自己的角度和方式愛著孩子。也讓他們心理需求和情感缺失的衝突很明顯。

長大後對感情缺乏安全感。

二、物質上對孩子寬鬆,學習生活上對孩子要求嚴苛。

他們的成長中物質不匱乏,父母捨得給他們買最好的東西,甚至無條件滿足他們物質需求,

學習和生活上卻要按照父母的安排和要求去做,報什麼興趣班、看什麼書,可以玩什麼、不能玩什麼,跟誰玩、考試成績必須達到什麼程度,常常都是父母說了算,他們沒有自主選擇的機會。

一位90後這樣說:在父母的庇佑下太久了,便忘記了去學習著享受一個人的生活。在家的時候,很多事情都是聽從父母的安排,甚至連交什麼樣的朋友父母都要管。

在這樣的管教下,他想要獨立,又因能力不夠而感到無奈和害怕。「父母的庇佑讓我們學到的生活技巧太少,或許是兒時得到的愛太多了,所以現在離不開他們,一旦離開,就感到沒有安全感。」

父母的不放手,永遠是孩子成長的障礙。

三、望子成龍又常常以「別人家的孩子」來打壓孩子

一位90年回想起自己上小學的時候,總是聽到父母拿他與別人進行比較,無論他做得再好,在父母眼裡總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比他更好。

於是,從童年開始,他的自我認同感一直是迷茫的。他覺得無論自己怎麼做,都不會得到認可。

長大後,他一直無法認可自己,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有滿足感。他時時刻刻都感到焦慮,不安,這種感覺常常讓他喘不過氣來。

從小在這種打壓下長大的孩子,內心深處總有一種缺失感在阻礙著他們釋放內心的力量,無法勇敢地去突破自己。

四、希望孩子成功又不讓他們試錯

有些父母看到別人的孩子成功了,希望自家孩子也能像他們一樣,等到孩子努力嘗試挑戰自己,一旦失敗又會抱怨打擊,說他不是這塊料,再也不允許他嘗試第二次。

這樣,孩子就會產生自我懷疑,因害怕失敗而拒絕嘗試新事物,一旦離開熟悉的環境就不知所措,產生不安甚至恐懼。

有人形容90後的這種成長環境和狀態,是「活在第三個籠子里」。

第一個籠子是這樣的,籠外有一個門,如果踩到門,打開後會有一個食物進來,每踩一下,就有食物,那麼關在裡面的老鼠就會一直踩。

而在第二隻籠子里,老鼠每踩一下,就會遭到電擊,踩一下,電擊一下,老鼠會怎麼做呢?當然是不踩了。

第三個籠子成了這樣:踩一下可能是食物,也可能是電擊,老鼠不知道應該踩還是不踩,最後在裡面糾結死。

家長對孩子太好了,就像食物;同時又給他壓力,就像電擊,孩子們如同老鼠在第三個籠子里。

一邊不讓他們做,一邊又說他們為什麼還不會做;一邊期望他們獨立、自主、快樂,一邊又剝奪著他們的獨立、自主和快樂的機會。

03

除了家庭教育的因素以外,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也有很大的關係。

一、接受的學校教育與現實生活脫節

就像父母平時只是說教,卻缺少身教一樣,如果實際行動的潛移默化,講的道理也不會在孩子身上產生效果。

課堂里填鴨式灌輸的理論知識,飄於空中,沒有機會落地於實際應用,努力學習只為考試拿高分上名校,讓父母開心。

上完四年大學,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因為發現所學的知識大多數都沒有用。

攀比性、功利性的教育下,孩子學習成績、升學率與老師業績掛鉤,同時也是家長之間攀比的一種工具。孩子學習失去了本來的意義和樂趣,甚至找不到活著的意義和幸福感。

由於接受的教育脫離現實生活,他們初涉社會時的表現常常讓長輩看不習慣,社會上的抱怨,讓他們猛然間覺得原來自己什麼都不是,心理失衡。

他們中的很多人現實感很弱,喜歡躲進虛擬世界中尋找存在感。

三、大環境的影響:

這一代與父母之間的代溝尤為突出。

他們出生時,中國開放了,互聯網時代來了。

伴隨他們成長的外界環境與父母輩當年環境的巨大差異,文化衝擊、觀念衝擊,與父母間的代溝大大拉開了,「火星文」是他們當年保護隱私的一種語言工具。

信息爆炸,物價上漲,失業率增高,職場競爭激烈。所有這些與父母那一輩不同時代環境下新生的現象,替他們包辦一切的父母已無法搞定,他們只能自己面對。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生存壓力與自我實現的矛盾,收入上漲追不上房價,所有這些都會讓他們焦慮。

一個94年的姑娘說:工作前一直在父母的照料下衣食無憂,過著優越的日子,長大後要獨自面對社會時,卻發現處處艱難,事事失控。

因為父母的過多保護剝奪了他們自主和面對挫折的機會,很多90後責任感和抗挫折能力差。

「活著很累」、「如果活得那麼苦,寧可去死」。常聽到90後會這樣說。對他們而言,有很多無奈和痛苦。

如果我們的教育不能讓下一代獲得幸福和活著的價值感,就要思考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秦文君說:「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

願我們的教育在不斷修正中回歸本質,讓下一代擁有自信和幸福的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50條超實用戀愛指南」
關於面膜您用對了嗎?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