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追求卓越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

追求卓越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

黨的十九大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須跟上國家實力增長和國際地位的變化,在服務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傳承、世界和平的進程中發揮自身價值。要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首先必須培養出一流人才,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建成卓越的高等教育。

「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時代內涵

大學本科教育的靈魂在於「育人」,而非「制器」,人才培養應始終成為高等教育的核心工作。去年,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委託學校高教所對我國高校畢業生5萬份樣本的大範圍調查表明,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與畢業生崗位能力需求間還存在明顯的差距。其開展的「我國高校畢業生生涯發展能力調查研究」結果認為:畢業生崗位需求的能力具有規律性;畢業生所有的能力需求與他所擔任的職務間存在高度關聯;不同單位的崗位需求能力要求存在很大的差異。

一所大學辦得好不好,不是比規模、數據,而是比這個學校培養的學生優秀不優秀,應以長遠的眼光、歷史的視野看它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看它對國家、民族所作的貢獻,看它對推進人類文明進步所產生的影響。

當前,國家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教育改革,在此背景下,雙一流建設、專業認證、「新工科」建設、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都在加快,這些改革其核心點都是立足於「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正如原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瞿振元所說:「如果沒有人才培養,你搞科學研究,它的名字一定叫科研院所;如果沒有人才培養,你搞社會服務,它可能是企業,也可能是農業推廣站等」。大學的使命和責任雖然越來越豐富,但是,最根本的還是培養人才。

彰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歸根結底是育人偉業。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是以人為中心的教育體系、教育制度、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全面現代化。教育現代化必須彰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服務。

以人為本的理念,表現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就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立足於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發展和作為社會成員成長的全面需求上,凝聚在學生主動投入、積極探索的學習過程中,體現為學生延續終身的學習與發展能力的全面提升,進而轉化成社會可持續發展和進步的成果。

落實「以學生為本,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剛性有餘、柔性不足」的弊端。其一,把關注學生學習、促進學生髮展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核心,作為學校一切頂層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其二,尊重學生的發展選擇權,調動學生的發展主動性,讓學生在多樣化的選擇中發現潛能、發展特長、培育創造性。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關愛每個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促進學生全面而又有個性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這實質上是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和評價手段的轉變。

優化專業結構、推進「學科—專業」一體化發展

學科建設水平的現代化是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學科專業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吻合度,是衡量高校學科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準。

首先,要抓住「放管服」機遇,因地而異設置專業。教育部已將專業設置的許可權下放給高校,只要是能服務於區域經濟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具有良好發展前景、能產生顯著社會經濟效益、對學科發展和社會變革保有高度前瞻性和敏感度的專業,高校只要報備教育部即可。高校要抓住這個大好機遇,快速對學校的專業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做好應對「專業為王」時代到來的準備工作。

其次,要確立「大類培養、方向分流、合作教育、多元評價」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以優勢學科和品牌專業為依託、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大類專業群,一、二年級實行專業基礎課大類培養,在此基礎上,開展專業核心課程教育;三年級設置專業方向或輔修專業,學生根據就業和發展需要,靈活選擇發展方向和輔修課程模塊。同時,與行業龍頭企業緊密合作,建設項目學院,讓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共同確定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共同開展課程建設,共同參與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質量。

最後,要深化專業內涵建設。各高校應立足專業特質來營造專業氛圍,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文化熏陶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師生,將隱性的文化顯性化,將文化內化於心、固化於制、顯化於物、外化於行,形成「一個專業,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種氣質」。辦學時間較長的專業,可根據本專業厚重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結合時代特徵凝練專業精神,使專業長期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得以傳承與發展;沒有歷史文化積澱、辦學時間較短的新專業,一定要在「新」字上下功夫,走特色發展道路;有行業背景的專業,可借鑒與本專業對口的代表性企業生產的理念,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和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形成自己獨特的專業精神。

聚焦能力培養、重構課程體系是關鍵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教學過程要素最終都集中在課程環節落地。許多高校目前課程結構採用的是「公共必修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選修課程」的專業人才教育課程結構模式,過於強調理論體系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造成課程門數多、內容交叉重複,重知識輕能力、實訓實習不能落到實處,致使教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學術視野的擴展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根據高校實際發展狀況,課程結構應該朝向「公共必修課程+專業主修課+實踐課程+跨學科課程(含創新思維課程)+選修課」方向轉變。

首先,重構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人才培養的過程本身就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在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內容體系時要從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品質熏陶、知識積累、能力提升、方法指導、實踐鍛煉、法德教育等方面考慮設置課程。

其次,重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學「全課程、全員育人理念」沒有完全樹立起來。思想政治課要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強化顯性思政(四門必修課+形勢政策課),細化隱性思政(即通識教育課、公共基礎課等),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將高校所有課程劃分為思想政治教育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再其次,重構公共類專業基礎課程體系。大學外語教育語種需要多樣化,除了英語外,增加其他語種的選擇面。有必要取消公共英語作為必修課程的設置,可把英語劃分為兩類課程:一是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多樣化的文學、文化習俗、歷史和科普等全外語課程,供所有學生自主選擇。二是根據不同專業需要,加強專業英語必修課程建設,實行外語與專業教學全面融合,強化學生專業閱讀、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的訓練。

最後,重構實踐驅動的工程教育課程體系。工科專業要結合自身特點,努力探索構建「實踐驅動的工程教育課程體系」,通過「反向設計」,按從出口向內找的思維方式設計課程,按專業認證標準,結合基礎課、專業課、實驗課等課程標準,加強課程群建設,適當增加方法理論課程和學術前沿課程等輔修課程內容,不斷開闊學生的學習思維和視野,豐富學生學習知識,提高學生的研究分析能力,為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載體。

(作者系南通大學原黨委書記,中國高教學會高教管理研究分會副理事長)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23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統籌布局營造校外培訓良性生態
西湖來了一條大鯰魚?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