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山遠:為什麼人「丑」就要多讀書?

關山遠:為什麼人「丑」就要多讀書?

作者:關山遠

首發:新華每日電訊

突然發現,中國湧現了一個龐大的熱愛跑步的人群,奔跑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為什麼愛上了跑步?原因很多,有句調侃最得人心:體胖還需勤跑步。

別忘了,「體胖還需勤跑步」的下一句是:人丑就要多讀書。

-01-

清晨,淅淅瀝瀝的雨中,人類的孩子將一本厚厚的書送給了一頭名叫毛里斯的紅毛猩猩,並翻開書,教它認字。

這是好萊塢大片《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的一個鏡頭,結合整部電影來看,這個鏡頭尤顯意義非凡。《猩球崛起》系列是科幻片,但更像預言片,說的是人與猩猩的關係,其實暗含著人類起源與進化的故事。

《猩球崛起2》接著上一集的故事開始:致命病毒「猿流感」瀰漫全球,遭此橫禍的人類只有一小部分倖存下來,聚居在舊金山。猿族首領凱撒(由人類養大,對人類情感複雜)在深山密林中建立了自己的猿族家園,過著幸福平安的生活。

然而隨著一小隊人類的到訪,他們的寧靜被打破。在接踵而來的人猿大戰中,人類與猿類均分成了主和與主戰兩個陣營。

凱撒希望與人類和平相處,但猿二號科巴因小時候充當人類的實驗品,遭受過虐待,對人類充滿仇恨,渴望開戰,憑藉陰謀推翻了凱撒,奪得寶位,率猿軍殺向城市。智商最高的是毛里斯,它類似猿類王國國師的角色,為首領出謀劃策,還教小猿類識字——沒錯,教它們識字。

這完全就是無數年前人類原始社會掙脫出愚昧時代之前夜的縮影:發明文字,知識傳授。文字與書籍的出現,是人類進化的一大標誌。

日本作家齋藤孝曾寫有一本名為《讀書力》的書,他表示,讀書不僅僅是一種興趣、一種愛好、一種方法,更應該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形成改變思維的能力、提升交際的能力、構成個人「進化」的能力。

只是在電影中,這一切發生在未來某一年的猿類社會。跟人類社會一樣,猿類社會也很不團結,像科巴這樣的「老二」,扮演著人類社會屢見不鮮的野心家,找個機會就想取而代之。

當然,這是一部正能量的電影,在人類與猿類均付出慘重代價後,陰謀家費盡心機還是失敗了,凱撒因為得到人類的幫助而成為笑到最後的勝利者,毛里斯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它在科巴奪權後帶領一眾猩猩寧可被關起來也不願成為走狗,對前主忠心耿耿,並在關鍵時刻用自己的智商戰勝了對方的蠻勇。

這其實說的就是知識的力量。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可以做各種解讀,例如科巴是悍勇卻保守的,對人類充滿仇恨,它對人類的學習僅僅停留於像人類一樣摳動板機開槍殺人,也就是說,只停留在「器」這個最低層面,卻不知上面還有「術」,往上還有「法」,最高的是「道」。相比之下,凱撒與毛里斯,學習的境界就高多了。

在這部電影中,科巴是諸猿之中模樣最為醜陋的一個,那種獰惡的丑,它為了騙取人類槍支,假裝小丑模樣,被騙槍的傻哥們開心地叫它「丑寶寶」——這字幕不錯。

旋即,「丑寶寶」以特別不被人關注的方式開槍了,殺掉了第一個人類,然後它用武器庫里的槍支武裝了更多戰鬥猿,開始殺戮更多的人類。

但殺戮帶不來進化,進化需要學習。這部電影講的是進化與文明的故事。人丑就要多讀書,猿類也一樣,所以最後「丑寶寶」掛了。

-02-

「人丑就要讀書」中這個「丑」,不僅僅局限於顏值這個層面,更多指向人在社會中所陷入的某種困境,比如「矮窮矬」,又比如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那個男一號安迪。

入獄前,安迪是一個銀行家,收入豐厚、受人尊敬。但蒙冤入獄後,原來的環境已經徹底被摧毀,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絕境,甚至無法掌握自己的身體——例如頻頻遭受比毆打更恐怖的雞姦。

灰褐色的監獄,是個隱喻意義強烈的所在:這裡的囚犯被打回動物原形,文明在此不起任何作用,完全是叢林法則中的弱肉強食,沒有道德約束而又膀大腰圓的惡人,在此處於食物鏈的頂端,橫行無忌。

《肖申克的救贖》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說,這是史蒂芬·金為數極少的沒有涉及恐怖及靈異題材的小說,但從另外意義上來說,這同樣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題材。

試想想,這完全像一場惡夢:人類文明社會的規則在這裡統統不起作用,你讀了再多的書、知識再淵博,也不如一個沒有任何底線的文盲惡棍。

這部電影,最打動人處,恰恰在於絕境中心存希望,而最終變成一個知識改變命運的勵志故事。

因為一次勞役時聽見獄警在埋怨高稅務,安迪插話了——在監獄裡囚犯試圖跟獄警說話,是要冒著巨大風險的——但前銀行家安迪畢竟深諳如何用利益打動他人。很快,他開始替越來越多的獄警處理稅務問題,然後是小孩升學、洗黑錢……他讀過很多書,其他人沒有,這是他的優勢。

他不用再承擔繁重的體力勞動,還巧妙地借獄警之手打殘了企圖雞姦他的惡人——在沒讀什麼書的獄警眼中,讀過很多書的安迪,能夠幫他們解決他們無法解決的問題,其重要性,自然遠遠超過一個沒讀過什麼書的囚犯,雖然這個囚犯孔武有力,但在他們眼中,也不過一隻強壯的蟑螂。

安迪因為知識,贏得了他在監獄的地位,但他深知,監獄長和獄警們也深知:即便他很重要,但他還是動物,或許只是從一隻羸弱的蟑螂,變成一條智慧的狐狸,但還是動物。獄警們再粗鄙無文,安迪再學富五車,但前者仍然掌握著後者的命運。

在深陷牢獄的漫長歲月,安迪始終在為能夠自主掌握命運也即重獲自由而默默努力,他不是一個書獃子,他知道行動的重要性。當他最終逃出生天,氣急敗壞的獄警發現了他越獄的工具——嵌在《聖經》中的一把岩石錘。

這是一個讀書人像螞蟻一般的艱難自救。

在電影史上,《肖申克的救贖》擁有超卓的地位,人們如此高的評價,恐怕還來自於這部電影給人的代入感:如何用頑強突破逆境,如何用知識改變命運。

所以,電影中很多場景,讓人激動不能自抑,例如,安迪因為在監獄裡放歌劇唱片而被關禁閉,但他說:「這就是意義所在。你需要它,就好像自己不要忘記。不要忘記世上還有不是用石頭圍起來的地方。不要忘記自己的內心還有你自己的東西,他們碰不到的東西。」

就像玄幻小說中的情節:一個人,即使被噩運轟擊得身神俱滅,但只要保有元神,終會留住一線生機,以待日後復原。是的,元神,最珍貴的教養、學識、智慧……這是他們碰不到的東西。

-03-

明朝人曹臣編有一本《舌華錄》,上面記有這麼一則軼事:蘇軾一日飯後散步,拍著肚皮,問左右侍婢:「你們說說看,此中所裝何物?」

一婢女應聲道:「都是文章。」蘇軾不以為然。另一婢女答道:「滿腹智慧。」蘇軾也以為不夠恰當。愛妾朝雲回答說:「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捧腹大笑。

這笑,其實很酸楚。蘇軾以瀟洒風流著稱於世,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典範,但他恰恰因為書讀得多了,獨立思考能力強,拒絕隨波逐流,先是批評如日中天的王安石,因此吃盡苦頭,險些喪命;王安石倒了,那個小時候砸缸砸出名的司馬光逆襲成功,正紅極一時呢,但蘇軾又開始跟司馬光唱起對台戲來,確實「不合時宜」,仕途再遭挫折。

是的,讀書往往並不會讓一個讀書人,擁有比從不讀書的村夫農婦更嫻熟的趨利避害的能力,反而因為讀書多了,更不甘心苟且偷安、聽天由命。

蘇軾曾寫過一首詩,開頭兩句就是:「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可謂字字沉痛。

蘇軾是一類讀書人,嚴嵩是另一類。

筆者若干年前曾游江西新余,驅車於鄉間公路,忽然看見有一行簡陋石刻,上寫「宰相讀書洞」,問同車的本地朋友是哪位宰相,朋友面露窘色,顧左右而言他,始終不予正面回答。

後來筆者查閱資料,才知道此宰相原來是嚴嵩,當年曾在此山洞苦讀——相比於那些爭奪「西門慶故里」的某些官員與文人,筆者還真欽佩這位朋友。

如果不是奸臣,嚴嵩絕對也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典範:布衣出身,刻苦攻讀,9歲入縣學,10歲過縣試,19歲中舉,25歲時考中進士,從此步入官場。相比蘇軾,嚴嵩很會「做人」,心機縝密,城府極深,因此幾經周折,位極人臣。但他最終背負奸臣之名,飽受唾罵,兒子被誅,他被削官還鄉,以八旬高齡,寄食於墓舍,死時甚至無棺木下葬。

電影《生死朗讀》,講的又是另外一個讀書的故事:二戰結束之初,德國少年米夏和一名比他大21歲的中年女子漢娜展開了一段瘋狂的忘年戀,漢娜特別喜歡在激情之後,傾聽米夏慢慢朗讀文學名著中的經典篇章給她聽。

某一天,漢娜失蹤了,兩人再次見面時,是在八年之後,米夏作為法律系大學生,在旁聽一次對納粹戰犯的審判時,見到了審判席上的漢娜,後者因為在戰爭期間擔任集中營警衛而成為被告……

漢娜由因主演《泰坦尼克》而著名的凱特·溫絲萊飾演,在《生死朗讀》中,她傾聽少年情人的朗讀時的表情,那滿眼的溫柔和熱愛,令人難忘,她那麼喜歡書上的故事,像個孩子似的時而痛哭,時而大笑。

但直到審判席上,米夏才發現一個秘密:漢娜居然是個一字不識的文盲,他終明白了,漢娜為什麼不看他的旅行計劃,為什麼會在拿到菜單時神色緊張,為什麼總是不厭其煩地聽他朗讀……

但更震驚的事情是,漢娜為了隱藏自己是文盲這個秘密,不願提筆在白紙上寫下黑字做筆跡比較,坦然認罪,甚至跟她無關的罪名,也背了下來。

米夏本來可以說出真相,但他既震撼於漢娜的過往,又擔心彼此間的事情暴露,最終沒有發聲……漢娜被判終身監禁。

故事並未結束,在複雜的情緒中,米夏開始給獄中的漢娜寄自己朗讀的磁帶,讓她通過磁帶和書的逐字對比學會了閱讀和書寫,並且開始給米夏寫信,米夏從沒回信。

20年後,漢娜即將提前出獄,他在監獄催促下去了,他們終於見面了,她已白髮蒼蒼,而他冷漠敷衍,不願回憶過去,她伸出手來,他猶豫著握住,始終沒有給她一個擁抱。出獄前夕,她踩在他寄進監獄的一堆書上,自縊身亡。

這是一部意蘊龐雜的電影,人們進行了各種解讀,諸如像漢娜這樣的一字不識的德國普通人,是如何扭曲了人性作為納粹幫凶無意識地捲入犯罪,而像米夏所代表的德國戰後一代人,又是如何看待前一輩人集體犯下的罪行。

其實,也可以從讀書的角度,來看待這部電影。

如果漢娜始終是個文盲,她或許能夠捱過這漫漫牢獄生涯,但她在獄中學會了閱讀,她讀了很多書,她的心受了很多煎熬,她那般懷念那個曾經為她朗讀如今給她寄來磁帶和書本的少年……她終於絕望,她曾經渴望的讀書識字,並不像她之前想像的那麼美好。

沒有人否認,讀書能夠改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德國大詩人席勒將18世紀稱之為普魯士民族「一個被墨漬鋪蓋的世紀」「一個讀書成癮的世紀」,塑造了至今依然強盛的德國。

在二戰時的德國,漢娜那一代人中,像她一樣的文盲並不多,但這一代人,受過良好的教育,為什麼依然成為希特勒的幫凶?這是至今德國人還在反思的話題。

無疑,讀書是很美好的,但不能神化讀書的作用,讀書,並不能徹底改變人類醜陋的一面。

-04-

讀書不能徹底改變人類的醜陋一面,但不讀書,人類肯定會更醜陋。

「文革」之後,中國人曾經有過非常美好的讀書時光,由此獲得的精神盛宴,構成並不充裕的物質生活的另一面。稍稍上了點年紀的人,都有刻苦攻讀的美好回憶。讀書人,一度是備受尊敬的。

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曾這麼描寫農家青年孫少平在城裡建築工地當小工時依然不忘讀書的場景,當時女大學生田曉霞和孫少平的哥哥孫少安去建築工地尋找他,在一個還沒竣工的樓房一間屋裡,

「孫少平正背對著他們,趴在麥秸稈上的一堆破爛被褥里,在一粒豆大的燭光下聚精會神地看書。那件骯髒的紅線衣一直卷到肩頭,暴露出了令人觸目驚心的脊背——青紫黑癜,傷痕纍纍……」

這是一個心靈與肉體對比非常強烈的畫面,震撼了讀者,也震撼了田曉霞。她馬上付諸行動。孫少平與哥哥分別後回到自己的住處,

「當他進了自己那個門窗洞開的房間後,吃驚地站住了。他看見,麥秸草上的鋪蓋煥然一新。一塊新褥子壓在他的舊褥子上,上面蒙了一塊淡雅的花格子床單,那塊原來的破被子上摞著一床綠底白花的新被子……一切都像童話一般不可思議!孫少平剎那間明白了這是怎麼一回事。他一下子忘情地撲倒在地鋪上,把臉深深地埋進被子里,流著淚久久地吸吮著那股芬芳的香味……」

是的,田曉霞——省委副書記的女兒——愛上孫少平了。當年鳳毛麟角的女大學生,還是高幹的女兒,為什麼會愛上一個建築工地的小工?因為他愛讀書,他有志向,他有光明的未來。

在今天,這幾乎是個神話了。

「讀書無用論」現在很有市場。那個熱愛讀書的黃金時代,還會重回中國嗎?人們總喜歡把愛讀書的猶太人來跟中國人相比:例如,在猶太人看來,智者比國王更重要;又如,猶太人的經典《塔木德》中寫道:「寧可失去所有財產,也要把女兒嫁給學者」。是不是也像神話?

物質的充裕,正在改變中國人的外形,尤其是富人,擇優婚配中的基因改造,正在培養越來越漂亮的後代。但有一些改造,卻必須要通過讀書來完成。

若干年前,柏楊寫過一本《醜陋的中國人》,引起很大爭議。但人們不得不承認:中國有很多「大美」,也免不了一些醜陋。看看今天時常瀰漫的戾氣,就會明白這一點。

還是楊絳先生說得透徹:「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這些科學家都是「懶蟲」,成為大牛每天只需工作四小時
當你負能量爆棚的時候,這些方法可以拯救你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