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辦面向未來的教育

辦面向未來的教育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 寫好教育奮進之筆 特別報道

從排排坐、安靜聽講、反覆練習到小組合作、動手探究;從班主任「單兵作戰」「一枝獨秀」到倡導全員育人;從學校管理大多是在布置任務、檢查工作,到探索多樣化、個性化的管理模式……當不少學校正在不同程度地進行著一招一式、小修小補改良式變革的時候,有一所學校,卻靜悄悄地對傳統教育藩籬進行著結構性的系統改革:

動結構,突破以單一「班級」為單位的剛性組織,創建面向未來的新型教育組織形態——「班組群」;

造空間,以建構學校建築空間為契機,拓展學校學習空間,通過共享形成多樣、多維的學習關係;

立課程,超越班級授課和分科教學局限,為學生提供更多樣、豐富的課程供給——生態大課程實踐體系;

創環境,完善學校與家長、社區關係的頂層設計,滋養互動互惠的教育生態,形成協同育人的良好環境。

這所學校,就是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

重新定義學校價值——

教育孩子、團結人們、引領社會

2011年7月,中關村三小借30年發展之機,開啟「面向未來,重塑學校」的教師廣泛民主對話,引導教師站在更高層面上重新定義學校。

歷時一年的研討與聚焦,最終形成《學校發展綱要》,明確了面向未來的學校定位和發展方向:學校應該是教育孩子、團結人們、引領社會的地方;學校應組織起由學生、教師、家長、學校管理者、社區等聯結起來的多樣化的學習關係;學校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機會與可能,為教師提供專業成長空間與資源;學校要讓孩子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學習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在完成真實世界任務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動手實踐能力,養成行為品質,讓學習與社會需要一致,成為真正有益於自己、他人和社會的人。

中關村三小對學校的功能和定位的描述,開放的視野和更高的站位,讓學校的變革一出發就走在正道上。

很顯然,局部的、單方面的改良已不足以支持學校面向未來的系統性設計。作為一所有著131個教學班、6300名學生的傳統名校,中關村三小師資優良、學業優秀,各項工作出類拔萃。如果繼續按慣性朝前走,優秀依然。有必要做這種傷筋動骨的改革嗎?學校不少教師不是沒有這種顧慮和擔憂。

迄今,中關村三小的一些教師仍對6年前那個電閃雷鳴的暑期夏夜記憶猶新。學校決定借新建校區契機,大規模推進改革,暑期集結教師到密雲集中討論改革方案。力挺派和質疑派之間爭論得不可開交,雙方甚至預設了這種跨齡跨班學習方式一旦實施可能出現的種種狀況。教師們是真的恐懼和擔心。設想一下,一直教高年級的教師怎樣教低年級學生?也許連說話語氣都不會了。自己班的學生都管不過來,怎麼管其他班的學生?

辯論到晚上,大家心裡實在沒底了,只好給校長劉可欽打電話求助。那天,劉可欽白天在市裡開會,接到電話後,她連夜趕到百公里外的密雲。

但劉可欽沒有急於下結論,「改革的方向大家是認同的,方向對了,路就不怕遠」。

此後的6年里,學校200多名教師深度參與到新校區各個項目的設計中,並通過建築的項目設計帶動全體教師觀念和思維的創新。開展項目研究的6年,是教師課程能力生長的6年,是喚醒教師內心的6年,也是教師獲得發展和自我認同的重要6年。

教師宋立亭畢業後到中關村三小的第二年,就全方位參與了學校改革。「建設新校區就是在研究教育的事,也是我成長的6年。」宋立亭由衷地說。

學校物理空間「變形」——

從「火柴盒」到「三室一廳」

2012年,北京市海淀區政府在萬柳社區劃撥了一塊地給中關村三小建新校區。面積雖然不大,但卻承載了中關村三小全體教師對教育追求的渴望,也給了他們新的發展契機。

學校文本性的發展綱要和工地上的施工藍圖同步進行。劉可欽跟教師們說,這不是一件簡單的蓋房子的事兒,我們要把這個建築作為一種課程存在。

學習,將發生在學生的足跡所至。這是學校在新校區建設中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學校要為學生提供便捷的資源和空間,幫助孩子學習,將來能夠擁有從事今天也許還不存在的職業技能與素養,能夠幫助學生走向未來。

在這個過程中,學校與設計師不斷溝通,思考這所學校到底要承載怎樣的教育理念。學校希望以全球化的視野,藉助學校建築空間的變革,推動學生學習和人際關係的重新建構;希望學校能夠成為一個充滿機會的博物館;希望學生在這裡接受6年教育後,能成為一個受歡迎的、有能力的、有擔當的人。

設計師將師生這種感性訴求一遍遍轉化,最終定格成學校空間的理性建構:三間教室加上一間幾乎同等大小的開放空間,組成了這座新學校的結構單元。

教室和教室之間的牆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可以靈活組合的活動隔斷,教師們根據教與學的需求「變形」。班組群,就是將過去以一個個班級為單位的管理空間,延展為3個教室組合在一起的群組空間,每個房間有一堵牆是可以打開的,同時設有公共空間,為孩子們提供在一起交流和活動的場所。將3個年級、不同年齡的孩子放在一個班組群中生活、學習,是一個家庭式的學習基地,教師們戲稱「我們家的三室一廳」。4個班組群組成了一所「校中校」,實行人財物、責權利的統一和自治,也實現了小學校般的便捷和溫馨。

處處是教室、圖書館、博物館、舞台,這是三小對「學校3.0」空間的具體描述。走進三小,各個空間都有孩子們開展學習、研究、交往的影子,空間和人自然交融。

在新校區建設的過程中,最可貴的地方就是打破了原來的空間思維定式,開始有了想像和突破。原來教育還可以這樣去做,原來學校的空間還可以這樣去實行,原來物理意義上的一道道教室牆,阻隔了教育的想像。當跨越了這些阻隔時,教師們發現,學校教育還有許許多多新的未知領域等待探索。

真實可感的「化學變化」——

教育的發生可以有更多可能

班組群的建築空間在給教育帶來更多精彩和可能的同時,對已經習慣了原有班級管理、習慣了單一學科教學的教師們來說,更多的是挑戰。

物理的牆推倒容易,橫在教師們心中的那堵「牆」推倒不易。教師們本能地守護著原來班級的一畝三分地:「這能行嗎?」「學生的好與壞今後算誰的?」「同時教不同的年級,怎麼備課?」面對諸多困惑與不解,改革步伐沒有退縮,也沒有激進,而是組建了班組群研究突擊隊,不同部門的成員跳出學科,從培養完整人的角度重新設計工作方式,協商班組群的課程與教育模式。引領教師開始新的思考:這樣的學校空間里,教育怎麼發生?師生如何生活?站在現在,面向未來,應該怎樣做教育?

多樣的物理空間和學習內容促發了教師團隊的多樣組合。「班主任+導師」的工作方式使更多教師很自然地走向協同育人、整體育人,破解了過去一個班主任單兵作戰的諸多弊端。

學生小方常常是一言不合輕者發怒,重者出手,同學關係緊張,班主任想了很多辦法,也不見效。升入四年級,來到班組群空間後,小方感到似乎一下子「管」他的教師多了,不論何時,班組群里的每一名教師都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出現。體育教師劉昕成了他的「保護神」,面對快兩米高的劉昕,小方多了一份敬畏。面對需要更多的關懷與幫助時,班組群中7名不同學科教師協作行動,實現了對小方全程、全方位的關注與幫助。

教師們過去只在「我的語文學科」「我的數學學科」中生活,每個人都以學科和教材為中心。當他們意識到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個完整的兒童時,教師們協作育人、跨學科交往的故事增多了。

不同學科的教師也很自然地走向跨學科協作。數學教師李京華在設計「認識體積」課時發現,科學教師呂京榮正在設計「物體的浮沉」。兩個人一聊各種學科的教材,發現數學課需要科學課一個物體浮與沉的實驗,來幫助孩子們認識體積。

兩名教師興奮得一拍即合,合作上一節數學與科學的跨學科整合課,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課後,李京華激動地說:「科學和數學相遇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班組群讓不同學科的教師有了跨學科教學的機會和可能。」

在追求一名好教師上好各學科課的基礎上,學校開始引導一群教師協同教學,期望通過不同組合,充分發揮教師個體的學科優勢,又將教師團隊產生的巨大合力作用於學生。

更可喜的是,在班組群里,學生有更多可以選擇的學習夥伴,通過這樣的夥伴關係,學生既看到昨天和當下的自己,也能夠看到明天的自己,從而呈現學生成長的完整軌跡。

「班組群建設實際上是學校教育關係的重構,這種探索意想不到地釋放了教師和學生身上無限的教育空間和能量。」採訪中,劉可欽常提到的一個詞就是「釋放」,「學校所期望的變革,就是能最大程度釋放教師和學生的能量」。

構建生態大課程——

面向未來的學習真實可見

學校3.0的空間設計對應著「真實的學習」課程規劃,嘗試教與學方式的改變。跨越學科界限,將原有十幾門學科整合成六大課程群:語言類(中文、英文);數學、科學、技術和工程;歷史與社會科學類;視覺藝術類(美術、手工、攝影、微電影);表演藝術類(音樂、戲劇、舞蹈);積極身體活動的健康生活類。

教師們也不再困惑於區分是「項目學習」「問題學習」,還是「主題學習」,不再疑惑「我還能不能用講授式的教學」,而是將講授啟發式的直接教法和項目式的學習有機融為一體。最重要的是,教師們漸漸不再糾結於一節課的課時夠不夠,不再限於「講不完」的困擾,而是學會「算大賬」了,把學生當成一個完整的人來教育。

去年12月,中關村三小北校區,一場「空間與美術」教學觀摩研討正在進行。令來自全市美術教研員和教師腦洞大開的是,他們不是按傳統方式坐下來聽課,而是要跟隨上課的教師和學生在校園各空間里流動。

6名同時開課的美術教師,有的選擇專用教室,有的選擇樓道和圖書館,把課程與空間緊密聯繫在一起。在上「認識一位畫家」的課時,教師趙文梅將學生分成4個任務小組,到圖書館查閱梵高生平、在熟悉的校園尋找梵高作品的影子,最後再分享彼此的感想與收穫。課表上明明寫著美術課,但一群學生直接在籃球館打了一場比賽。原來,這是教師溫博上的「籃球鞋設計」課。

學生們通過體驗發現,籃球鞋設計要求極高,學習設計不僅要了解球鞋文化、造型,還要了解配色、材質,更要會人體力學知識。一堂美術課上出了新高度。

超越班級授課制和分科教學局限,增加時間和空間彈性,圍繞「受歡迎、有能力、有擔當」的育人目標,中關村三小建構生態大課程實踐體系,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樣豐富的課程供給。

在中關村三小記者看到,一張課程結構圖清晰勾勒出生態大課程的類別和架構,在學時安排上,以90分鐘為一個學習大板塊,兩個或多個學科的教師可根據每天的學習內容和進程,靈活協商若干不同時間段的教學組合。

生態大課程穿越課程結構壁壘,有機融合分科與綜合學習優勢,聚焦學生創新實踐和解決問題能力,成為一個完整的課程實踐體系,使學生學習活動與積極行為養成相統一,知識學習與動手實踐、社會交往過程相統一,使深度學習得以發生。

6年來,一項項成果接踵而至:「共享單車的利弊與有效管理」「如何讓人民幣成為『一帶一路』國家結算貨幣」……近400個身邊熱點問題成為學生們自發研究的課題;60多個學生自主社團、100多個項目團隊活躍在校園各個角落;畢業班的學生聚焦歷史文化、社會科學、信息技術、文化藝術、生態文明等8個領域開展研究,每年撰寫論文300多篇。

「未來,中國將在世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今天的學校必須面對挑戰,培養植根於深厚中國優秀文化、具有創新精神和全球視野的一代新人,能夠肩負起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劉可欽說。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23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