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用針灸治「神志」疾病,老前輩總結的四組穴位

用針灸治「神志」疾病,老前輩總結的四組穴位

(一)治神基礎方

四神方:百會、神庭、本神、四神聰、神門。

功用:益氣昇陽,清熱瀉火,安神定志。

主治:一切情志病。

按:該方有四個「神」字穴,故曰「四神方」,是治療情志病的主方,其目的是使人體「精神內守,真氣從之,病安從來」。

(二) 解郁安神法

四關方:合谷、太沖。

功用:鎮靜安神,疏肝解郁;平肝潛陽,清熱瀉火;解痙息風,開竅醒神;搜風理痹,通經活絡。

主治:不寐、焦慮、胸悶氣短;肝陽頭痛、牙痛、眩暈、目赤腫痛、耳鳴、耳聾、脅肋脹痛、帶狀皰疹痛;驚風、中風昏迷、癲、狂、癇、臟躁;風寒濕痹、肢體麻木、拘攣不用等。

按:「四關方」是廣大針灸醫師常用的針灸成方之一,古今醫籍多有記載,「四關」之名最早見於《靈樞·九針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十二原」。《針灸大成》云:「四關四穴,即兩合谷、兩太沖穴是也」。《標幽賦》說:「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寒濕痹痛,開四關而已之」。

《經穴纂要·人有四關論》說:「合谷、大沖,是曰四關」。《腧穴學概論》說:「四關治風寒濕痹」。《針灸經外奇穴圖譜》說:「四關主治四肢寒戰、喑啞,並可起鎮靜作用」。根據臨床經驗,周老認為「四關方」不僅可以治療痹證,而更多的是用於鎮靜安神、止痛急救等。

(三) 補益安神法

五臟俞加膈俞方: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腎俞。

功用:補五臟,調氣血,安神定志,通經活絡。

主治:心悸氣短、腰酸乏力、失眠健忘、食欲不振、面色無華、月經量少、中風後遺症及一切虛勞損傷等。

按:背俞穴為臟腑精氣匯聚之處,它不僅可以反映臟腑的功能狀態,從而調節臟腑的氣機,改善臟腑功能紊亂現象;而且其中肺、心、肝、脾、腎五臟俞具有補五臟之虛和益氣生血之功,使氣血充盛而神安。若五臟功能失調,氣血虧虛則神亂。因此,以針刺補法調五臟,可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

膈俞為血之會穴,具有調理氣血、通經活絡之功,與五臟俞合伍,稱五臟俞加膈俞方,不僅可以加強五髒的氣機調暢作用,還可使氣血、經脈流通,從而達到補五臟、調氣血、安神定志和通經活絡之目的。

五臟俞加膈俞是「金針」王樂亭教授「中風十三治」中的「一治」,主要是針對中風後體虛,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的患者。周老在臨床工作中,不斷地擴大了該方的使用範圍,特別是對虛勞損傷、抑鬱不寐、健忘乏力、心悸氣短、月經量少者,效果更佳。因而,五臟俞加膈俞被列為周老治神法中的補益安神法。

(四) 重鎮安神法

督脈十三針方:百會、風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陽、筋縮、脊中、懸樞、命門、腰陽關、長強。

功用:重鎮安神,強腰壯脊;通經活絡,解痙息風。

主治:情志病、癲、狂、癇、煩躁、不寐、兒童多動症與抽動症、 自閉症、腰脊疼痛、下肢痿躄、項背拘急、角弓反張、顫證等。

按:督脈貫脊屬腎,總督一身之陽,補之可補陽益氣、強腰壯脊;又督脈上行至風府,而入絡於腦。腎主骨生髓,上聚於腦則為腦髓。腦為髓海,又為「元神之府」,故補督亦有健腦益智和鎮靜安神之功。

針灸具有雙重作用,既有補益作用,又有瀉邪之效。因此,瀉督脈可清熱瀉火,疏通經氣,使邪外出,以起到醒神開竅、解痙息風和通經活絡之功。

所謂重鎮,即針對邪氣盛而正氣尚未虛衰的重證患者的治療方法,包括針刺手法較重、用針宜粗、進針宜深等內容,如治療中風偏癱,往往用於久病但正氣仍較充盛、肢體拘急不用的患者;兒童抽動症與多動症中痰火壅盛、脾氣急躁的患兒;還經常用以治療躁狂和性情急躁的頑固性失眠的患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之家 的精彩文章:

沙發一旦朝這個方向,越住越窮,難怪夫妻不和,事事不如意!
好的飲食,是陰陽平衡下的一種修行

TAG:道醫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