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平之戰白起為何坑殺20萬趙國降兵 有沒有可能不殺?

長平之戰白起為何坑殺20萬趙國降兵 有沒有可能不殺?

長平之戰白起為何坑殺20萬趙國降兵 有沒有可能不殺?

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秦、趙大軍對峙三年,雙方共出動兵力超過百萬。趙國所有參戰45萬大軍,全軍覆沒,經此一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

起初趙軍數戰不利,趙國的主將廉頗依託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營壘,以逸待勞,疲憊秦軍。任憑秦軍屢次挑戰,趙兵都堅守不出去應戰,因此,趙孝成王認為廉頗堅壁不出是膽怯的表現,幾次派人責備廉頗。實際上,廉頗準備以以逸待勞的方式首先挫殺秦軍的銳勢,然後等待有利時機再出擊。而兩軍長期相持,對於遠征千里的秦軍來說,實際上意味著走向失敗。秦軍歷來善於突進急擊,只有速戰才能成就大功,而攻勢一旦受挫,往往就會導致士氣的凋敗和進攻實力的摧折。秦軍主將王齕長期求戰不得,秦軍所面臨的高山夜寒,糧草不繼,士卒病傷等不利條件,都使他為久困長平而深深憂慮。

秦、趙大軍對峙三年,兩國國內糧草供給都陷入困境,趙王急於求勝,錯誤地堅持進攻戰略。中秦國離間之計,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急於求勝,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

此時秦昭襄王暗地裡悄悄換上名將白起作為主帥。白起針對趙括驕傲輕敵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獲得戰爭的勝利。最終成功地將四十五萬趙軍圍困。因趙軍與外界聯繫被完全切斷,孤立無援,趙兵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軍心動搖,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

趙軍大敗,剩餘20多萬趙兵全部投降。白起最終把趙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240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45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長平之戰屍骨坑

按常理來說,既然士兵投降,就應善待俘虜,白起卻為何將二十多萬降兵全部坑殺呢?他有沒有可能不殺這些降兵呢?其實作為指揮戰鬥的將軍來說如果當時沒有這麼做,那麼這場勝利的意義又何在呢?經過了三年的對峙,秦、趙兩國國力均已衰敗。秦國當時已經拿不出足夠的糧食來養活這二十萬降兵。把他們放回趙國,二十多萬士兵,無異於放虎歸山,用不了一年半載,他們又是一支雄師,誰又能夠保證再次兩軍對壘之時還能把他們再次包圍,讓他們乖乖投降?如果再想打敗他們,秦國將會再次付出怎樣的代價?所以為國家利益考慮,白起絕對不會這麼做,無奈之下,只能坑殺了之!

長平之戰屍骨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平之戰 的精彩文章:

長平之戰是誰的錯,難道所有的鍋都該趙括背?
白起三步走,鎖定秦趙長平之戰勝局!

TAG:長平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