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她們帶來了LSD:迷幻劑歷史中的女性們

她們帶來了LSD:迷幻劑歷史中的女性們

LSD,即麥角酸二乙基醯胺,是一種強烈的半人工緻幻劑,能夠帶來6至12小時的白日夢一般的迷幻體驗。或許你無法想像,在上世紀60時代,有一群叛逆青年在街邊、車裡、草地上,任意使用著這種現在已經非法的毒品,沉浸於迷幻世界。LSD無疑是這場轟轟烈烈的「嬉皮士」運動的標誌。回顧LSD的歷史,你可能不知道,最早推崇LSD的人中,許多都是女性。她們協助LSD的實驗,推動LSD成為一種社會現象,並塑造了LSD的歷史。

圖片來源:Bettmann-Corbis/視覺中國

蘇西 拉姆斯坦(Susi·Ramstein):觀測者 首先要說的是:這實際上並不是蘇西 拉姆斯坦的照片,關於她我們知之甚少。 拉姆斯坦是合成LSD的科學家阿爾伯特·霍夫曼的助理。1943年4月19日霍夫曼第一次自己攝入該藥物,而拉姆斯坦來觀測了整個過程。霍夫曼是第一個體驗LSD效果的人,但拉姆斯坦是第一個觀察到它們的效果的人。不幸的是,霍夫曼的實驗室從未發布過她的報告,我們沒法看到關於第一次迷幻之旅的更為客觀的觀點。

圖片來源:Harold M. Lambert/Getty Images/視覺中國

克萊爾·布思·盧斯(Clare Boothe Luce):大使 克萊爾·布思·盧斯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和政治家,曾任兩屆國會眾議員,並與20世紀最大的雜誌巨頭亨利·盧斯(Henry Robinson Luce)結婚。克萊爾於1958年第一次接觸LSD,並為之折服。之後她不僅說服了她那保守的丈夫亨利試用了這種藥物,還使他在他創辦的著名《時代》和《生活》雜誌上,發表了關於LSD的長文。早在「嬉皮士」前,克萊爾·布思·盧斯就已經遠傳LSD的「福音」。

圖片來源: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視覺中國

貝琪·德雷克(Betsy Drake):女演員 當貝琪·德雷克在50年代末開始服用LSD時,她已經出演了六部電影。那時她與演員卡里·格蘭特的婚姻出現了裂痕,身心疲憊,於是她在精神病研究所的哈特曼的監督下,嘗試了LSD。那種迷幻體驗為德雷克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她說服了好萊塢的幾個朋友去嘗試LSD,其中大部分是像她一樣內心痛苦的女性。她甚至讓格蘭特參與了進來:他曾拜訪研究探訪所德雷克的情況,最終成為了哈特曼的病人。

圖片來源:John Springer Collection/Getty Images/視覺中國

勞拉·赫胥黎(Laura Huxley):治療師 勞拉·赫胥黎是一位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青年時期曾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奏。她在洛杉磯當電影製片人和治療師時,遇見了《美麗新世界》的作者阿道司·赫胥黎並與其走入婚姻殿堂。赫胥黎實驗性地將LSD和裸蓋菇鹼混在一起使用,並用於探索戶外活動和寫作等生活中各種活動。在阿道司與癌症作鬥爭時,兩人經常一起服用LSD來讓他生命的最後時刻輕鬆一些。

圖片來源:Paul Harris/Getty Images/視覺中國

佩吉·希區柯克(Peggy Hitchcock):贊助者 美第奇對米開朗基羅,正如希區柯克對蒂莫西·利里。蒂莫西·利里本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在接觸LSD後,他傳道一般廣泛邀請社會名流嘗試LSD,在LSD的推廣過程中起到了莫大的作用。而希區柯克無疑是他的支持者和贊助人。這裡的希區柯克可不是著名電影大師。佩吉·希區柯克出生於上流社會。1962年佩吉與利里一起嘗試LSD後,家族裡的人提供資金與房子開始支持利里的研究。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視覺中國

妮娜(Nena von Schlebrugge):模特 或許你不認識妮娜,但你一定知道《殺死比爾》的主演,烏瑪·瑟曼。妮娜就是烏瑪·瑟曼的母親。妮娜是一位模特,她通過朋友與利里相遇,並接觸了LSD。1964年,妮娜與利里成婚。這場婚禮是一場LSD文化盛宴。利里的傳記作家格林菲爾德將其描述為「神秘迷幻之旅,第一場真正的為紐約上層精英和時尚美人們準備的派對,他們剛剛發現了LSD。」然而這場婚姻在他們還沒度完蜜月時就分崩離析了

圖片來源:John Rawlings/Getty Images/視覺中國

羅斯瑪麗·伍德拉夫(Rosemary Woodruff):逃犯 伍德拉夫與蒂莫·西利里共同編輯了《迷幻祈禱》,並幫助他規划了在東海岸的研討會。伍德拉夫於1967年與利里結婚,三年後,利里因非法用藥進監獄服刑,伍德拉夫幫助他越獄,並一起逃到了阿爾及利亞、瑞士。1971年,他們的關係破裂。但伍德拉夫直到1980年還留在國外,直到1993年犯罪記錄被清除。後來,她受聘於聖克魯斯加利福尼亞大學,講授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情況。

圖片來源:John Bulmer/Getty Images/視覺中國

格蕾絲·斯利克(Grace Slick):歌手 LSD對60年代的流行文化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例如在流行音樂方面,迷幻音樂的產生和發展與LSD有著不可否認的關係。「傑斐遜飛機」樂隊的《白兔》在任何LSD歌曲榜單上都排名第一。格蕾絲·斯利克在加入飛機之前就開始寫這首歌了,但樂隊的迷幻樂音效為她飆升的顫音提供了完美的支持。 當格蕾絲唱到「你得先吃飽活命」(feed your head)時,人們總是如痴如醉。

圖片來源:Michael Ochs Archives/視覺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視覺中國圖播快報 的精彩文章:

歷史經典:"飛翔的小鳥「加林查
百鳥衣蘆笙拉鼓節舉行 市民盛裝出席鬧元宵

TAG:視覺中國圖播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