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信息收集過度、採集機構雜亂 隱私泄露風險增加

信息收集過度、採集機構雜亂 隱私泄露風險增加

「透明人」風險增 築底線呼聲疾(一線調查·互聯網新觀察續)

核心閱讀

互聯網照亮人們生活的同時,隱私安全問題也如影相隨。相關專家表示,隱私泄露風險增加,很大程度源於個人信息被暴露的環境和應用場景增加。一系列衍生出來的用戶數據隱私及權益保護問題,值得深思。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安全隱私?請看記者調查。

隱私泄露頻頻發生

互聯網在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時,也讓用戶成為「透明人」

「因為網路服務升級,您所辦理的寬頻業務需要更新,收到信息請點擊如下鏈接……」北京通州的梁女士,家裡辦理的寬頻業務馬上到期,這條信息差點讓她信以為真。多虧留了個心眼,她向寬頻公司電話諮詢後才知道,這是一條包含木馬程序的詐騙簡訊。

梁女士的遭遇並非個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小陳在某招聘網站上註冊了求職信息,隨後,手機不斷接到各種公司的招聘電話和騷擾簡訊,而他並沒有向這些公司投簡歷,甚至專業也不對口。「我重新登錄網站才發現,當初提交個人簡歷的頁面下方有一個很難發現的選項,默認平台上的所有公司都可以查看我的簡歷,目前已無法修改了。」

「在商業利益驅動下,一些網路運營商、平台服務商或手機應用會讀取、上傳用戶的通訊錄、簡訊、通話記錄等信息,有時候用戶並不知情。」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運行部高級工程師李佳說。

網上註冊個賬號學習英語,一些課程廣告就會充斥郵箱;開個股票賬戶,還沒交易就有各色理財顧問前來「問候」……除了個人姓名、性別等信息,這些陌生的「關心者」甚至連你的年齡、職業、婚姻狀況等信息都了如指掌,這讓公眾對網路的信任和安全感日益消解。

相關專家表示,隱私泄露風險增加,很大程度源於個人信息被暴露的環境和應用場景增加。「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公眾難免要犧牲個人信息以獲取一定的服務,有些甚至是不自覺行為。比如,你只要瀏覽了電子購物網站,你的許多信息就會被獲知。普通生活中,幾乎所有的人都是數據貢獻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說,「互聯網在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時,也讓用戶成為了不折不扣的『透明人』。」

安全專家、北京天融信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唐寧說,在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的支撐下,企業獲取、保存、處理數據的成本大大降低。數據只有通過流動、共享甚至交易,才能充分發揮社會價值、經濟價值,但流動和交易過程中,極易產生個人信息擴散、失控的危險。

互聯便利伴隨風險

網路攻擊的目的性更強,危害性範圍廣,技術手段增多、更隱蔽

如同硬幣的兩面,互聯網時代,一些新技術和新的應用場景,在帶來便利同時,也成為新的安全風險點。

中科曙光大數據總工程師宋懷明說:「大數據時代,網路安全的風險在於,網路攻擊目的性更強,可針對特定的目標人群,也可面向普通網民,危害性範圍廣;攻擊的技術手段增多、更隱蔽,可以說無孔不入。」

無線連接是未來萬物互聯世界的基石,連接是否安全將是基石是否堅固的核心。360無線電安全研究院負責人楊卿表示,智能設備需要依賴WiFi、藍牙、Zigbee、GPS衛星導航等無線電通信技術。一旦某個通信協議出現漏洞,將會引發大量安全問題及安全事故。比如,惡意WiFi熱點可能設置釣魚網站,攝像頭、麥克風可能泄露人們隱私,等等。

當前,傳統的網路攻擊和風險正在向物聯網和智能設備上蔓延。「萬物互聯,使信息暴露在更多端點,潛在的隱患增加。而且,一些智能設備本身的防護能力比較薄弱,容易被攻擊者利用漏洞獲取設備控制許可權,或用於用戶信息數據竊取,或用於控制形成大規模殭屍網路。」網路安全專家、綠盟科技副總裁李晨說。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監測發現,物聯網設備中各種智能攝像頭成為個人隱私泄露的新風險點。比如,2016年,監測發現超過13萬個聯網攝像頭存在漏洞,有被黑客入侵控制的風險。

安全專家表示,萬物互聯時代,個人信息隨時有可能被泄露。包括現在最時興的無人機、兒童智能玩具、掃地機器人等,都可能成為監視你的「間諜」。

「當前黑客技術門檻變低,竊取信息變得更加容易。與此同時,網路犯罪出現職業化傾向,已然形成網路黑色產業鏈條,工具開發者、工具應用者和利用工具實施犯罪者都有明確的分工,形成了一套體系。」李晨說。

三條原則保障安全

收集要授權,使用有界限,存儲應保護

個人信息「裸奔」,不僅讓公眾陷入不安,也讓互聯網平台陷入信任危機。

每天記錄成千上萬百姓隱私的家用攝像頭究竟安不安全?作為一家以生產攝像頭為主要產品的企業,上海小蟻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該公司採用「制度+技術」的策略保護用戶安全:制度上,公司禁止任何部門將用戶數據資料作為商業用途出售或使用;技術上,與「阿里雲」合作,將家用攝像頭拍攝的影像資料上傳存儲至雲端加密,但該服務的市場普及度並不高。「每天有超過一百萬的活躍用戶,大約只有1/10的用戶購買了我們的雲服務。」

「用戶的隱私數據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小蟻科技負責人說,「目前歐盟在網路安全保護方面做得比較好,國內的相關法律還不夠完善,我們也在不斷提升公司保護用戶隱私的能力。」

據互聯網專家介紹,數據收集越多,採集機構越雜,安全隱患越大。保護個人隱私,保障數據安全,首先需要反思的是數據收集是否過頭,數據採集有了規矩,公眾才可能消除在透明「玻璃房」中的恐懼感。

專家同時認為,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但不能以犧牲隱私權為代價,也不能因為存在隱私風險就因噎廢食。未來智慧生活中,高度智能化與高度隱私安全如何兼得,至少應當遵守三條原則:收集要授權,使用有界限,存儲應保護。

首先,任何機構或個人在收集、利用個人信息時,需先得到用戶授權。用戶有知情權和選擇權,即知道哪些信息被收集、可以選擇是否讓渡。所有信息應歸屬於用戶本人,收集方只是「借用」,所擁有的是數據分析的結果,而不是其所有權和處置權。其次,信息收集應有度,使用也應有邊界。對於敏感的密碼、指紋、簽名字跡、人臉特徵等身份認證信息,更應該有明晰的界限,除特定的情況並徵得用戶授權外,用戶本人應絕對掌控,信息採集方也無權違規使用。最後,保護隱私,信息收集方要承擔起保障數據安全的義務。

近年來,針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痛點,我國也出台一系列法律和規範來約束保障。去年6月1日正式實施的《網路安全法》就在信息收集使用、網路運營者應盡的保護義務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副主任劉欣然建議,政府方面應建立監測、研判、預警、處置和追蹤的聯合處理網路安全問題的機制。與此同時,個人用戶也要提高自身安全意識。如非必要,盡量不要在一些網站上提交個人信息;要訪問正規的網站,避免被釣魚網站騙取個人信息等。

隱私保護需「鏈式防護」(記者手記)

保護隱私,個人意識的提升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網路平台、電信運營商、立法部門、執法機關等協作努力,以及利用新技術架起一道防火牆。哪一個環節缺位,都可能功虧一簣。築起保護個人信息和隱私的安全防線,不能僅靠其中某一兩方面的力量。

足球運動中有一種名為「鏈式防守」的防守體系。該體系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是緣於其高效而有組織的防守,每個人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把漏洞降到最低。隱私保護同樣需要職責各方的協同,建立類似的「鏈式防護」體系,才能有助於人們安心享受智能生活便利,消除身處「玻璃房」中的焦慮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藍月亮」天象31日登場 下次再見要到2020年
近七萬斤羅非魚一夜翻肚死亡 調查:或與投毒有關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