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讓孩子過於堅強,這種「堅強教育」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讓孩子過於堅強,這種「堅強教育」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堅強教育」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國館君按

15年的時候,深圳發生了一起孩子跳樓事件。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早上不舒服,跟爸爸說,他不想去上學。

爸爸覺得這根本就不算一回事,不耐煩地批評了孩子幾句,還跟孩子說,都這麼大了,該學會堅強。

孩子沒說什麼,背起書包就出門了,直接摁了20樓的電梯,那是最頂層。沒過多久,一生巨響,孩子從20樓跳了下來,砸在一輛車上,當場死亡。

現在有一種教育,叫「挫折教育」,或者「堅強教育」,不分青紅皂白、不分年紀大小,都要孩子堅強、忍受、成長,家長們以為這是在愛孩子,其實這是害了孩子。

任何人都靠不住嗎?

知乎上看到一個例子,是個女孩。很小的時候教就被父母教育,要獨立、要堅強,不能依靠任何人,任何人都靠不住。

二十年的時間裡,她也一直是這麼做的:堅強、堅強、再堅強,任何事情堅決不依靠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是自己一個人做。

做飯、打掃、修門、洗衣服、換紗窗、修電腦、撬柜子,生病了就一個人去醫院,長智齒了就一個人去拔牙,放假了就一個人坐火車,想出去的時候就一個人去遊行。

沒有什麼害怕的,可以一個人走很長很長的夜路;也沒什麼可以難做的,可以一個人把煤氣罐扛到六樓,別人找她幫忙從不拒絕。

大學四年下來,沒談過戀愛,也沒什麼要好的朋友。最開始覺得很好,一天走在路上,看到大家都成群結隊、成雙成對的,走著走著,她就哭了,這不是她想要的。

她突然發現,她渴望被關愛、渴望被照顧、渴望有一群朋友、渴望有一個戀人,而且是如此強烈,但她不知道,自己該怎麼邁開這一步。

她所謂的堅強,其實是把自己與世界隔絕了開來。

在中國,有一種致命的挫折教育,在孩子很小很小的時候,就灌輸給她們一個理念:任何人都靠不住,你不能靠任何人,你只能靠自己。

聽起來似乎很好,但結果卻是負面大於正面,孩子可能會很獨立,但這種獨立是扭曲的、變態的,甚至是黑暗的。因為孩子喪失了信賴的能力。在他們最脆弱的時候,他們不敢依賴任何人。

心理學作者李菊紅說:「依賴是我們內在的一種需要,也是增進關係的一種方式。適度的依賴,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親密,有利於關係的建立和發展,有利於身心的健康。」

太過堅強的孩子,容易喪失依賴他人的能力。

窮養真的好嗎?

在中國,有一種堅強叫窮養;有一種挫折教育,也叫窮養,尤其是男孩,窮養把他們推向了毀滅的道路。

公號作者陳妍媽媽講過她先生的例子,他老公出身公職家庭,不缺吃不缺穿,比一般家庭的經濟條件都要好。

然而,他的父母卻信奉一條真理:男孩要窮養。他們覺得,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養出來的孩子,長大後性格會更堅韌,而且更有擔當。

他先生想學畫畫,父母不讓;想學滑輪,父母不讓;想學計算機,父母還是不讓。甚至他想買塊橡皮泥,父母都不給買。

後來同學了給了他一塊用髒了的橡皮泥,他捏了一個惟妙惟肖的小人,被他爸看到了,一巴掌就扇了過去,將小人摔在地上。

長大的結果呢?他沒有長成堅韌有擔當的人,相反,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窮爸爸」,是心窮的那種窮。

嚴重到買一瓶三塊錢的可樂都深感罪過,他會把任何用錢窮滿足自己慾望的事情當做一種罪惡,需要經過內心的萬分掙扎。

陳妍媽媽說道:「過度地苛刻男孩,盤剝他童年的快樂,你的出發點也許是為了培養他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實際卻為他烙上了一輩子都抹不去的窮酸氣。」

別天真地以為,窮養真的能培養出堅韌有擔當的人,他只會讓你的孩子變得越來越窮,而且是無可救藥的心窮。

窮養教育,不是堅強教育,他真的會毀掉你的孩子。

越堅強,越脆弱

曾經有一段父女對話的視頻在網上傳播得很火,視頻中,女兒五六歲的樣子,她一邊哭一邊對父親說,你有一個不好,就是老讓別人不開心,能不能改?

父親說,不能,因為這都是為你好,你不能像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任何風雨,雖然你會不開心,但我都是為你好啊。

小女孩不認同父親的說法,她哽咽地說:「小孩要是老不開心,就會得一種不開心的病,那樣就不能健康長大了。」

女孩說得沒錯,要是老不開心,老是需要壓抑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看上去很堅強,其實很脆弱,也很痛苦,更不能健康地成長。

風雨能鍛煉人,但同樣能毀滅人。不是所有溫室外的花朵都能健康成長,很可能他們還沒等到花期,就已經被摧殘到徹底毀滅。

生命是需要時間的,一夜之間不能長成大樹。堅強是個慢慢接受、慢慢成長的過程。太早堅強的孩子,長大可能就越脆弱。

情緒需要出口

見過一個很暖的例子,一個剛入園的孩子,大概四歲。媽媽第一次送他去幼兒園,就在媽媽離開的那一刻,男孩大聲哭了起來,昏天黑地的那種哭。

這時候,幼兒園的老師出來了,她沒有要求孩子不準哭,更沒勸孩子要學會堅強之類的話。而是緊緊把他抱在懷裡,邊拍他的後背邊說:

「我知道跟媽媽說再見是很難過的事,不過你要知道媽媽下午肯定過來接你的,在媽媽來接你之前的時間裡,我們來點有趣的事情好不好?」

老師拉著孩子進了屋內,給了他一張紙和各色蠟筆,坐在孩子的旁邊和他一起畫畫,這時候孩子已經停止了哭泣。

面對孩子哭泣時,很多父母的反應是,不準哭,或者說這點小事,有什麼好哭的。其實不知道,哭是他們發泄情緒的一種方式。他們需要理解,需要認同,而不是一味的被要求堅強。

內心的堅強源於愛和安全感,孩子需要的不是「你要堅強」,而是擁抱與安全感。

所以,面對孩子的挫折和情緒時,父母要做的是認可,然後幫孩子疏導以及表達自己的感受,讓情緒有出口,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而不是強迫壓抑。

生活需要依賴

認識一位很厲害的女性,30多歲,就已經是著名國企的高管,做過幾個很有名的項目,業內人都認識,收入是老公十倍之多。

從小就十分優秀的那種,名校金融專業畢業,典型的學霸,屬於那種從來不知道第二名為何物的人。表面上看起來,精明、能幹、堅強、開朗,從來不需要任何人。

在一次執行項目時,她意外地失手了,焦慮、勞累、不安,以至於最後身體垮掉,住進了醫院。

朋友去看她,原來的女強人,竟然變得如此憔悴,朋友心疼,對她說:「你知道嗎?你也是個孩子,你也需要被保護,你也需要被寵愛。」

然後她就哭了。

從小她就被教育說,不能比任何人差,因為將來你不能依靠任何人,任何人都靠不住,你只有變得比任何人都強,才能不被打敗。

她真的這樣做了,不靠任何人,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助,甚至她的丈夫。然而她突然發現,這並不是她所需要的。

在內心深處,她渴望依賴,渴望依偎在別人的懷裡,渴望發出自己的不滿和控訴,渴望能有人包容自己的瑕疵和缺陷。

海明威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部分。如果海水衝掉一塊,如同一個海峽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

真正的關係建立必須學會彼此依賴,也只有學會真正的依賴,你才能獲得更多的幸福和自信,才會更堅強。

有學者發現,那些最快樂、對生活滿意度最高的人,都表現出適度依賴的特點,能在親密與自主之間達到平衡,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

所以,別在給孩子灌輸任何人都靠不住的思想了,不要把你冰冷的人際關係傳遞給孩子,給孩子依賴,讓孩子學會適度依賴,才是真正獲得自信、堅強和快樂的方法。

孩子,你慢慢來

任何事物都有屬於他自己的軌跡,成長需要時間,堅強也需要過程,太早的堅強,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脆弱。

就像龍應台在書中寫道:

「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著窄巷裡這間零亂的花鋪。 回教徒和猶太人在彼此屠殺,衣索匹亞的老弱婦孺在一個接一個地餓死,紐約華爾街的證券市場擠滿了表情緊張的人——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所以,告訴你的孩子,慢慢來!

本期編輯 刀子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國館原創,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孕嬰幫 的精彩文章:

產婦無痛分娩老公拒絕簽字,這樣的男人不要也罷!
孕期出現胸痛、低熱癥狀,不要耽擱,馬上去醫院檢查

TAG:孕嬰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