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人生最大的捷徑,是好好讀書

人生最大的捷徑,是好好讀書

什麼才叫做真正讀書?

興味到時,拿起書本就讀,

這才叫做真正的讀書,

才不失讀書之本意。

——林語堂

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讀書日。

為什麼要讀書,錢穆說,一是培養情趣,二是提高境界。讀書,能從有情趣、有見識的人那裡,得知如何過得有趣,這些有趣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從他們的文字里,又能得到許多人生借鑒。

世界讀書日,讓我們一起重溫大家名人與書有關的樂事,且做一個愛讀書之人。

讀書之找書:找書也是一種樂趣

文丨胡適

我不是藏書家,只不過是一個愛讀書、能夠用書的書生,自己買書的時候,總是先買工具書,然後才買本行書,換一行時,就得另外買一種書。

今年我六十九歲了,還不知道自己的本行到底是那一門?是中國哲學呢?還是中國思想史?抑或是中國文學史?或者是中國小說史?《水經注》?中國佛教思想史?中國禪宗史?我所說的「本行」,其實就是我的興趣,興趣愈多就愈不能不收書了。

十一年前我離開北平時,已經有一百箱的書,大約有一二萬冊。離開北平以前的幾小時,我曾經暗想著:我不是藏書家,但卻是用書家。收集了這麼多的書,捨棄了太可惜,帶吧,因為坐飛機又帶不了。

結果只帶了一些筆記,並且在那一二萬冊書中,挑選了一部書,作為對一二萬冊書的紀念,這一部書就是殘本的《紅樓夢》。四本只有十六回,這四本《紅樓夢》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老的抄本。收集了幾十年的書,到末了只帶了四本,等於當兵繳了械,我也變成一個沒有棍子、沒有猴子的變把戲的叫花子。

這十一年來,又蒙朋友送了我很多書,加上歷年來自己新買的書,又把我現在住的地方堆滿了,但是這都是些不相干的書,自己本行的書一本也沒有。找資料還需要依靠中研院史語所的圖書館和別的圖書館,如台灣大學圖書館、「中央圖書館」等救急。

我這個用書的舊書生,一生找書的快樂固然有,但是找不到書的苦處也嘗到過。

民國九年(1920年)七月,我開始寫《水滸傳考證》的時候,參考的材料只有金聖嘆的七十一回本《水滸傳》、《征四寇》及《水滸後傳》等,至於《水滸傳》的一百回本、一百一十回本、一百一十五回本、一百廿回本、一百廿四回本,還都沒有看到。等我的《水滸傳考證》問世的時候,日本才發現《水滸》的一百一十五回本及一百回本、一百一十回本及一百廿回本。同時我自己也找到了一百一十五回本及一百廿四回本。

做考據工作,沒有書是很可憐的。考證《紅樓夢》的時候,大家知道的材料很多,普通所看到的《紅樓夢》都是一百廿回本。這種一百廿回本並非真的《紅樓夢》。曹雪芹四十多歲死去時,只寫到八十回,後來由程偉元、高鶚合作,一個出錢,一個出力,完成了後四十回。乾隆五十六年的活字版排出了一百廿回的初版本,書前有程、高二人的《序文》,說:

世人都想看到《紅樓夢》的全本,前八十回中黛玉未死,寶玉未娶,大家極想知道這本書的結局如何?但卻無人找到全的《紅樓夢》。近因程、高二人在一賣糖攤子上發現有一大卷舊書,細看之下,竟是世人遍尋無著的《紅樓夢》後四十回,因此特加校訂,與前八十回一併刊出。

可是天下這樣巧的事很少,所以我猜想《序文》中的說法不可靠。

三十年前我考證《紅樓夢》時,曾經提出兩個問題,這是研究紅學的人值得研究的:

一、《紅樓夢》的作者是誰?作者是怎樣一個人?他的家世如何?家世傳記有沒有可考的資料?曹雪芹所寫的那些繁華世界是有根據的嗎?還是關著門自己胡謅亂說?

二、《紅樓夢》的版本問題,是八十回?還是一百廿回?後四十回是哪裡來的?那時候有七八種《紅樓夢》的考證,俞平伯、顧頡剛都幫我找過材料。最初發現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有程偉元序的乙本,其中並有高鶚的序文及引言七條,以後發現早一年出版的甲本,證明後四十回是高鶚所續,而由程偉元出錢活字刊印。又從其他許多材料里知道曹雪芹家為江南的織造世職,專為皇室紡織綢緞,供給宮內帝後、妃嬪及太子、王孫等穿戴,或者供皇帝賞賜臣下。

後來在清理故宮時,從康熙皇帝一秘密抽屜內發現若干文件,知道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等於皇帝派出的特務,負責察看民心年成,或是退休丞相的動態,由此可知曹家為闊綽大戶。《紅樓夢》中有一段說到王熙鳳和李嬤嬤談皇帝南巡,下榻賈家,可知是真的事實。以後我又經河南的一位張先生指點,找到楊鍾羲的《雪橋詩話》及《八旗經文》,以及有關愛新覺羅宗室敦誠、敦敏的記載,知道曹雪芹名霑、號雪芹,是曹寅的孫子,接著又找到了《八旗人詩抄》、《熙朝雅頌集》,找到敦誠、敦敏兄弟賜送曹雪芹的詩,又找到敦誠的《四松堂集》,是一本清抄未刪底本,其中有挽曹雪芹的詩,內有「四十年華付杳冥」句,下款年月日為甲申(即乾隆甲申廿九年,西曆1764年)。從這裡可以知道曹雪芹去世的年代,他的年齡為四十歲左右。

民國十六年我從歐美返國,住在上海,有人寫信告訴我,要賣一本《脂硯齋評石頭記》給我,那時我以為自己的資料已經很多,未加理會。不久以後和徐志摩在上海辦新月書店,那人又將書送來給我看,原來是甲戌年手抄再評本,雖然只有十六回,但卻包括了很多重要史料。裡面有:「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甲午八月淚筆」的句子,指出曹雪芹逝於乾隆廿七年冬,即西曆一七六三年二月十二日。「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詩句,充分描繪出曹雪芹寫《紅樓夢》時的情態。脂硯齋則可能是曹雪芹的太太或朋友。自從民國十七年二月我發表了《考證紅樓夢的新材料》之後,大家才注意到《脂硯齋評本石頭記》。不過,我後來又在民國廿二年從徐星署先生處借來一部庚辰秋定本脂硯齋四閱評過的《石頭記》,是乾隆廿五年本,八十回,其中缺六十四、六十七兩回。

胡適紅樓夢考證手稿照片

現在再談談我對《儒林外史》的考證。《儒林外史》是部罵當時教育制度的書,批評政治制度中的科舉制度。我起初發現的只有吳敬梓的《文木山房集》中的賦一卷(4篇),詩二卷(131首),詞一卷(47首),拿這當做材料。但是在一百年前,我國的大詩人金和,他在跋《儒林外史》時,說他收有《文木山房集》,有文五卷。可是一般人都說《文木山房集》沒有刻本,我不相信,便託人在北京的書店找,找了幾年都沒有結果,到了民國七年才在帶經堂書店找到。我用這本集子參考安徽《全椒縣誌》,寫成一本一萬八千字的《吳敬梓年譜》,中國小說傳記資料,沒有一個能比這更多的,民國十四年我把這本書排印問世。

如果拿曹雪芹和吳敬梓二人作一個比較,我覺得曹雪芹的思想很平凡,而吳敬梓的思想則是超過當時的時代,有著強烈的反抗意識。吳敬梓在《儒林外史》里,嚴刻地批評教育制度,而且有他的較科學化的觀念。

前面談到的都是沒有計劃的找書,有計劃的找書更是其樂無窮。所謂有計劃的找書,便是用「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方法去找書。現在再拿我找神會和尚的事做例子,這是我有計劃的找書。神會和尚是唐代禪宗七祖大師,我從《宋高僧傳》的慧能和神會傳里發現神會和尚的重要,當時便作了個大膽的假設,猜想有關神會和尚的資料只有日本和敦煌兩地可以發現。因為唐朝時,日本派人來中國留學的很多,一定帶回去不少史料。經過「小心的求證」,後來果然在日本找到宗密的《圓覺大疏抄》和《禪源諸詮集》,另外又在巴黎的國家圖書館及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發現數卷神會和尚的資料。

知道神會和尚是湖北襄陽人,到洛陽、長安傳播大乘佛法,並指陳當時的兩京法祖三帝國師非禪宗嫡傳,遠在廣東的六祖慧能才是真正禪宗一脈相傳下來的。但是神會的這些指陳不為當時政府所取信,反而貶走神會。剛好那時發生安史之亂,唐玄宗遠避四川,肅宗召郭子儀平亂,這時國家財政貧乏,軍隊餉銀只好用度牒代替,如此必須要有一位高僧宣揚佛法令人樂於接受度牒。神會和尚就擔任了這項推行度牒的任務。郭子儀收復兩京(洛陽、長安),軍餉的來源,不得不歸功神會。安史之亂平了後,肅宗迎請神會入宮奉養,並且尊神會為禪宗七祖,所以神會是南宗的急先鋒,北宗的毀滅者,新禪學的建立者,《壇經》的創作者,在中國佛教史上沒有第二個人有這樣偉大的功勛。我所研究編校的《神會和尚遺集》可望在明年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

胡適著,胡適紀念館出版(第三版,1971年11月)

最後,根據我個人幾十年來找書的經驗,發現我們過去藏書的範圍是偏狹的,過去收書的目標集中於收藏古董,小說之類決不在藏書之列。但我們必須了解,真正收書的態度,是要無所不收。

讀書的快樂:讀何種書,如何讀書

文丨梁啟超

學生做課外學問,是最必要的。若只求講堂上功課及格,便算完事,那麼,你進學校,只是求文憑,並不是求學問。你的人格,先已不可問了。再者,此類人一定沒有「自發」的能力,不能成為一個學者,亦斷不能成為社會上治事領袖人才。

課外學問,自然不專指讀書:如試驗,如觀察自然界,……都是極好的。但讀課外書,最少要算課外學問的主要部分。

一個人總要養成讀書趣味,打算做專門學者,固然要如此。打算做事業家,也要如此,因為我們在工廠里在公司里在議院里在……里做完一天的工作出來之後,隨時立刻可以得著愉快的伴侶,莫過於書籍,莫便於書籍。

但是將來這種愉快得著得不著,大概是在學校時代已經決定。因為必須養成讀書習慣,才能嘗著讀書趣味。人生一世的習慣,出了學校門限,已經鐵鑄成了。所以在學校中不讀課外書以養成自己自動的讀書習慣,這個人簡直是自己剝奪自己終身的幸福。

讀書自然不限於讀中國書。但中國人對於中國書,最少也該和外國書作平等待遇,你這樣待遇他,他給回你的愉快報酬,最少也和讀外國書所得的有同等分量。

中國書沒有整理過,十分難讀,這是人人公認的。但會做學問的人,覺得趣味就在這一點,吃現成飯,是最沒有意思的事,是最沒有出息的人才喜歡的。一種學問,被別人做完了,四平八正的編成教科書樣子給我讀,讀去自然是毫不費力。但從這不費力上頭,結果便令我的心思不細緻不刻入,專門喜歡讀這類書的人,久而久之,會把自己創作的才能汩沒哩,在紐約、芝加哥筆直的馬路嶄新的洋房裡舒舒服服混一世,這個人一定是過的毫無意味的平庸生活,若要過有意味的生活,須是哥侖布初到美洲時。

中國學問界,是千年未開的礦穴,礦苗異常豐富。但非我們親自絞腦筋絞汗水,卻開不出來。翻過來看,只要你絞一分腦筋一分汗水,當然還你一分成績,所以有趣。

所謂中國學問界的礦苗,當然不專指書籍。自然界和社會實況,都是極重要的,但書籍為保存過去原料之一種寶庫,且可以為現在實測各方面之引線。就這點看來,我們對於書籍之浩瀚,應該歡喜感謝他,不應該厭惡他。因為我們的事業比方要開工廠,原料的供給,自然是越豐富越好。

讀中國書,自然像披沙揀金,沙多金少。但我們若把他作原料看待,有時尋常人認為極無用的書籍,和語句,也許有大功用。須知工廠種類多著呢,一個廠裡頭還有許多副產生物哩,何止金有用,沙也有用。

若問讀書方法,我想向諸君上一個條陳:這方法是極陳舊的極笨極麻煩的。然而實在是極必要的,什麼方法呢?是鈔錄或筆記。

我們讀一部名著,看見他徵引那麼繁博,分析那麼細密,動輒伸著舌頭說道:這個人不知有多大記憶力,記得許多東西,這是他的特別天才,我們不能學步了。其實哪裡有這回事。好記性的人不見得便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比較的倒是記性不甚好,你所看見者是他發表出來的成果,不知他這成果原是從銖積寸累困知勉行得來。大抵凡一個大學者平日用功,總是有無數小冊子或單紙片,讀書看見一段資料覺其有用者,立刻鈔下。(短的鈔全文,長的摘要記書名卷數頁數。)資料漸漸積得豐富,再用眼光來整理分析他,便成一篇名著。想看這種痕迹,讀趙甌北的《二十二史劄記》,陳蘭甫的《東塾讀書記》,最容易看出來。

這種工作,笨是笨極了,苦是苦極了,但真正做學問的人,總離不了這條路。做動植物的人,懶得採集標本,說他會有新發明,天下怕沒有這種便宜事。

發明的最初動機在注意。鈔書便是促醒注意及繼續保存注意的最好方法。當讀一書時,忽然感覺這一段資料可注意,把他鈔下,這件資料,自然有一微微的印象印入腦中,和滑眼看過不同。經過這一番後,過些時碰著第二個資料和這個有關係的,又把他鈔下,那注意便加濃一度,經過幾次之後,每翻一書,遇有這項資料,便活跳在紙上,不必勞神費力去找了。這是我多年經驗得來的實況,諸君試拿一年工夫去試試,當知我不說謊。

先輩每教人不可輕言著述,因為未成熟的見解公布出來,會自誤誤人,這原是不錯的。但青年學生「斐然有述作之志」,也是實際上鞭考學問的一種妙用。譬如同是讀《文獻通考》的《錢幣考》和各史《食貨志》中錢幣項下各文,泛泛讀去,沒有什麼所得。倘若你一面讀一面便打主意做一篇中國貨幣沿革考。這篇考做的好不好另一問題,你所讀的自然加幾倍受用了。譬如同讀一部《荀子》,某甲泛泛讀去,某乙一面讀一面打主意做部荀子學案,讀過之後,兩個人的印象深淺,自然不同。所以我很獎勵青年好著書的習慣。至於著的書,拿不拿給人看,什麼時候才認做成功,這還不是你的自由嗎?

每日所讀之書,最好分兩類:一類是精讀的,一類是涉覽的,因為我們一面要養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面要養成讀書眼快的習慣。心不細則毫無所得,等於白讀;眼不快則時候不夠用,不能博搜資料。諸經諸子四史通鑒等書,宜入精讀之部,每日指定某時刻讀他,讀時一字不放過,讀完一部才讀別部。想鈔錄的隨讀隨鈔。另外指出一時刻,隨意涉覽。覺得有趣,注意細看;覺得無趣,便翻次葉。遇有想鈔錄的,也俟讀完再鈔,當時勿窒其機。

諸君勿因初讀中國書勤勞大而結果少,便生退悔。因為我們讀書,並不是想專向現時所讀這一本書裡頭現錢現貨的得多少報酬。最要緊的是涵養成好讀書的習慣和磨鍊出善讀書的腦力。青年期所讀各書,不外借來做達這兩個目的的梯子。我所說的前提倘若不錯,則讀外國書和讀中國書當然都有益處。外國名著,組織得好,易引起趣味;他的研究方法,整整齊齊擺出來,可以做我們模範;這是好處。我們滑眼讀去,容易變成享現成福的少爺們,不知甘苦來歷,這是壞處。中國書未經整理,一讀便是一個悶頭棍,每每打斷趣味,這是壞處。逼著你披荊斬棘,尋路來走,或者走許多冤枉路,(只要走路斷無冤枉,走錯了回頭,便是絕好教訓。)從甘苦閱歷中磨鍊出智慧,得苦盡甘來的趣味,那智慧和趣味卻最真切。這是好處。

還有一件:我在前項書目表中,有好幾處寫「希望熟讀成誦」字樣。我想諸君或者以為甚難,也許反對說我頑舊。但我有我的意思,我並不是獎勵人勉強記憶。

我所希望熟讀成誦的有兩種類。一種類是最有價值的文學作品;一種類是有益身心的格言。好文學是涵養情趣的工具。做一個民族的分子,總須對於本民族的好文學十分領略,能熟讀成誦,才在我們的「下意識」裡頭,得著根柢,不知不覺會「發酵」。有益身心的聖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們全社會上形成共同意識。我既做這社會的分子,總要徹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識生隔閡。一方面我們應事接物時候,常常仗他給我們的光明。要平日摩得熟,臨時才用得著。我所以有些書希望熟讀成誦者在此。但亦不過一種格外希望而已;並不謂非如此不可。

最後我還專向清華同學諸君說幾句話:我希望諸君對於國學的修養比旁的學校學生格外加功。諸君受社會恩惠,是比別人獨優的。諸君將來在全社會上一定占勢力,是眼看得見的。諸君回國之後對於中國文化有無貢獻,便是諸君功罪的標準。饒你學成一位天字第一號形神畢肖的美國學者,只怕於中國文化沒有多少影響。若這樣便有影響,我們把美國藍眼睛的大博士抬一百幾十位來便彀了,又何必諸君呢。諸君須要牢牢記著你不是美國學生,是中國留學生。如何才配叫做中國留學生,請你自己打主意罷。

讀書之藏書:坐擁書城意味足

文丨季羨林

有一個平凡的真理,直到耄耋之年,我才頓悟:中國是世界上最喜藏書和讀書的國家。

什麼叫書?我沒有能力,也不願意去下定義。我們姑且從孔老夫子談起吧。他老人家讀《易》,至於韋編三絕,可見用力之勤。當時還沒有紙,文章是用漆寫在竹簡上面的,竹簡用皮條拴起來,就成了書。翻起來很不方便,讀起來也有困難。我國古時有一句話,叫做「學富五車」,說一個人肚子里有五車書,可見學問之大。這指的是用紙作成的書,如果是竹簡,則五車也裝不了多少部書。

後來發明了紙。這一來寫書方便多了;但是還沒有發明印刷術,藏書和讀書都要用手抄,這當然也不容易。如果一個人抄的話,一輩子也抄不了多少書。可是這絲毫也阻擋不住藏書和讀書者的熱情。我們古籍中不知有多少藏書和讀書的故事,也可以叫做佳話。我們浩如煙海的古籍,以及古籍中所寄託的文化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歷千年而不衰,我們不能不感謝這些愛藏書和讀書的先民。

後來我們又發明了印刷術。有了紙,又能印刷,書籍流傳方便多了。從這時起,古籍中關於藏書和讀書的佳話,更多了起來。宋版、元版、明版的書籍被視為珍品。歷年都有一些藏書家,什麼絳雲樓、天一閣、鐵琴銅劍樓、海源閣等等,說也說不完。有的已經消失,有的至今仍在,為我們新社會的建設服務。我們不能不感激這些藏書的祖先。

至於專門讀書的人,歷代記載更多。也還有一些關於讀書的佳話,什麼「囊螢映雪」之類。有人作過試驗,無論螢和雪都不能亮到讓人能讀書的程度,然而在這一則佳話中所蘊含的鼓勵人們讀書的熱情則是大家都能感覺到的。

還有一些鼓勵人讀書的話和描繪讀書樂趣的詩句「書中自有顏如玉」之類的話,是大家都熟悉的,說這種話的人的「活思想」是非常不高明的,不會得到大多數人的讚賞。關於「四時讀書樂」一類的詩,也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惜我童而習之,至今老朽昏聵,只記住了一句:「綠滿窗前草不除」,這樣的讀書情趣也是頗能令人嚮往的,此外如「紅袖添香夜讀書」之類的讀書情趣,代表另一種趣味。據魯迅先生說,連大學問家劉半農也嚮往,可見確有動人之處了。「雪夜閉門讀禁書」代表的情趣又自不同,又是「雪夜」,又是「閉門」,又是「禁書」,不是也頗有人嚮往嗎?

這樣藏書和讀書的風氣,其他國家不能說一點沒有;但是據淺見所及,實在是遠遠不能同我國相比。因此我才悟出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愛藏書和讀書的國家」這一條簡明而意義深遠的真理,中國古代光輝燦爛的文化有極大一部分是通過書籍傳流下來的。到了今天,我們全體炎黃子孫如何對待這個問題,實際上每個人都迴避不掉的。我們必須認真繼承這個在世界上比較突出的優秀傳統,要讀書,讀好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上無愧於先民,下造福於子孫萬代。

本文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百花生日,春天最美的日子
關於京劇的生、旦、凈、末、丑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