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陝北榆林地區的人生禮儀

陝北榆林地區的人生禮儀

陝北榆林地區的人生禮儀

榆林地區在東漢末年崇尚佛教。中央美術學院靳之林教授考察了本區石窟中保留之造像,認為是比較典型的魏晉時期風貌,現在保存完好的「紅石峽」的石佛亦可佐證。唐朝時佛、道教都有發展,綏德城西(即今張家砭村)大理河南岸二虞山之虞姑娘娘廟側有觀音禪寺,據「碑記」說當時有尼姑368人之眾,開山祖師慧靈法師是山西五台山西側尼姑庵的二主持。由於宗教的逐漸興起、發展,影響了風俗習慣,出現了一些宗教節日,如4月8日浴佛節,道教的「三元節」。有些傳統節日也加上宗教內容。如臘月初八,原是祭祖的節日,可後來,此日村人「作金剛力士以逐疫,沐浴轉除罪孽」,傳統節日出現了佛教神,按佛教解釋,此日成了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佛成道日」.每到此日,群僧誦經,喝佛粥以示紀念。本區群眾實際是泛神主義者,對宗教信仰並不專一,而宗教活動也逐漸從神秘氣氛中解放出來,向娛樂方面轉化。如今一些寺院廟會會期,實際是人們娛樂、做生意、談情說愛,甚至賭博的地點和時機。

1947年前後,本區豺狼橫行,入村傷人,群眾一度供奉「山神爺」。近年來本區修廟之風大盛,供奉有各種神靈,而供奉真武祖師、如來、觀音菩薩比較普遍,但最多的是龍王廟,因本區天旱,人們祈求風調雨順。

婚俗

擇親:群眾擇親講究門當戶對。俗語說:「門相當,戶相對,金黍芯芯撓脊背」,不喜攀高結貴。一重視門色,所謂門色,即其家族有無狐臭史,或本人有無狐臭,如有狐臭或狐臭嫌疑,即不願結親。二重視人氣,即其家庭人品如何,在社會上的威望高低。三重視八字,有犯月、屬相相剋即不能結合。擇親還有倒問骨血的說法,即妗子不可作婆,雖遠方妗子也不可作婆,否則為倒問骨血。

同族雖出五服,即使數十輩,也不能通婚。姨姨、姑姑作婆者雖不反對,也不被讚美,有「姨姨作婆,刀剪相磨」,「姑姑作婆,一世不和」的說法。國家婚姻法禁止近親結婚,姨姨姑姑作婆的更罕見了。換親、轉親者也有,但大都或因家境貧寒,或因兒女殘疾,無可奈何,此類婚姻是非頗多。擇親原先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中國成立後,婚姻自主,男女自由戀愛者漸多,即使由父母選擇的婚姻,也要男女雙方互相見面,女方到男方看家,完全包辦婚姻者漸少。

定親:男女雙方同意締結婚姻,始正式訂婚,訂婚俗叫定親。定親時一般到女方家舉行,男方送女方四色水禮(米、酒、肉、果餡)和一些首飾衣物。男女雙方互遞信物(俗稱把柄),女方給未婚夫一頂帽子或一雙鞋。定親前彩禮已經言定,民國年間最少為一份禮,為24塊銀元,米麥4斗,10丈土布;建國後,一份禮為240元人民幣,米麥4斗,10丈細布。隨著群眾生活的改變,彩禮有增無減,尤其是山區娶親彩禮更多,有多達數千元的。當然,也有不計較彩禮的,有「不挑好川地,單挑好女婿」的說法。定親後,男女雙方紅白大事互相往來,未婚媳到公婆家,公婆得給錢物。如遇上閏月,男女互贈衣服,名曰「添精神」。

迎親:舊時男子上了15、16歲,女子到了13、14歲即可完婚。解放後,國家法定結婚年齡為男20歲,女18歲(1980年改為男22歲,女20歲),但早婚現象仍不少,山區尤為嚴重。結婚前男方選擇吉日(多由陰陽先生決定,婚嫁大事,以春節前後為盛),告知女方同意後,才可迎親。迎親之日,男方選定迎親婦女2人(寡婦、懷孕婦女、再嫁者不可)和男子數人,叫做迎人的(迎人的必須是單數),帶著催妝饃饃與新媳婦的服飾,抬著花轎(或架窩子)迎親。嗩吶高奏,威威武武,到女方家,吃過飯後,交代迎親禮物,才將新娘迎回。歸來時,嗩吶作前導,接著是迎人的,中間是新娘,最後是送人婆姨和其他送人男子,必須是迎人的2倍,一路上鼓樂高奏,新娘用紅紗蓋頭,穿著紅棉衣,似羞似喜,路人爭睹。到男方家,由念喜者唱喜歌祝賀。先由婆母給一信物(金銀首飾),然後定方向落轎,新娘踩紅氈至禮棚,與新郎拜天地,一男子撒帳後,新郎端寶斗(上置弓箭、尺子、秤、鏡子等物),新娘端寶瓶,一先一後進入洞房。入洞房後,新郎新娘繞炕角一周,叫「踩四角」然後舉行上頭儀式。上頭時新郎新娘背對背坐著,一老者手拿木梳,把新人的頭髮搭在一起,一邊梳一邊唱祝賀之詞,上過頭後,新娘新郎喝交杯酒。之後新婦背朝門坐帳。晚上村人鬧洞房,歡笑戲謔,不可盡敘。夜深時婆婆遞兒女饃饃。第二天一早,迎人婆姨為新娘揩臉(即拔去新娘臉上的汗毛,意為黃毛丫頭變為小媳婦),之後,男方的女親眷和新娘結緣發,女親眷給新娘少許錢幣,新娘回贈針簪簪(今改為毛巾、鞋襪等)。新郎新娘吃兒女扁食,開拜、拜席口、祭祖等。第3天早飯後才回門。

回門時酬謝媒人以豬頭。新郎陪新娘回娘家,岳父家設宴招待。翌日,新郎新娘在岳父(或岳母)的陪伴下回到男方,婚禮才告完成。

49年後,易風易俗,婚禮日趨簡單。50、60年代,城鎮結婚不要迎送,待客只備煙茶、花生、糖果。70年代提倡男到女家、舉辦集體婚禮,旅遊結婚的時有所聞。80年代開始,婚禮不拘一格,但日趨豪侈,彩禮越來越多,嫁妝日益闊綽,高檔傢具、彩電、洗衣機、收錄機、自行車、地毯、高級衣料等不為稀罕,宴席也愈辦愈大,不少人為之叫苦不迭。現在,迎親時改用毛驢、手扶拖拉機、汽車等,也有步行的,迎親日由兩天改為一天,蒙蓋頭、踩紅氈、拜天地、端寶斗、祭祖、開拜等儀式已不舉行了,唱喜歌、上頭、喝交杯酒、結緣發、鬧洞房、撂兒女饃饃、吃兒女扁食、回門等儀式仍要舉行。有的地方送人的當日即返回女方家。

婚俗各縣大同小異,子洲縣淮寧河一帶定親儀式在男方家舉行。定邊縣定親時要擇期在女方家「喝酒」,資費由男方負責,並對自己鄰舍送禮,謂「和庄禮」。橫山、子洲、米脂、清澗、綏德等地定親時必有12~72個果餡,其它地方無有此俗。迎親時神木西鄉送客越多越好,綏德縣只用一個迎人婆姨。榆林縣定親時聘禮多用金銀首飾,女方回禮有筆架、戒指等。辦婚事由攬頭承包,迎親臨行時,要打醋罈。新郎新娘進院子後,擔水者、拿柴者接踵而入,取進福招財之意,醋炭氣瀰漫,放置新房鍋里的翻身肉隨之翻身,取更新回好之意。過去洞房花燭夜,只備被子一床,夫妻同枕共衾。現在洞房的鋪蓋成為4床,且花團錦簇,耀人眼目。結婚日城內女方賓客全由男方管待。府谷財禮有黃米、白面、綠豆、紅棗各1斗,謂之4色斗,迎親時抬大白面饃饃、豬頭或羊胛一件送女家催妝,2男1女引入,送客是3男1女。

生育

生男育女是人生大事,群眾皆預先作好準備。嬰兒生下後,綏德、米脂、子洲、清澗一帶,生下男孩,門前懸掛一把高粱桿做的弓箭;生下女孩,門上掛幾綹五色布條,似乎祝願男孩早日成人,彎弓持箭,建立功勛;女孩早日成人,縫新補舊,操持家務。也是一張形象的廣告,告訴村人,媳婦生了孩子,閑人不要莽撞進門,帶來邪氣。神木一帶門前貼套紅剪紙圖案,男為寶葫蘆,女為一朵花,意在報喜。

嬰兒生下後,岳母帶斗米斗面侍候1月,叫「守月子」或「熬米湯」。生下3天後要吃展腰面,酬謝為產婦幫忙的人。產婦以吃豌豆雜麵、扁豆米湯、白饃、羊肉等為主。親戚朋友陸續相贈紅糖、雞蛋、白面、挂面等,叫「送湯」。

嬰兒生下1月後,頭胎皆做滿月,2、3胎一般不請客,只有連生幾個女孩,生下男孩者做滿月宴請賓客。做滿月時,親朋好友及送湯者應邀帶小兒衣、帽、布或玩具等物吃喜糕,長者給小兒頸上佩戴五色絲線,隔日戴鎖,祝賀嬰兒平平安安長大成人。滿月後,女婿給守月子的岳母一件衣服酬謝。

嬰兒滿百日,要過「百日卒」,全家吃喜糕。滿周歲,家人和親眷同吃喜糕,叫過「周晬」。過周晬時,把文房四寶、小農具、針線笸籮等置於小孩前,讓小孩抓取,預測小孩的前程,這叫「抓晬」。小孩會爬了拴石鎖、石獅獅等,一防止小孩跌下炕,二用以鎮邪。為了讓嬰兒健康成長,多請年長村民保鎖孩子,保鎖者給小兒戴五色絲線或鬼符,年年如此,一直戴到12歲。12歲生日叫「圓晬」,比較隆重,鄉民認為小孩魂全了,可以安然無羌生長,因此要解鎖。有的地方小孩年年到廟上過關去煞,12歲時要回關。

壽誕

群眾重視過生日。先一日吃長壽麵(多為雜麵),生日這天吃米糕。取一生長壽,年年升高之意。過生日,男子比女子隆重,老年人較成年人隆重。一般不拜壽,只有子孫滿堂、光景富裕或有時慶賀60、70、80、90、百歲大壽。慶壽時,家中高搭壽棚,老人披紅挂彩端坐壽棚,接受兒孫跪拜,朋友鄰居或送壽幛,或送匾額,或送禮物,以示祝賀。大家歡聚一堂,吃壽麵、壽桃壽糕,飲壽酒。新中國成立後祝壽活動很少見,儀式也較簡單,只在廳堂懸一壽字中堂,親朋好友舉杯共賀長者德高望重、健康長壽而巳。

喪葬

本境實行木棺土葬。棺材多用柳木或水桐木,松柏木為上。清以前,達官貴人有棺有槨,用煤塊墊基,今已不如此。墓地必請陰陽選擇,一般在地上挖二三米深的深坑叫滲坑,再挖墓窯,也有在地下用磚石砌成墓窯的,此叫磚葬或石葬。從地下文物可知,本境也有用陶罐盛骨灰實行火葬的,此俗已無。新中國成立後,榆林建起火葬場,提倡火葬,實行者仍較少。

12歲以下夭亡的小孩,群眾認為魂不全,用谷桿裹屍,送到山巔讓禽獸吞食,這叫天葬。12歲以上未婚男子亡後,先暫掩埋,待有別家未婚女子亡後,實行冥婚,一塊合葬,萬一無冥婚對象,則埋一銀人或一香把子,予以合葬。成年未婚女子亡後,不設女墳,必請他人冥婚。孕婦亡後,得先剖出腹中嬰兒,用符襄鎮。產婦亡後也得用符襄鎮。年老之人亡後,稱為順心老人,才隆重葬埋。

老人臨終,兒女皆到跟前,聽其遺囑,穿上「老衣」,老衣是絲棉織品,或藍或紅,忌灰忌黑。既終後,兒女嚎陶大哭,同時摜死一隻公雞,叫替罪雞。理髮,洗面、斂容、凈身,抬放地上。兒女披麻戴孝,給親友報喪,遇熟人皆叩頭。並從陰陽先生處取來殃單,放在亡者臨死的炕頭。3日後入斂,俗稱盛琀,入殮時在棺木內放銅錢,擺成北斗七星圖案。然後蓋棺置於靈棚下,如天氣炎熱,先偷葬,靈棚內僅有亡者之靈位。孝子白衣白冠白鞋,腰系麻帶,手持哭喪棒守靈。靈內點長明燈,每日燒紙獻祭。

葬儀有單埋和合併之分。夫婦僅亡1人,或因其它原因不能合併者為單埋,葬儀比較簡單;合併時葬儀較隆重而繁鎖。

舊俗,喪事一般3天。第1天開弔,親友皆來弔唁,弔唁者向亡靈叩頭,孝子陪叩,執事人發給「孝布」。這1天還舉行有食上祭,孝男孝女跪於靈前,端祭飯人在和尚(或吹鼓手)的引導下在孝男孝女空隙間轉游,向亡者獻祭品。第2天舉行迎幡(引魂幡)、迎紙活(即紙紮的農家宅院、金童玉女等)儀式,如有和尚,則辦道場,超度亡靈,有的地方用禮生(有文化人充當)宣讀祭文,主持祭奠。3日共祭奠9次,即早晚各祭兩次,午祭、路祭、河祭、墳祭、祖祭各1次,過金橋、銀橋撒路燈,哀樂聲聲,名目繁多。

出殯前1日晚,孝子跪於娘舅家賓客前,陳述亡者臨終和殯葬時的情況,娘舅家給予評價,這叫「下話」。如果有不孝之子,娘舅家有權藉機指責。第3日晨出殯。出殯時由吹鼓手導引,接著是長子(或長孫)扛引魂幡,8人或16人抬棺木隨後,孝男孝女扯著一長條白布哭泣於後。到墳山,陰陽先生用羅盤定好棺材方位,孝子最後一次瞻仰遺容,然後安放墓磚墓瓦、桃符等鎮物,並放置祭食罐、萬年燈,蓋墓石,填土掩埋,陰陽扶著引魂幡,搖動銅鈴,念念有詞,為亡者招魂。招魂畢,眾人將墓堆起一個土堆。葬後第3天,孝子上墳祭奠,安放祭桌,將哭喪棒插於墓上,並擔水灑墓(取「若要富,雨灑墓」之意),這叫復三。之後每7天祭奠1次,共祭奠7次;亡後100天,俗叫過百日,孝男孝女仍上墳祭奠;期年,俗叫周年,仍上墳祭奠;死者亡後2年內,孝子仍穿白戴孝(今多臂戴黑紗),春節時不貼對聯。

49年後,葬儀從簡。葬儀一般僅有2天。第1天開弔、迎幡,迎紙火、上祭、下話,第2日出殯,下午就復三。請和尚辦道場超度亡靈,請禮生祭奠等很少見到。公職人員亡故後送花圈、戴黑紗、白花,開追悼會已成慣例。70年代初部分地區曾實行過公墓、公棺制度,殯葬時提倡從儉,不用陰陽,均未能持久。80年代開始,不少地區舊的殯葬習俗有所恢復,大操大辦的風氣也有所抬頭。

葬儀各縣大同小異。榆林人重婚禮而薄葬儀,亡後3日不擇日子即予殯葬。綏德、米脂人葬儀頗隆重,須擇日殯葬。榆林市亡人下地前,死處壓捶帛石,石上又放煤塊,然後死人方可下地,這叫壓殃。亡者被只蓋一塊,褥子可多塊,送褥者褥上簪銅錢7枚。出殯前戴孝者都要揣福(就是每人揣兩個餅子);出殯後,要揭福(即腳跨過橫放的火剪水盆進靈堂,靈前扣許多瓷碗,揭開扣碗,誰能獲得扣在下面的鎳幣、餅子、柴炭,誰即有大福)。清澗、子洲、綏德、橫山、米脂等縣有收頭的習俗。出殯前(或後)孝婦的娘家親屬給其頭上搭一塊黑手帕(或黑布),叫收頭,意即殯葬結束,勸其節哀。殯葬後有安土神的習俗。安邊縣產婦孕婦死亡者實行火葬。正常亡者可入祖墳,非正常亡者(縊、溺、墜金、服毒、落井、自刎、跳崖、土壓、血崩、姦汙、雷擊)12年後才可入祖墳。

陝北文化

值班編輯 秦小雅

版權所有,轉載請至後台詢問

陝北丨文化丨出版丨服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陝北文化 的精彩文章:

榆林地區歷朝長城遺址考略
陝北榆林地區的民族和姓氏

TAG:陝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