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是司馬懿的恩師,曹操為請他出山,創造出一成語,卻被誤解至今

他是司馬懿的恩師,曹操為請他出山,創造出一成語,卻被誤解至今

(一)司馬懿的老師叫孔明

在三國時期,潁川可謂是人才搖籃,比如荀彧、郭嘉、鍾會、徐庶等,還有一位雖出鏡率不高,卻在《三國演義》中堪稱第一奇人的水鏡先生:司馬徽。

但若細觀歷史便卻會發現,其實潁川中還有一人,比水鏡先生都「奇」,因為他是司馬懿的老師,此人姓胡名昭,字孔明!

所以小編才說,司馬懿的老師是孔明,指得不是諸葛孔明,而是胡孔明。據《三國志》載:胡昭「養志不仕」,即,根本看不上當官出仕,雖才華橫溢,名震江湖,卻就喜歡隱居。

最初胡昭為了躲避戰亂,來到了冀州袁紹的地盤。袁紹聽聞後欣喜若狂,急忙請其出山。哪料袁紹前腳剛走,後腳胡昭就「辭袁紹之命,遁還鄉里」,即,一眼便看出袁紹不成器,不辭而別,來到了洛陽附近的陸渾山中,開始種田讀書。

但如胡昭這樣的人物,哪怕在山野間,也會猶如磁石般,吸引來許多胸懷大志或力求上進的年輕人,前來求學問道,司馬懿便是其中之一。

據《三國志》中所引用的《高士傳》載:當時的司馬懿還很年輕,還是一布衣,便拜在胡昭門下學習,但哪知卻引起了胡昭的其他學生的不滿,直至想殺掉司馬懿。

(二)胡昭哭救司馬懿

從這段零星記載中,可推測而出,年輕時的司馬懿,必是一個眼高於頂,狂言亂噴的狂生,而胡昭也必是非常喜歡司馬懿,沒事就表揚、誇讚,不然其他「同學」,也不會恨司馬懿恨到要殺了他。

恰好,消息被司馬懿知道了,嚇得撒丫子就逃了,其他學生,在一位姓周的學生的帶領下,隨後追趕而來。這麼大的動靜,自然驚動了胡昭,也不顧一切的尾隨追趕。終於在「崤、澠之間,止生」,即:在今天的河南省洛寧縣北地區,追上了自己的學生,勸阻他們回去,放司馬懿逃生。

哪料這些學生卻不答應,必須要殺掉司馬懿才解心頭只恨。急得胡昭最後都掉了眼淚,才算勸住這些學生,讓司馬懿安然逃走——昭泣與結誠,生感其義,乃止。

為何司馬懿日後那麼能忍,那麼水深?看看這個歷史記載,想必就都懂了,他也是經過「血淚教訓」後,不是天生如此的。且從司馬懿給自己的兩兒子起名來看,一個叫司馬師,一個叫司馬昭,誰又能否認,其中沒有感謝恩師胡昭,在其中呢?

(三)曹操三番五次來相請

這樣的人才,曹操早就有所耳聞,尤其是在當了丞相後,便是三番五次的前來邀請胡昭出山。那麼曹操為何當了丞相後,才動手?這個已經沒人知道了,因為史載就一句話:太祖為司空丞相,頻加禮辟。

其實從這個「頻」字,既能解讀出曹操對胡昭志在必得,三番五次相請,又可推斷出,其實曹操在沒當丞相前,也應是請過的,被拒絕後,由於忙於打東吳,揍西蜀,還要時刻防備漢獻帝突然唱戲,所以未能如當丞相後,表現的如此急迫。

因為隨後便是「昭往應命,既至,自陳一介野生,無軍國之用,歸誠求去」。即,胡昭面對曹操如此志在必得之勢,不得不當面向曹操致謝,並推辭道:「曹丞相,我就是一山野之士,對你和國家沒有任何幫助,你把我找來,只能是浪費你的糧食,還不如讓我安生地在鄉野間,自由自在。」

可見,胡昭這次來見曹操,是被逼的,曹操不是袁紹,這點胡昭懂,他敢對袁紹不辭而別,是因為看出來袁紹就玩花架子,且日後沒有大作為。而曹操卻即心誠,又手黑,他不得不給足曹操面子。

(四)曹操創造出一成語,被誤解至今

曹操即得到了面子上的滿足,又看出胡昭的確是不想出仕,自己若在強逼下去,對雙方都不是好事。所以曹操,拉著胡昭的手,感慨而出:「人各有志,出處異趣,勉卒雅尚,義不相屈」

看到「人各有志」這個成語了嗎?這是曹操創造出來的,大意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志向,無外乎是那些不同的興趣所在,並為此志向,不懈努力,致死保持這份高尚情操,而無法屈服……」

其實,這一句本是曹操感慨胡昭不肯出山而說的,明顯是在讚美胡昭!可如今一提「人各有志」,後面就都會習慣性的加一句「不可強求」,如此一來,等於直接讚美了曹操。

雖然曹操最終尊重了胡昭的選擇,讓其繼續散漫山野中,笑傲雲水間,值得讚美,但這不能不說,存在一種誤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者為王的江湖 的精彩文章:

袁紹手下最牛大將,曹操僥倖得到成手中「王牌」,卻被司馬懿害死
水滸108將中,只有這位好漢才真正反對招安,不是武松,更不是魯智深

TAG:靜者為王的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