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保存最完好的五千年乾屍,這裡感受遠古的呼吸

中國保存最完好的五千年乾屍,這裡感受遠古的呼吸

近日,筆者走進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近距離感知曇石山文化遺址的獨特魅力。一到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展廳,只見天花板上高掛著,就會看到這樣一句話:「福建海洋文化從這裡開始」這正是曇石山文化的最好寫照。花2小時轉上一圈,感知閩人先祖生產、生活和墓葬的狀況,便發現此言不虛。原來,先秦閩族文化發源地之謎就藏在這座二三十米高的小山坡下。

曇石山文化的先民,主要的生產方式是漁獵,兼事農業、畜牧業及手工勞動。遠古時代這裡是海灣地帶,是海洋和河流的匯合處,曇石山人以捕魚撈蝦、拾采貝殼生物為主,出土的貝殼有蜆、魁蛤、耳螺、牡蠣、血蚶等,從而證實當時閩江入海口就在曇石山一帶。

館內擺列著各種出土的文物,有千餘件,是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以及豬、狗、牛、虎、鹿等獸骨,還有大量的貝殼。

曇石山文化遺址是福建省考古學史上第一個進行科學發掘的大規模史前文化遺址,也是中國東南沿海著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2001年6月,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福建省委、省政府列為「福建第一文化旅遊品牌」。圖為曇石山文化遺址博物館建築外觀。

遺址為長條形山丘,面積5000平方米。臨靠閩江,高出水面10-20米,周圍是閩江下游的沖積平原及低山丘陵,文化層堆積中包含大量的貝殼,是典型的史前貝丘陵。它的發現緣自於1954年的一次閩江防洪堤修築工程,當年的村民發現了大量白色蛤蜊殼堆積層,不經意間掀開了曇石山沉睡了數千年的神秘面紗。圖為5000年先民男女塑像。

自1954年以來,遺址先後經過10次面積不等的考古發掘,總面積近2000平方米,發現了大批墓葬和灰坑、壕溝、陶窯等遺址,出土可復原的陶器、石器、骨器、貝器等文物2000餘件。「中華第一燈」、曇石山人顴骨、原始瓷器、提線陶簋、殉葬男奴、陶釜等文物堪稱「中華之最」。圖為當時發現遺址照片。

根據遺址出土標本碳14方法測定,曇石山文化遺址距今4000-5000年,上層為青銅器時代遺存。遺址出土的獸骨,經鑒定種屬有熊、鹿、犀牛、印度象、葉猴等,由此推測,當時閩江下游流域氣溫要比現在炎熱濕潤,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圖為當時考古學家在現場考古照片。

曇石山文化的先民,主要的生產方式是漁獵,兼事農業、畜牧業及手工勞動。遠古時代這裡是海灣地帶,是海洋和河流的匯合處,曇石山人以捕魚撈蝦、拾采貝殼生物為主,出土的貝殼有蜆、魁蛤、耳螺、牡蠣、血蚶等,從而證實當時閩江入海口就在曇石山一帶。

館內擺列著各種出土的文物,有千餘件,是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以及豬、狗、牛、虎、鹿等獸骨,還有大量的貝殼。

曇石山文化遺址逛一圈基本上花了大約兩個多小時,講解員非常敬業,遊客比較少,她還是十分耐心細緻的講解,認真回答提出的問題,使我們對福州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圖為 博物館內的講解員給大家介紹博物館歷史。

遺址出土的陶器種類繁多,有用於烹飪的釜、鼎,從儲藏的罐、壺,洗濯的盆,飲食的碗、盤、簋、豆、缽、杯之類,表明他們已經具備相對穩定的定居聚落特徵,過著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原始公社生活,曇石山文化遺址與台灣島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鳳鼻山、圓山、芝山岩等文化遺址存在諸多共同的特徵,證明在數千年前,閩台兩地先民就有密切的往來。

遺址廳面積1050平方米,內有18座墓葬、2條壕溝、5座陶窯和上層的奴隸殉葬坑、殉狗坑,還有大量出土的文物。目前陳列在我們眼前的僅是遺址中已發掘的部分,還有三分之二尚未發掘,等到這些先秦閩文化完整地揭開神秘面紗,相信還有更多的秘密等著我們去發現。

目前陳列出來的僅是墓葬區,還有三分之二沒有發掘,像居住區、生活區等仍在腳下沉睡著,大量有價值的、搶救性的考古發掘正待繼續進行。如果其神秘面紗被全部揭開,規模有望超過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

博物館內展出保留完好的5000年前先民的頭蓋骨。

5000年前就有成人禮了,成人禮是巫師給孩子拔牙。

考古專家依據墓葬的疊壓關係,經科學論證,判斷曇石山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的氏族墓地,由下而上,分三個時期,距今分別為5000年、4000年、3000年左右。層層疊壓的墓葬向人們訴說著歷史的滄桑,那深邃的壕溝刻畫出閩族部落的公共墓地,也划出了原始社會發展的脈絡。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張藝攝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藝攝影 的精彩文章:

竹林宴遇,長在青竹里的「冰酒」喝春茶烹飪的美食讓人回味無窮
中國遊客到日本旅遊,變得理智消費 不買電器買糖果了

TAG:張藝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