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房企沖千億,最大的敵人其實是你自己!

房企沖千億,最大的敵人其實是你自己!

有2家小房企,3年前的規模都在20億左右。

3年過去,甲房企規模超過500億了,在沖千億!乙房企則剛60億。

明源君曾問乙房企的老闆,他認為這種差距是如何形成的?

老闆說,主要是自己膽子小:「之前我們這裡的土地樓麵價都是幾千,後來到了1萬、2萬,我就不敢買了,總覺得會跌下來。可現在回頭看,敢買的都買對了,我們的發展卻慢了!」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乙房企最大的問題,是站在過去看現在,而不是站在未來看現在!其決策,當然是錯的。

現在,幾乎所有略有規模的房企,都要「沖千億」。大家面對的大環境是一樣的。誰能成功?誰不能成功?

明源君認為,沖千億的過程,是房企戰勝過去的自己,不斷進化的過程。

這種進化,是脫胎換骨的轉變,而不是簡單的規模擴大。正如把一千艘小船綁在一起,並不能變成一艘航空母艦,而且肯定會散架的。

下面明源君從資源、人才、制度3個方面來講,為什麼說房企沖千億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又該如何戰勝自己。

1

資源:

過去獲取資金、土地等資源的經驗

可能成為障礙甚至危險

房企規模小的時候,生存是第一位的。

只要能拿到地、拿到錢,許多房企老闆是不擇手段的,甚至會認可一些灰色地帶的存在。

而在房企規模擴大以後,需要的資源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引人關注,其前期成功的經驗,就可能成為障礙甚至危險……

一、融資:老股東、老渠道,是房企沖千億路上要翻越的大山

浙系、閩系房企,近年發展得非常快,有些浙系、閩系房企橫空出世,突然就冒出來了,一下子就幾十億,3年後就幾百億。

明源君認為,他們能「橫空出世」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起點高。

這2個省民間資本非常雄厚,有的房企剛成立那天,因為第一批股東都很有錢,企業手裡就有了10個億的現金,通過槓桿可以撬動百億資金。

這麼高的起點,其他憑藉幾百萬、幾千萬起家的房企是比不了的。

但是,當一些房企規模到了幾百億的時候,之前的優勢就變成了束縛,因為:

老股東們相對保守,也沒想到能做這麼大,因為懼怕各種風險,彼此分歧很大。大到公司戰略布局、小到一個項目的定價策略,都爭執不下,公司管理混亂議而不決。

而因為這個原因,新的戰略投資者很難引入,公司的進一步發展受到限制。

與老股東類似的問題,還有老渠道。

從三四線城市起家的房企,過去習慣靠人脈借錢,比如和當地銀行搞好關係,比如向其他企業拆借,乃至讓一些小股東入股項目,甚至占項目的大頭。

企業規模小的時候,這樣借錢可以,可是企業規模大了,就不行了。會有以下一些問題:

房企發展需要很多錢,可當地銀行沒那麼多錢,兄弟企業也沒那麼多錢。

因為之前的渠道依賴,企業並沒有合適的融資人才,也沒有積累金融市場需要的各種可靠資料和數據,去發債或搞各種金融產品都遇到瓶頸。

一些項目被小股東控制,公司很難統一管理,公司品牌、戰略等都受到很大影響。

要解決問題,只有2個辦法:

分歧特別大的老股東,看能否逐漸勸退,把股份變現。相對開明的老股東,是否能完全授權管理層,不再參與具體決策,只分紅就好。

要規範公司的財務,公開化透明化,滿足資本市場的各種要求,不斷提高自己的評級,降低資金成本。要衝千億,這是唯一正確的道路。

二、拿地:關係拿地過去是成功經驗,規模大了就可能是失敗根源

早年,有幾個省會城市,百強們一般是不去的,因為當地的地產商和地方官員勾結,外來房企是拿不到地的。

後來,中央反腐力度加大,打掉了這些地方的一批「老虎」,拿地的規則迅速改變。當市場化的巨頭們進入這幾個城市後,地方龍頭們毫無還手之力。

類似的事情還有:某房企以舊改為主要的土地來源,搞相對壟斷的一二級聯動,最開始一切順利,但後來企業規模越來越大,一度達到幾百億。其早年某些灰色操作就被曝光放大,於是樓盤出現各種問題,高管被查,一度發展停滯,企業面臨生存問題。

還有的房企,早年拿地沒有戰略,也不進行科學的評估,聽朋友說哪裡有一塊地,就去拿了,最後也賺了很多錢,老闆就形成一種錯覺:

通過朋友拿地是掌握獨家的土地信息,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個人的感覺是可靠的,一塊地有沒有價值看一眼就知道。

事實上,在前幾年的大行情下,只要城市沒有選錯、節奏沒有踏錯,大部分地塊都能賺錢。

而現在,行業周期拉長、城市分化、城市內部各個區域也在分化,而土地信息相對公開,再一味通過關係拿地,很可能就會掉到坑裡。

如果要衝千億,先研究城市和自身特點,制定拿地戰略,根據戰略通過招拍掛、收併購等公開渠道拿地,堅持不行賄不走灰色渠道,才是唯一可以長遠發展的道路。

2

人才:

創始團隊、老闆、中高層

要完成自己的角色轉變

所有的改變,從人的改變開始,人的改變,從心的改變開始。

在房企沖千億的過程中,房企中一個個人的角色也必須完成轉變。

你能完成,就可以和房企共同進步,不能完成,可能就需要換人。

當然,老闆可能是換不掉的,所以如果老闆不能完成轉變,就會成為房企發展的瓶頸……

一、創始團隊:關鍵在於格局的改變,不怕做不到,就怕不敢想

某房企2017年距離千億隻有一步之遙,2018肯定超千億。

明源君問過該房企老闆,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他覺得最痛苦的事情是什麼?

老闆說,最痛苦的是和創始團隊溝通。

幾年前,他意識到自己企業的戰略有問題,不能再按照老路走下去,必須要迅速擴大規模,走向一二線,走向全國,於是就召集大家開會。

但是他的老夥伴們都不理解,覺得「我們都是泥腿子做建築出身,當初都沒想到有今天,現在每人都有幾個億了,你還要折騰什麼,要把我們累死嗎?」

最後,他通過大量工作,讓大部分創始團隊成員退居二線成為股東,起用職業經理人,企業從此進入快速發展軌道,一日千里。

現在,該房企的規模已經超越了他幾年前的設想。

二、房企老闆:你能否藏起自己的能力,放手讓下屬去干

幾乎每個房企老闆,在專業上都是有自己的過人之處的。

百億規模的時候,老闆壓到一線,能夠極高地縮短決策流程,提高效率。

比如某區域房企老總自己去看每一個塊地,參與每一塊地的定位、操盤節奏的決策,甚至直接修改項目圖紙,企業別的應酬工作,都交給副總。

但是,明源君認為,如果老闆要參與項目決策,一家房企最大的規模就是200億。

在規模超過200億之後,老闆必須刻意地轉變自己的角色。這個時候最難的事情就是:

1、你看到下屬做的事情不如你做的,有問題,可只要沒有大錯誤,你要努力忍住自己「挺身上馬」的衝動,還是要讓下屬去干、去鍛煉。

2、你看到下屬曝光率很高,在出風頭,有些失落,但是你就是要忍住,讓下屬去出風頭。

為什麼呢?

千億以上規模的房企,其本質上是城市總小股操盤。而要打贏區域巨頭,城市總的能力,是要強過區域巨頭的老總。

為什麼有這麼強能力的人,願意在你手下幹活,而不是去中小房企當老大?當然是因為,他在你這裡,能夠獲得更多的錢、權、名。

如果你把一個能力很強的城市總當秘書來用,結果只有一個:離職。

千億房企本身已經是一個龐大的系統,老闆要做的事情,主要是2件:

把握大的方向,及時轉向或者剎車,防止企業掉到坑裡。

讓所有人都有動力,也知道要幹什麼,讓企業成為一個生態系統。

如果你忍不住非要自己上,那麼有能力的人留不下來,你的精力也不能聚焦於戰略。

X房企連續幾年都出現了高速增長,本來號稱要在2018沖千億,卻在2017年出現了停滯不前的狀態。為什麼?就是因為老闆捨不得放權。

具體來說,雖然建立了城市公司,老闆的手卻往往伸到了項目上,項目的拿地、項目的方案、乃至項目的用人,他都經常過問。這樣一來,城市總就被架空了……

三、中高層:關鍵是處理裙帶關係、淘汰跟不上企業發展的老員工

房企高速發展過程中,有2個難題需要面對:

如何處理裙帶關係,變家族企業為公眾公司?

如何處理曾經立過大功佔據高位,但現在能力與職位已經不能匹配的老員工?

某房企創始人把所有的重要部門、重要職位,都交給了自己的親戚朋友。最終的結果是,這些人都在裡面謀取私利。以採購為例,主管採購的是其姐夫,不買最便宜最好的,只買關係最鐵的。

老員工的問題,和房企老總的問題,有些類似。

他們當初一定是有能力的,而且因為進公司早,職位相對也比較高,但是隨著房企發展,他們會出現2個問題:

雖然有實操的能力,但無法把能力標準化,向全國推廣;

格局不夠,無法使用能力比自己強的人。

在一天之內,從家族企業變成公眾公司,是不可能的。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只要創始人有信心,還是可以逐漸解決問題。

根據某地產30強老闆的經驗,在過渡的關鍵時刻,還是要情理並重,用利益去換取權力。只要老闆的意志足夠堅決,這2個問題,還是可以得到解決的。

3

制度:

必須從模糊的潛規則

變成嚴格的明規則

房企規模比較小的時候,內部制度可以模糊一些,有時候反而效率更高。

很多房企發家是從一個比較大的項目開始的,然後,又在同一個城市拿下幾個項目,公司從幾十人發展到200多人。如果要開會,中午吃飯時,所有重要領導都在一張桌子上,根本用不著召集。

這個時候,老闆就是權威,所有的利益在飯桌上就能得到平衡,規則模糊一些,大家可能更有動力,效率更高,還可以不斷糾錯。

但是,隨著公司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城市一旦擴大到3個以上,以前的管理模式立刻失效。

某房企現在已經做到200多億了,但最近出現了瓶頸:總經理和幾個城市總都在準備辭職,今年的業績出現停滯,大量樓盤滯銷……

細究起來,是公司里竟然出現了2個標準、2套彙報系統,各區域無法形成合力,資源也無法合理分配。

為什麼呢?

公司做到100多億的時候,董事長從外面請來了總經理,但之前和董事長一起打拚的有功之臣,並不服新來的總經理,於是還是去找董事長彙報各種事情。

董事長一方面顧及老同事們的面子,另一方面自己也想掌握一線情況,於是也就默認了這種溝通方式。

結果,很多時候,城市總乃至總部的一些中層,比總經理更先知道董事長對某件事情的意見。

現在這家房企有5個城市公司,其中3個城市公司直接向董事長彙報後,再禮節性向總經理通報;只有2家新成立的城市公司,直接向總經理彙報……

事情如果只是這樣,問題還不是很大,更大的問題出在不同的標準上。

該公司上了信息化系統,也給各級幹部設計了許可權,給各種費用設計了限額,不過應董事長要求,也設置了一些「特批」的權力。結果,「特批」對於公司的「老人」來說成了經常使用的特權。

比較典型的現象是:老的城市公司大量的情況不入系統,到期限就集中特批。一家老的城市公司的招待費是一家新城市公司的3倍,2家銷售額接近的城市公司,高層年底分到的錢實際相差一倍……因為「特批」,所有的節點控制也都成了空文,完全不能按時完成節點的項目,因為特批而一路綠燈考核過關,嚴格遵守制度的項目,反而吃了幾個黃燈獎金被扣。

所以,公司規模擴大之後,模糊的潛規則就成了低效率、不公平的代名詞,還嚴重影響人心。必須將規則完全挑明,嚴格執行,才能提高效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源地產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綠城、保利、泰禾這些90㎡別墅太美了,為他們打call!

TAG:明源地產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