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讀書日」特別策劃:我的「移動書房」

「世界讀書日」特別策劃:我的「移動書房」

World Reading Day

我的「移動書房」

策劃 | 神編小妖

4月23日,第23個「世界讀書日」即將來臨,我們不由地又回顧起自己的閱讀人生來:一路告別甲骨青銅、竹木簡帛,時至今日,閱讀正變得輕盈與豐盛;不必捧著典籍搖頭晃腦「苦讀」,取而代之的是「指尖閱讀」,手指一動,信息紛至沓來;不必舟車勞頓借書閱讀,備一電子設備,隨時隨地都攜帶著一座「移動書房」。閱讀的姿勢也由洗手焚香,變成了躺著、歪著、斜著——舒服就行。讓人「舒服」的快餐閱讀、淺閱讀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通過手機、電子書、網路等進行的電子閱讀成為時尚。這種閱讀方式雖然有較為快速、及時等優點,但因其引發的碎片化、淺閱讀風潮,也令諸多專家表示憂慮。在「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我們特別邀請了幾位來自各行各業喜愛閱讀的朋友,來與我們分享一下他們的閱讀故事,聊聊數字時代閱讀新風尚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以及他們心中,那有關碎片化閱讀的「歡喜」與「憂愁」。

拾掇「碎片」的光輝

文 | 神編小妖

作者簡介:貴州貴陽人,勞動時報社文藝副刊部負責人,《勞動時報·周末》主編,文學公眾號「神編小妖」創辦人。

從小到大,隨父母從廠區狹窄的職工宿舍,搬到省城寬敞的大房子,書房都是一個令我身心愉悅,並會用心去打理的私人空間。父母都是那個年代難得的大學生,都喜歡讀書。我家現在的書架很大很寬,佔據了整個牆壁,琳琅滿目,光是遠觀就十分地賞心悅目,彷彿能嗅到空氣中瀰漫著的淡淡書香。書的類別也比較廣,古今中外皆囊括其中,從四書五經、四大名著、唐詩宋詞等中國古典文學典籍,魯迅、張愛玲作品集等現代文學精粹,再到金庸武俠小說、二月河歷史小說、白落梅散文,莫言小說等當代暢銷作家的大作,以及西方文學經典,應有盡有。

遺憾的是,雖然繼承了父母那種與生俱來對文字的理解力和駕馭力上的某種悟性,且長期浸潤在這書香縈繞的家庭氛圍中,本人對於閱讀的熱愛,在父輩面前卻實在自慚形穢。一些書是當成任務一樣走馬觀花地瀏覽一遍,不走心,感受不深刻,還有一些書直接成了擺設。年輕時浪費了大把時間在無意義的事情上,到了而立之年,受了太多知識匱乏和眼界局促的苦,才開始懊悔。而時間就好像愛情,越想抓住它它卻流走得越快。當你想靜下心來閱讀的時候,才發現生活已是一地雞毛,要想擁有屬於自己的寧靜一隅已成奢望。

好在,數字時代來臨,空間、距離已被賦予新的含義。閱讀可以通過更多的方式和地域來實現,而不只局限於書房。我現在就喜歡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見縫插針地利用一些碎片時間來閱讀。比如,隨身攜帶一本電子書閱讀器,裡面可以存放成千上萬本書,等人的時候,等車的時候都可以拿出來翻一翻;比如,在手機上安裝一個聽書APP,在公園散步、坐公交車的時候,戴著耳機也可以「閱讀」;關注幾個品質高的公眾號,每天可以汲取一些信息、知識養料……藉助聽書APP,我利用碎片時間閱讀了許多以前沒讀過的外國名著,如《茶花女》《老人與海》《魯賓遜漂流記》《傲慢與偏見》《紅與黑》《基督山伯爵》等,彌補了過去無知的遺憾。

這是新時代的移動「書房」,雖然比不上自家書房溫馨舒適,電子化的閱讀體驗也絕比不上捧一本紙質書,嗅著紙墨書香時的那份愜意。然而,對於每天為工作和家事操勞,時間少得可憐的人們而言,倒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現在,我也會在睡前看一會紙質書,選一些能讓自己的思緒沉靜下來的體裁,比如古典名著、散文等,這樣還有助安眠,可以平靜入睡。

相比閱讀,我似乎更青睞寫作。從紙質日記,到網路日誌,再到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有時吐槽心切、有時詩意迸發、有時創作欲盛,這支多愁善感的筆從未停下。現在回顧起來,那些所謂的作品,更多是孤芳自賞、自娛自樂罷了。直到後來聽到一位作家說「與其不停埋頭寫,不如沉下心來好好讀幾本書」,這才幡然悔悟。正如宋朝名人朱熹所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讓那顆浮躁的心沉下來,借著閱讀這潭「活水」養魚,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像成群結隊、目不暇接,生命力旺盛的魚苗一樣,揮舞著靈動的彩鰭,游進你的腦海。

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智的不斷成熟,我越來越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在未來的歲月里,我不允許自己再像過去那樣虛度。傳統書房也好,移動書房也罷,碎片時間也好,睡前時光也罷,我想,我會把所有的閑暇時間,都幻化成徜徉書海的一葉扁舟,在紛紛擾擾的凡塵俗世中,用文字的掃帚,清掃出美麗潔凈的心靈一隅。

耕耘自己的「掌閱人生」

文 |劉鵬

作者簡介:1982年出生於蘇北里下河平原,現定居六朝古都金陵,為南京市作協會員。素以「為天下百姓書出心聲」為己任,在書山文海尋覓知音,於筆端紙上吐露真情。現為南京金紅康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文案策劃。

曾經,我只習慣於閱讀紙質書籍,覺得那是一種優雅之舉,也是一種美好享受。但工作和生活兩路夾擊,我漸漸失去了閱讀紙質書籍的機會。

沒有機會讀書,我漸漸感覺渾身不舒服,首先是與同事交流跟不上趟兒,其次覺得自己變成了庸俗之人,生怕數十年的閱讀習慣一朝被丟再也撿不回。恰巧同事發來一本《了凡四訓》電子書,示意我下載閱讀。那時,我們正熱衷於探討佛學,我欣然接受他的好意。由於每天來回各坐1小時公交,有時有座,有時無座,無座時常常體力不支,有座時又覺得無聊,閱讀電子書《了凡四訓》就成了我忘卻車廂擁擠、忘卻體力不支、忘卻無聊的最佳方式。

後來,我開始有意識地去網上搜索電子書,那時,書包網等平台有不少能免費下載,我一氣下載近百本電子書,《枕草子》《源氏物語》《魯迅全集》《金庸全集》等等。有人說看電子書非常傷眼睛,我也害怕,於是對比了好幾種軟體,最終選定了「掌上閱讀」,這個軟體非常智能化,能夠調整背景色,也能自動記錄閱讀進度,還能保護視力。

有段時間,我常聽到《追風箏的孩子》和《蘇菲的世界》的名字,便好奇地搜尋它們,這可是兩本大部頭小說,而卡勒德·胡賽尼的《追風箏的孩子》當時沒能找到電子版,只找到了掃描版,我硬是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將它啃完。一個月里,我每日上車第一時間就是打開手機閱讀,有一次竟忘記下車,直到公交進入終點站,我才被司機提醒,好在公司距離終點站也就幾百米之遙,我是一路狂奔著進公司的。

後來,微信也推出電子書,美其名曰「微閱讀」,微信電子書相對於掌上閱讀更為精緻,可以下載一些不錯的免費書籍,也可以分享給朋友,我常收到文友王霞老師的贈書,她推薦的每一本都非常棒。而我通過「微閱讀」看的第一套書則是木心的作品,並深深被他那首《從前慢》給吸引。

從前慢,慢到可以靜下心來閱讀每一本自己喜歡的書,而今快,快到在家的時間越來越少,在路上的時間越來越多,可我們並沒有徹底遠離書籍,那麼多碎片化的時間,如果能夠通過手機等電子產品精心連綴起來,我們將是富翁,擁有足夠多的時間看足夠多的書,圓自己念念不忘的閱讀夢。

有數據說中國人平均閱讀量低於其他發達國家,而我卻不這麼認為,在我的生活經歷中,我看到無數青年、中年人手持手機低著頭認認真真看書,這本身就是一個美好的開始,也將是一個美好的過程,一個美好的結局。書在我們手中,書也在我們心裡,我們每個人都在不斷辛勤勞作,耕耘著屬於自己的「掌閱人生」。

此生何求 一生摯友

文 |吳子勇

作者簡介:貴州三穗人,供職於縣委宣傳部,從事外宣工作。

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回顧以往,以書為伴,豐富著枯澀乾癟的日常生活,日益顯得豐潤生動,色彩斑斕,沉思默想,此生何求,一生摯友,非書莫屬。

曾國藩曾言:唯讀書可以變其氣質。如此看來,讀書影響,於人而言,實為深遠。

有書讀的日子是幸福的,也是值得自豪的。50年代的父親母親一輩人,讀書對於他們而言,實在是一種奢望。由於家中兄弟姐妹多,經濟困難,為了生活,大家也就沒有了讀書的機會。每每與父輩人談及此事,都會滿懷感嘆:要是那時候能讀書就好了。

或許是對於讀書有一種天然的秉性與興趣,讀書於我而言,有一種深深的魔性吸引著我。單是那淡淡的墨香與書扉的芬芳,就會激發我的讀書慾望。加之小時候爺爺愛好讀書以及家族關於曬家譜的神秘感,這一切,都潛移默化地使我愛上了讀書。

爺爺是位愛好讀書的老人,雖然其去世已經20多年了,但是他對我的影響非常深刻。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吃過早飯,爺爺會戴著老花鏡,背靠斑駁的木房板壁,手捧一本《三國演義》,或者《粉妝樓》《五鳳朝陽刀》《東周列國傳》等等,一看就是一個下午。待在其旁邊的花貓,眼珠也由圓潤的狀態變成了一條細縫。這個唯美的畫面,讓我對讀書有了一種別樣的體驗。

每年的農曆六月六,家族中都要舉行曬家譜儀式,一本本厚厚的家譜整齊地排列在竹編簸箕上,任強烈的陽光照曬。期間,要舉行重溫家譜活動,並教育家族中人要崇尚讀書,詩書傳家,友善待人,禮儀在上。每當看到將讀書以這樣的儀式來進行展示之時,自己對讀書也就越發深愛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移動互聯網的高度普及,使人們隨時隨地可以讀書。一個微信號,加入多個讀者喜愛的微信公眾號,手執手機,無論偏居任何角落,都可以盡情閱讀你喜歡的文字。在金燦燦的油菜花田地里,你可以躺在花海里,點燃一支煙,利用4G流量,肆意地暢遊在文字的海洋。攀過一座山峰,你可以在青翠的青松樹下休憩,聞著松香的氣息,然後打開手機,瀏覽你所喜愛的文字。更有甚者,給你一個上廁所的時間,都可以選擇一段文字進行品讀,乃至深感通天達地,身心舒暢。

讀書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科技的進步,也在改變著人們讀書的方式與閱讀地點,不過任由時代如何變遷,科技如何發達,讀書之人只要將書作為摯友,並且在靈魂的深處為其留住一個「房間」,那麼你將永遠富有和充實,哪怕身處黑暗,你也會找到光明,哪怕迷茫無路,你也會找到前行的方向。

電子閱讀無法顛覆的傳統

文 | 陳霞

作者簡介:貴州織金人,基層稅務公務員,當過村官,做過記者,搞過編務,辛勤躬耕於基層崗位。

毫無疑問,網路,正在顛覆我們的很多傳統,包括閱讀。作為一個書蟲和一個偶爾也碼碼字的寫手,最關注的,是電子書與紙質書的PK。

身為社會中流砥柱的80後的一員,我習慣於閱讀紙質書。就在網吧剛剛流行於街頭巷尾的那幾年,我也曾沉迷於網路閱讀,驚喜於網路作品的免費、快捷、攜帶方便以及百無禁忌,尤其在查找資料方面,不知道比傳統方式方便快捷多少倍。但是,正因為網路的便捷性,導致難以計數的自媒體興起,進而演變為泥沙俱下的紛亂局面。特別是在需要搜索具有參考價值的文章,或者具有權威性的資料的時候,進行各種對比、甄別的費時費力,很多人都深有體會。即便是付費的電子書,閱讀價值也往往稍遜紙質書(除了自費出版的那種)。對於時間越來越趨向於寶貴的閱讀者而言,大概沒有什麼能比得上在需要的時候,迅速有效地讀到高質量的文章,更令人愉悅的了。

於是,我又重新養成了購買紙質報刊書籍的習慣。即便紙質書具有不利於保存、查找、收集以及成本過高、攜帶不方便等等一大堆缺陷。

這大概是因為現階段正處於網路爆發而導致很多行業洗牌的階段。在這個躲不過的時間段,在強大的網路面前,大家都穿一樣的流行衣服、聽一樣的流行歌曲、看一樣的流行小說。對於本人以及很多和本人一樣的人而言,這種網購的漂亮衣服老撞衫、到哪裡都聽到同一首爛大街的流行歌曲、和所有人看一樣的流行小說的雷同日子,剛開始固然覺得有趣,時間長了,難免滋生出乏味、甚至可怕的感覺。

況且,作為一位熱愛碼字的書蟲,我既樂意用購買的方式表達對寫作者辛勤勞動的尊敬,也希望自己能碼出被市場尊敬的作品。文字,如果沒有用一定的質量要求進行區分,就容易和發在QQ、說說、微信上的片段化文字,甚至是新聞後面的謾罵一樣混為一談,沒有深度的文字,不會長久地留存下去。

目前,影響電子書走向大眾的,主要在於大多數人閱讀紙質書的習慣。手指翻過書頁,會有實在的、自由的感受,電子書則具有讓人不太舒服的冰冷虛無感。傳統書籍的閱讀體驗,目前還不可能用高科技複製模仿。不過,現代人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很難有持續的閱讀時間,多是快餐、零碎式的瀏覽。電子書能充分填補這種零碎的時間,起到打發時間的作用。

或許再過幾十年,習慣了紙質閱讀的人們大都不在人世的時候,習慣以手機、平板電腦閱讀的90後、00後、甚至10後成了這個世界的大多數,到那時候,電子閱讀也許真的會完全取代紙質閱讀。

但是即便有如此可能,我們也不必杞人憂天。之前閱讀過一篇文章,《「全民攝影時代」新聞攝影命運幾何》,文中一位被採訪者認為,攝影界受到過很多次「驚嚇」——電視出來,攝影要完了;互聯網出來,攝影要完了;拍照手機出來,攝影更要完了……「但攝影不會完,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強調你的專業性。只有專業性突出了,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否則就容易被別人替代。」沒有必要把互聯網視頻和手機攝影帶來的壓力想得過大,或許這個圈子人數在減少,但挑戰只會讓攝影記者朝著更加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我想這一點同樣適用於電子書與紙質書之間的PK,紙質閱讀在內容與閱讀體驗方面仍然具有電子閱讀不可比擬的專業性。

作為喜愛閱讀、熱愛精品、著迷於真實觸感的讀者而言,不必把電子書對紙質書的的挑戰想像得過於可怕。即便隨著科技的進步,閱讀方式真的改變了,我們喜愛的「閱讀」本身,不會變。從遠古時代的獸骨、龜甲、竹簡、青銅器銘文、帛書,到如今紙質書的凹版、孔版、綠色印刷以及「三D列印」等等,文字展現的方式一直在改變,熱愛閱讀文字的人卻一直有增無減,不論大家閱讀的目的是為求知、為己,還是為人。

其實文字也一樣,無論什麼時候,只要強調專業性,與時代同進退,立志於以碼字為生的寫手們,都能立於不敗之地。

每年的元宵節,我都會去參加本地舉辦的猜燈謎活動。剛開始,往往會有某些自以為聰明的出謎者偷懶,到網上模仿、甚至抄襲現成的謎面。參加猜謎的小夥伴們,手機百度一下,答案分分鐘揭曉,方便快捷,但是大家都喪失了參與其中的樂趣。而那些原創的、接合了本地人物風情而出的、在網上根本搜不出謎底的謎語,則能讓真正的猜謎高手一展風采,既能展現出謎者的巧思和智慧,也為猜謎者提供了開動腦筋的趣味。

說到這裡,我驀然發現,「電子書會取代傳統閱讀嗎」,就變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命題了。

紙質網路兩條線

文 |冉小江

作者簡介:貴州鳳岡人,現供職於縣政府辦。

相對於紙質書籍,在手機上閱讀確實方便很多。在我們這樣的小縣城,你拿本書到街上坐著試一試,甭管別人拿什麼眼神看你,內心指不定認準你得了啥子毛病。而手機閱讀恰恰能避免這樣的尷尬,當然,別人不一定知道你正在玩遊戲還是在調侃微信,所以,像我這樣鍾情於在路上讀點什麼的人來說,加之工作繁忙,這樣為之,大是方便。

特意數了數,從2016年至今,手機里居然訂閱了十幾家雜誌,像《人民日報》《十月》《收貨》《人物》《上海文學》等大型刊物,皆有公眾號,免費並且定期更新,要看什麼篇目,搜索題目就可以呈現在眼前,實惠又方便。

手機閱讀這一習慣,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養成的,大約在三年前吧。站在公交車站牌旁都能輕輕鬆鬆讀完一篇小說的體驗讓我欲罷不能。有時候上食堂也這麼看,一邊往嘴裡拋飯粒,一邊打開手機,十幾分鐘的時間,就能刷一篇小文。原本每晚睡覺都要拿書來胡亂翻一會兒,後來發展成了晚上睡覺前,打開手機讀一篇文章。雖說家裡時常買書,但比起紙質書,手機握在掌中,輕盈又方便,如果不是刻意去做讀書筆記,我一般都會選擇睡前用手機閱覽。

有趣的是,手機閱讀還增進了我與紙質書的「友誼」。最近幾年採購的書籍,大多都是先通過手機閱讀覺得不錯,再購買收藏。 比如近段時間,我閱讀了作家尤鳳偉的小說集《蘋果》《金山寺》、畢飛宇的《小說課》,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羅生門》。前面都是通過手機閱讀他們的某一篇小說,十分感興趣之後,再通過網購獲得紙質書。

我們都是通過傳統的閱讀方式走過來的人,可以這樣說,紙質閱讀佔了我一半的閱讀量,而網路閱讀是另一半,它們就像兩條相互交織的線條一樣,牽引著我奔赴這場流光溢彩的閱讀盛宴。

刊發於2018.4.20《勞動時報·周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陌生人你好 這裡沒有雞湯
智者察己,愚者察人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