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年度十大「失望之書」

年度十大「失望之書」

評選「失望之書」,是我們希望給讀者提供一個特別一些的視角,也希望給予中國的圖書作者與中文圖書市場一點鞭策之力。

編輯 | 吳金

一如既往,在每年這個時候,我們都會奉上年度閱讀報告——十本「失望之書」。今年,我們的評選範圍是2017年(含2018年1月)出版(含再版)的人文與文學類圖書(含翻譯的著作),作者都是深孚眾望的學者與作家,或者是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名人。

說是「失望」,並不代表它們是壞的書。實際上,這個書單上的多本圖書,都上過各種各樣的好書榜。只不過,我們的書評人認為,跟創作它們的作者名望相比,跟它們享有的盛名相比,跟讀者給予它們的期待相比,這些書都在不同程度上讓人感到一些失望。

而評選「失望之書」,是我們希望給讀者提供一個特別一些的視角,也希望給予中國的圖書作者與中文圖書市場一點鞭策之力。

經我們的特邀書評人評選,2017年度的十本「失望之書」分別為:

嚴歌苓《芳華》

劉震雲《吃瓜時代的兒女們》

吳曉波《激蕩十年,水大魚大》

【美】譚凱《中古中國門閥大族的消亡》

【美】海斯、穆恩、韋蘭《人類簡史:從遠古到二十一世紀》

申賦漁《諸神的蹤跡》

【美】邁克爾·麥爾《東北遊記》

李開周《武俠物理》

江曉原《中國古代技術文化》

【美】梅天穆《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

我只看到沒意思的刻薄

文_王方濟

寫苦難與扭曲當然是可以的。但在「沒有神的所在」,詩意是不能缺少的。莫言、加繆、索爾仁尼琴都能在苦難中發現詩意。以加繆的《鼠疫》為例,這個被圍困的城市裡,許多人被無差別殺害,沒有神,救贖仍在進行,思考也不停息。

而嚴歌苓的女兵們,在《芳華》里只抱怨,得不到這個抱怨,得不到那個抱怨。最後,抱怨自己的青春被糟蹋。林丁丁如願嫁給高幹子弟後得不到尊重也抱怨。

在後半部,劉峰淪落到海南的情景固然令人扼腕,但這種紀實人生有何意義呢?作者在此認識到的也就是「萬惡的金錢」。在美國見過世面的女作家文筆不錯,但那點捉襟見肘的經濟學常識實在不值得與今天的讀者分享啊。

一個固步自封重複自己的老作家

文_朱白

劉震雲在這部小說以及過往的很多著名小說中,對權力和民生的關注,成了他修辭自我的一種道具,而不是知識分子對於這個世界的「切身之痛」。這也是讓人讀者失望的地方。

有人說莫言是那種只喜歡琢磨農村炕上那點兒事的作家,相比之下,劉震雲更入世和入時。這說法當然也有一種模糊的正確,但我恰恰認為前者是在褒獎一個作家。一個作家,在「本色」的同時,只對自己形成有效衝擊和影響的事物進行創作,這不但沒問題,而且還是正確一種。而此時此刻的劉震雲呢,是坐標在北京的曾經以關注「底層」並對他們產生過冷靜觀察的作家。如今的劉震雲從讀書到進修,再到不斷前程遠大的事業發展,早已經退去了河南籍的「泥垢」,光鮮亮麗地站在你面前成了一個好為人師也正為人師的文學大師。遠離了底層還在不辭辛苦地揣摩著底層,並通過這種揣摩在為自己服務,這行為本身倒沒什麼問題,只是以此誕生出來的作品,總是難免隔著一層薄霧。

吳曉波又在堆砌食材,做得半生不熟

文_鄭渝川

這本書有沒有亮點?有。這可以被當成一本最近十年中國經濟、中國企業發展環境演變的備忘錄,讀者可以通過大量細節的描述,驚愕地想起,僅僅就在幾年之前,還存在而今天看起來無法讓人理解、接近荒誕的監管政策以及行業競爭方式。就拿騰訊來說,3Q大戰之前,誰也沒有預料到,一場雙輸的「戰爭」會導致這家巨頭突然轉變為大眾創新的支持者。

如果你是一個願意看經管書又很有情懷的人,閱讀《激蕩十年,水大魚大》,會因為讀到大量的、密集的、平鋪直敘並偶爾穿插抒情式表達的事件、人物、論題,變得淚流滿面——但問題是,你讀完這樣的書,根本記不起來自己讀了啥,有些什麼樣的啟發。

一本被過譽的漢學界力作

文_楊津濤

在2017年出版的關於中國古代史的新書中,《中古中國門閥大族的消亡》是很惹人注目的一本,很多中文媒體除刊發書評外,還採訪了該書作者譚凱。其中有文章說,中國門閥大族「在十世紀的完全消失,長期以來困擾著歷史學者」,而譚凱「解開了他們消失的謎團」。言下之意至少是,本書在此問題上有所創見。一讀之下才發現,以上評論實在有過譽之嫌。

客觀來說,譚凱的創新之處僅在於,他首次大規模使用新出土墓志銘,並結合「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和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等新技術手段,為後來者打開了一種新思路。只是此種價值,並不具學術觀點上的獨創性。那些希望通過這本書,刷新既有歷史認知的讀者,難免是要失望地合上書了。

文本過時,改頭換面蹭熱點

文_鄭渝川

幾年前,以色列青年學者、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新銳歷史學家的《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火了,海斯、穆恩、韋蘭三個近百年前活躍的歷史學家也被中國的出版商塗脂抹粉,用《人類簡史:從遠古到二十一世紀》的名頭出來拉客。那麼這本書品質又如何呢?有人可能會說,只要書的內容足夠好,書名換來換去,沒什麼要緊。

拉倒吧。雖然這本書的2017年版本顯屬狗尾續貂,在原書最後加上了一個二戰後至2000年的章節,但全書的主要框架和敘述風格是沒有變的——簡單說,就是用20世紀40年代相當流行的西方中心論來審視歷史,居高臨下來審視印度和中國古代文明,而對於中世紀時期伊斯蘭文明保存了古希臘、古羅馬文明成果的貢獻卻隻字不提,也拒絕承認美國以及美洲其他殖民地在開拓發展中對於原住民群體曾實施的血腥清洗。這樣的歷史作品,放在今天的歐美歷史學界,肯定要被指責為思想觀念有問題,屬於嚴重的「政治不正確」。

探索中國人的文化基因?目標太大,力不從心

文_河西

創世神話突然很紅,各種蹭熱度。

不明白申賦漁為什麼也要加入蹭熱度的大潮之中。申先生既非神話研究方面的專家,又沒有兒童文學創作的經驗,一出手就是這本《諸神的蹤跡》,號稱是寫給全世界孩子的一部中國人的精神史、心靈史,要探索中國神話背後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和密碼,目標太大,卻力有不逮,只有失望。

很遺憾,我沒有在這本書中讀到什麼「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和密碼」,我看到的只是隨處可見的神話和歷史傳說被作者拿來重新改寫了一下,編成了一本書,這也太簡單了吧?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都可以講是常識,還有伊尹、呂尚、周公的歷史故事,其中當然有非常複雜的溯源考證工作值得做,但顯然這不是本書討論的問題。那麼如果只是用非常直白的文字把常識又複述一遍,有這個必要出本書嗎?

老外寫中國,未免有硬傷

文_幽壹

2017年1月,由美國人邁克爾·麥爾所著,何雨珈翻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東北遊記》,倒不失為一本了解「東北」的書。儘管本書名為「東北遊記」,但是作者作為在中國生活了十幾二十年的中國女婿,尤其是在「東北」長住過,其實已經比較「中國化」了。甚至可以說,他比大多數中國人要更了解東北,甚稱是一個地道的「東北人」。

作者在書中通過自己「東北媳婦」及其家人、鄉親等為線索,穿插了關於「東北」的歷史、人文、民俗、地理、物產、民眾、現狀……幾乎是包羅萬有。但有些章節的命名比較雜亂,不夠統一,有些顯得比較隨意,有些甚至有點不知所云。

武俠與物理的生硬結合

文_楊津濤

李開周先生是著名的專欄作家,以前他寫的《民國房地產戰爭》和《宋朝飯局》,都能讓人在輕鬆的故事外,學到不少知識。所以,新書《武俠物理》一出來,就趕緊買了一本,想著既能重溫武俠記憶,又能長點物理知識。誰知拿到手一翻,竟然幾乎看不下去。

《武俠物理》中的解讀,真的太過生硬,比如計算韋一笑施展輕功時做的功,假設他百米衝刺用時為1秒,運動中需要克服的阻力為2000牛頓,那麼「拿100米乘以2000牛頓,結果是200000焦耳。然後再求出他的功率:拿200000焦耳除以1秒,結果是200千瓦。200千萬換算成公制馬力為272匹……可與一輛普通跑車相媲美。」此類對功率、對速度,乃至對聲波的計算,在書里比比皆是,趨近於物理教科書及其配套習題了。

中醫是文化,還是技術?

文_那五

閱讀之後,我產生了一困惑:本書既然名為「中國古代技術文化」,那麼按理說,應該是將中醫列為傳統的科學技術來介紹。而且,作為一門醫學,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其本質也是科學。對於科學,當然應該用科學的標準來衡量。

但是,江曉原先生也許發現,如果將中醫當成一門科學看待,要替它辯護很不容易。因此,他認為,中醫不必「再徒勞宣稱自己是科學,而是理直氣壯地說:我就是我,我就是中醫。既然我沒打算將自己說成科學,也就沒人能夠將『偽科學』的帽子扣到我頭上。至於別人是否願意將我視為『科學』,我無所謂。」

我支持中醫大大方方承認自己並不是科學,而是文化。但是,如果承認中醫是文化、而不是科學,那麼請不要用中醫給你治療。

蒙古征伐推動了「世界一體化」?

文_幽壹

作者的立論,讓本書產生了「矯枉過正」的問題,有意無意地迴避和美化了戰爭過程中的「血腥屠戮」。作者為了論述蒙古征伐對「世界一體化」的推動作用,在不自覺地過度拔高了軍事征伐的意義。

作為一個中國讀者,我非常希望看到外國人是怎麼看待元朝時的「中國」。可惜的是,全書對於「中國」部分的著墨並不多,而且往往就算提到也是蜻蜓點水一樣帶過,缺少比較深入的分析和點評。這也是一大遺憾。

本文節選自南都周刊2018年第3期「失望之書」專題,書評全文可參閱當期雜誌

來源|南都周刊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都周刊 的精彩文章:

從局外人到「阿里味兒」:黃明端們的路徑、命運、以及憂與樂……
4年了,馬航370究竟在哪?

TAG: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