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年內連發三篇Nature!准80後女科學家回國7年,拿遍各種獎勵

一年內連發三篇Nature!准80後女科學家回國7年,拿遍各種獎勵

近日,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課題組首次測定了1型神經肽Y受體分別與兩種抑製劑結合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揭示了其與多種藥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機制,為治療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的藥物研發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這一重要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4月19日凌晨在Nature上在線發表。

值得關注的是,這是該課題組一年內在Nature發表的第三篇論文,而領導這一研究的吳蓓麗研究員卻是一位回國僅僅7年的准「80後」女科學家。

吳蓓麗研究員2001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獲得生物化學專業學士學位。同年進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攻讀博士學位,於2006年獲得生物物理專業博士學位。在2007年4月加入美國Scripps研究所RayStevens博士的研究小組,開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工作。

令人驚嘆的是,作為一位準「80後」女科學家,吳蓓麗研究員回國僅7年,就在Nature和Science發表7篇論文,頂尖期刊發文數超過了國內絕大多數課題組。

此外,近幾年吳蓓麗還相繼獲得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系統傑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稱號、「葯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樹蘭醫學青年獎」、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等諸多榮譽和獎項。除了科研做的出色之外,吳蓓麗研究員還擁有非常幸福的家庭,可謂是科研與家庭「雙豐收」的人生贏家。

回國7年,發表7篇Nature和Science

吳蓓麗研究員

吳蓓麗從事生物大分子蛋白質的結構生物學研究多年,通過測定蛋白質分子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研究其結構與功能關係。目前,主要進行G蛋白偶聯受體(GPCR)結構生物學研究,並開展基於結構的藥物研發;先後解析了艾滋病毒(HIV)共受體CXCR4和CCR5、抗血栓藥物靶標P2Y1R和P2Y12R的結構,實現了我國GPCR結構測定零的突破。

從2017年5月18日算起,這是吳蓓麗課題組一年內第三次在Nature發表論文。從她2011年回國算起,這是其課題組第6次在Nature發表論文,還有一篇發表在了另一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

這是怎麼做到的呢?吳蓓麗表示,她自己還真沒算過,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就拿最近這一年在Nature發表的3篇文章來說,每個課題都做了三四年時間。「上海藥物所有很好的科研氛圍,我能強烈感受到大家研發新葯的那股勁頭。」吳蓓麗說,上海藥物所從2010年開始籌建藥物靶標結構與功能研究中心,使她獲益良多。

吳蓓麗課題組先後測定了多個G蛋白偶聯受體(簡稱GPCR)的複合物結構,為針對艾滋病、血栓和糖尿病等人體重大疾病的藥物研發提供了新的線索。2013年9月,吳蓓麗課題組解析出了艾滋病毒共受體CCR5晶體結構,如今已有藥物候選物進入臨床前研究,其抗艾滋病毒活性等指標均優於目前臨床使用的藥物馬拉維若。

目前超過40%的上市藥物以GPCR為作用靶點,但這一領域的許多關鍵問題還沒有闡釋清楚,這也深深地吸引著吳蓓麗,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基礎研究能夠促進藥物研發。「我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隨著研究的深入,GPCR不斷給人驚喜,我也越做越覺得有趣。」

吳蓓麗坦言,當研究進展緩慢的時候,她會替學生著急,也會感到沮喪。大多數看文獻和做實驗的日子,都是平淡的,少有讓人激動的事情,只有經歷過無數次失敗後才會有「豁然開朗」之感。

科研與家庭「雙豐收」

吳蓓麗和丈夫趙強

在吳蓓麗看來,做好科研並不一定意味著犧牲個人生活,實現科研成果與家庭幸福的「雙豐收」,才是身為女科學家的最大成就。

根據中科院網站介紹,吳蓓麗女士和她的丈夫趙強,雖然分別在無錫和天津長大,家裡也不是搞科研的,但由於他們本身都是優秀的學霸,於是在清華大學的校園裡,兩人在攻讀博士學位時相會了,並成為了學霸情侶和學霸夫妻!

之後,兩人又攜手去了美國,在國際頂尖的Scripps研究所和Raymond Stevens教授的研究組開始博士後學習。再後來,他們又一起返回了祖國,走進了上海藥物研究所,開始了一段神奇的GPCR解碼之旅。

2015年3月,吳蓓麗研究組和趙強科研組在嘌呤能受體P2Y1R結構生物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為包括中風、冠心病、肺栓塞等各種血栓性疾病的藥物研發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抑制這種受體蛋白的活性能夠有效地緩解血栓的生成,從此展開的藥物研發,將惠及我國超過1000萬血栓性疾病患者。

最開心能做個好老師

吳蓓麗在實驗室中

2011年,雖然吳蓓麗和趙強在美國有了不錯的工作機會和不菲的收入,但是他們毫不猶豫選擇了回國。兩人通過中科院「百人計劃」走進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回國之前,各方面條件都比他們預想的要好,剛建立實驗室,「百人計劃」所提供的資金不夠,單位馬上追加預算,購買先進的儀器。

吳蓓麗認為,如今許多新技術層出不窮,而且,每個創新浪潮的生命周期比較短,沒有必要非得待在國外,因為利用互聯網,科學家們可以隨時和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同時交流。「這就像一百米的賽跑,即使他現在比我領先五米,但我也能很容易地追趕上他。所以,中國的機會更大,在這裡有更大的競爭和挑戰。」吳蓓麗喜歡刺激,人生的路上的許多抉擇就如她愛看的賽車比賽一樣,充滿了速度與激情。

「現在在中國,科學家的科研環境特別好,國家對科研經費的管理越來越規範和合理,這給我們省去了很多麻煩,可以一心一意做科研。」吳蓓麗認為國內生物領域、學術界結構解析的研究和應用水平近年來成果不斷,與國際水平的距離越來越近,許多方面已經達到了國際頂尖水平,這讓他們很受鼓舞。

回到國內後吳蓓麗也有了自己的第一批研究生學生,為了讓工作儘快進入軌道,為了讓學生儘快找到學習氛圍和狀態,吳蓓麗和先生趙強的研究工作緊張而繁忙。回國後的這幾年,他們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大部分都在實驗室中度過,即使是過年,也只有短短的四天時間假期。一周里的半天假期,吳蓓麗選擇健身,趙強會去打一場羽毛球,對於30多歲的他們來說,生孩子還沒有提上日程,因為太忙。

「當年沒有讀數學師範類專業,沒想到讀了生物學非師範專業後,走到今天也成為了一名老師,有了這些個上進、可愛的學生。」吳蓓麗終於得償所望成為一名老師。這幾年,吳蓓麗在學生身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看著學生們一點一滴地成長,她心裡感到由衷地自豪。今年夏天她的第一批博士生學生到了畢業的季節,她對此非常期待,因為「到了收穫的時候了」。

吳蓓麗研究員2010-2018年發表的Nature和Science

(綜合上觀新聞、中國科學報等)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2018年第八屆全國發酵工程學術研討會
指關節「咔咔」響,是怎麼回事?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