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科院發布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系列重要成果

中科院發布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系列重要成果

4月17日,中國科學院在京召開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系列重要成果發布會。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簡稱「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以專輯(Special Feature)形式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對成果發布作出批示,副院長丁仲禮出席發布會並講話。

PNAS此次發表的專輯名為Climate change, human impact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共發表了該項目的7篇研究論文成果,全面、系統地報道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

其中,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1)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在過去幾十年一直扮演著重要的碳匯角色。例如,在2001-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 Tg(百萬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而農田和灌叢生態系統分別貢獻了12%和8%的固碳量,草地生態系統的碳收支基本處於平衡狀態。(2)首次在國家尺度上通過直接證據證明人類有效干預能提高陸地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例如,我國重大生態工程(如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退耕還草工程、長江和珠江防護林工程等)和秸稈還田農田管理措施的實施,分別貢獻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總量的36.8%(74 Tg)和9.9%(20 Tg)。(3)首次在國家尺度上開展了群落層次的植物化學計量學研究,驗證了生態系統生產力與植物養分儲量間的正相關關係,揭示了植物氮磷元素的生產效率。(4)首次揭示了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生產力和土壤碳儲量之間的相關關係,證實了增加生物多樣性不僅能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產力,而且可以增加土壤的碳儲量。

美國科學院院士Inder Verma、Susan Trumbore以及相關論文審稿人認為:「該專輯主題不僅在科學上,而且在社會領域上,都非常重要,應該會在世界上引起廣泛的興趣和產生重大的影響」;「論文在闡釋農田土壤有機碳(SOC)變化與政策的直接關聯性方面具有新穎的貢獻」;「該研究非常重要,通過實例證明了生態恢復工程在減緩全球氣候變暖過程中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

白春禮在批示中對此次取得的重要成果表示祝賀,對科研團隊的辛勤努力表示感謝。他指出,該成果全面、系統獲取到陸地生態系統的基礎數據,為國家生態文明戰略提供了創新支撐。在項目組織實施中,團隊以需求為導向,凝練重大科學問題,創新科研組織模式、打破壁壘、實現數據統一共享、整理和挖掘,做法值得肯定。希望總結好經驗、再接再厲,以更多有影響的創新成果為中科院「四個率先」實現和「美麗中國」建設切實做出更多貢獻。

丁仲禮在講話中表示,碳專項是中科院前瞻部署、頂層設計、凝聚全院相關力量推進的重大科技項目,其成果為滿足國家在氣候變化應對和談判方面的重大需求作出了重要貢獻。碳專項的順利實施和系列重要成果的取得,得益於國家對科技支撐的重視,得益於中科院「大兵團作戰」的優勢,得益於參與專項的廣大科技人員的無私奉獻。他希望今後相關研究所和科研人員能更進一步,充分發掘碳專項成果的意義,與我國新時期的國家需求相結合,更好地體現綠色發展理念。

陸地生態系統通過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是減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最為經濟可行和環境友好的途徑。如何提高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和固碳能力,既是全球變化研究的熱點領域,也是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

中科院審時度勢,積極響應國家重大需求,於2011年1月就率先啟動了碳專項。該專項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通過對中國各類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和固碳能力進行系統調查和觀測,來深入揭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特徵、時空分布規律以及國家政策的固碳效應,從而為我國經濟轉型發展、氣候談判提供科學支撐。

項目執行期間,來自中科院及有關高校、部委所屬35家研究院所的350多名科研人員,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原所長、中科院院士方精雲和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於貴瑞兩位項目首席科學家的帶領下,按照專項統一的實驗設計和調查方法,系統調查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森林、草地、灌叢、農田)碳儲量及其分布,調查樣方17000多個、累計採集各類植物和土壤樣品超過60萬份。這是當今世界調查範圍最大的野外調查項目,為研究中國植被生產力、碳收支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宏觀格局提供了大量野外實測數據,也為我國國土資源規劃、保護與利用,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願景實現提供了重要的本底數據。

自2015年1月開始,項目科研人員創新科研組織模式、打破課題間壁壘、實現數據完全共享,在凝練出若干個重大科學問題的基礎上,對所有採集數據統一匯交整理,統一控制數據質量,統一進行數據挖掘,從多個層面系統深入地分析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源匯特徵、驅動因素以及相應的生態系統功能,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重大成果。

作為國際最權威的學術刊物之一,PNAS以專輯形式全面、系統地發表研究成果,不僅是中國首次,在亞洲也是首次,在國際上也十分少見。該專輯系列成果的發表彰顯了以中科院為首的中國科學家在碳循環、全球變化、生態系統生態學等領域的國際地位,體現了我國科學家在該領域的研究從國際跟蹤和並行到領跑的飛躍。

該系列研究成果的發表不僅為驗證和發展相關的生態學基本理論、評估生態系統對未來環境變化的響應提供了基本數據,也將為今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提供重要支撐,並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願景中發揮重要作用。此外,該系列成果也為人類干預促進生態系統碳吸收提供了新的見解,為正在經歷類似經濟和社會變革的其他國家提供了有益經驗和啟示。

成果發布會現場

科研人員對群落植物進行分器官取樣

對樣品進行登記

(來源:中國科學院)

關注中國高科技(微信公眾號cas-hitech),參與新浪微博話題#中國高科技#,獲取更多科技前沿信息和高新科技項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高科技 的精彩文章:

中科院等科學家合作研究中國的豬亞科化石研究取得進展
中科院科學家在生長信號對基因組穩定性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TAG:中國高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