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超市裡的番茄為啥是方的?一部機器引發的番茄革命和農業變革

超市裡的番茄為啥是方的?一部機器引發的番茄革命和農業變革

作者:齊苗

來源:食通社

番茄採收機的發明及其深遠的影響,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視角去了解機械化所引起的農業和社會變革,思考一個單一技術如何影響我們桌上的食物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機械化是工業化農業的一個特點,但我們並不能簡單地指責「機械化」是導致眾多小型農場被吞併,大量農場工人失業,食物多樣性喪失的罪魁禍首,我們也不是要反「機械化」,去浪漫地暢想小農生產的田園牧歌。但我們必須要深刻地思考工業化農業的內在邏輯——非增即死(grow or die)。在這樣的邏輯下,競爭者要不停地加大化學投入品和提高機械化,追逐生產力最大化,增加產量降低成本,只有這樣,才能夠領先其他競爭者,在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而隨著全球化的加劇,這個競爭的遊戲只會變得越來越快速,越來越殘酷。在此邏輯支配下的大機械化生產,必定是資本揮舞下的大棒,淪為掠奪佔世界農業絕大多數的弱勢小農的工具。

1

一部機器引發的「番茄革命」

上世紀50年代,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的一位植物育種學家和一位工程師決定聯手發明一款番茄採收機。但他們設計出來的每款模型都在開發試用時遭遇了各種失敗:不是西紅柿在採收時被機器弄爛,就是機器碰到硬土塊壞掉。與此同時,這個發明項目也成為學校植物科學系長達十年的一個「笑柄」:二戰期間(1942年),美國和墨西哥政府簽訂了一系列允許墨西哥勞工到美國農場幫工的協定——布拉塞洛計劃(Bracero Program)。該計劃為美國帶來了大量工資低廉、吃苦耐勞的墨西哥農場工人,有誰還會去用這難用的機器呢?

誰知人算不如天算。1964年,美國終止了這個墨西哥短工計劃,而當時來自墨西哥的農場工人已經佔了番茄採摘勞動力的80%,農場主們頓時失去了大量廉價勞動力。機緣巧合的是,兩位科學家一直在研發的番茄採收機也在同一時期獲得了突破性進展。配套研發的更易於機器採摘的番茄雜交品種vf-145也已經問世。於是,整個加州的番茄產業不得不冒險使用這種新機器和配套的新品種。

在機械專家、投資人和大學農技推廣站的聯合推動下,加州用於加工食品的番茄產業迅速「改頭換面」,完成了機械化改造:五年內,99.9%的加工用番茄都採用了機械收割;絕大多數的農場都開始種植易於機器採收,但味道寡淡的雜交番茄品種;番茄加工業也更新設備來適應新品種,而不再為味道更好的手工採收的番茄品種支付更高的價格。至於失去工作和收入的墨西哥人的命運,則是另一個故事了。

誰能料到,這部曾經是象牙塔里一樁笑料的番茄收采機,竟然在十年後把加州番茄種植加工業「鬧」了個底兒朝天。圖片來源:UC Davis植物科學系

加州是美國番茄種植和番茄醬生產最重要的基地,這番產業變化也因此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影響:為了讓價格高昂的採收機更好地發揮作用,農場面積越大越好,這讓無力購買更多土地或設備的小農場被資本雄厚的大企業踢出局。採收機問世五年里,加州5000家番茄農場中的4428家倒閉或被兼并,32000位農場工人失去了工作。當然,這個故事還有另外一個講法,那就是番茄採收機的發明拯救了失去廉價勞動力的加州番茄產業。如果沒有它,加州龐大的番茄種植加工業幾乎肯定會隨著墨西哥短工的流失而整體遷至墨西哥。

2

農業技術 「跑步機」:更新迭代,上去容易下來難

採收機等農業機械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農場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也深刻地改變了農業生產的結構。一方面,機械化使農業生產對勞動力需求降低,單位人均勞動力產出極高。另一方面,農場規模逐漸變大,小型家庭農場數量銳減,鄉村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社區關係也產生巨大變化。從圖例中可以看出,從1910年到2007年,伴隨著農場機械化,美國小型家庭農場的數量銳減了65%,其中以100英畝(600畝)以下規模的農場消失數量最多。農地從當地居民的家庭農場所有變為外來的大公司和財團所有。1910年到2007年間,耕地總面積變化情況不大,但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在1910年,全美農場平均面積是138英畝(828畝),而到了2007年,農場平均面積已達到418英畝(2058畝)。

圖片來源:Ryan Galt, 工業化世界的鄉村變化講座。

導致家庭農場數量減少的原因很多,農業機械化發展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農業機械,特別是大型機械,需要成片的大面積土地和單一品種才能更「有效率」地發揮作用,促使農業向單一化種植和大規模發展。從表面看,這種「規模經濟」似乎並無不妥。但深究下去,這種模式對於生物多樣性、農村社區發展、消費者選擇、食物文化均會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

對於小型家庭農場來說,首先他們難以承擔農場機械的初始投資,機械化帶來的土地面積擴大的壓力更是雪上加霜。即使有能力投資農機,由於農場面積不大,均攤下來的機械化生產成本也遠遠高於大型農場,在價格上仍然沒有競爭力。

而且,一旦農民開始使用新的農業技術,就會「身不由己」地參與到不斷更新最新機械和農業投入品的「軍備競賽」中。這種現象被稱之為「技術跑步機」(Technology Treadmill)——最早採用某種農業科技的農民,生產效率提高,成本低於其他沒有採用這種科技的農民,這就使得前者能夠賺取更多的利潤;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採用同樣的技術,產量普遍提高,價格降低,利潤也會越來越低。在資本主義農業生產中,每個農民都處於高度競爭的關係中,為了在競爭中生存下去,農民只得不停更新換代新技術新產品。如果不踏上這個一直運轉的跑步機,結果只能是失去自己的土地,被在競爭中獲勝的一方吞併——這是很多農民不惜借貸更新農場設備的原因。但即使踏上這個跑步機,普通農民也難逃「投資新技術——負債——破產」的命運。畢竟,21世紀化學農業的技術,從巨型機械到高價種子,再到農藥化肥等各種投入品,都不是普通農民能夠充分理解和掌握的元素,價格更是由越來越壟斷的大公司來制定。農民既無法決定農業生產成本,也無法決定產品的定價,前後夾擊之下,焉有完卵?

3

超市裡的「自由意志」迷思

那農業機械化又是如何影響我們餐桌上的食物的呢?在食物選擇上,消費者常常認為自己掌握著最大的主動權和選擇權。超市,菜市場里的農產品琳琅滿目,選擇甚多,但真的是這樣嗎?我在參觀加州中央山谷地區的跨國種子公司時,印象最深的是在一個青椒品種培育的試驗田裡,負責人舉著一個青椒問我們知不知道為什麼這個青椒的下方是四方形的。原因是,這個形狀的青椒易於包裝和超市宣傳——擺起造型來不容易倒,因此被開發種植成了這種形狀。換句話說,消費者在超市對青椒進行的「自由選擇」,其實是已經被青椒種植加工和銷售業決定並提前安排好的。

青椒品種本來形狀各異顏色多樣,奈何大資本只愛培育能在超市貨架上站穩的那一款。攝影 | 齊苗

正如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卡羅琳·托馬斯(Carolyn Thomas)所指出的,番茄採收機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創新,也讓科學家在農業發展思路上有了一個新的突破。為了讓一個產品更有競爭力,育種家在培育新品種時還要滿足機器的需求:什麼樣的品種更適合機器採摘、加工、運輸?而這和提高產量、適應氣候、抵抗病蟲害、豐富口味等傳統意義上有價值、並且真正有利於農民和消費者的育種目標無關。因此,有了番茄採收機,就要有更適合機器採摘的番茄品種vf-145,俗稱「方形西紅柿」(square tomato,其實它的形狀並不是方的,而是比其他種類的番茄更不圓一些,以防止其在機器傳送帶上滾動下來)。

「方形西紅柿」適合機器採摘、長距離運輸的特性,解決了困擾整個番茄加工產業很長時間的難題,美國現在絕大多數的番茄醬都是這個種類的番茄製做的。事實上,這個品種是出了名的沒味道,但由於採用機械化採收降低了價格,番茄醬、番茄汁等加工品廠商願意採購這個品種:反正最後可以通過加鹽、加糖和添加劑等辦法調整味道。至於消費者吃了高鹽高糖添加劑所帶來的健康風險,則不在食品企業的考量範圍內。

「方形番茄」(vf-145)並非真正的方形,只是外形略帶稜角。即便完全成熟的果實也很「結實」,不易破裂,並且很容易從莖稈上脫落,適合機器採摘。但同時這種番茄也以味道寡淡而聞名。來源:KQED

由此可見,在大型農業公司高度壟斷,信息不透明的傳統市場,消費者的選擇權很大程度上只是對貨架上品牌的選擇,而至於什麼樣的產品能擺上貨架,是否更美味、有營養、夠健康,消費者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4

工業傑作 vs 小農權益

番茄採收機的故事沒有在這裡結束。這個工業化農業的傑作、拯救了加州番茄產業的機器,又巧合地推動了加州的可持續農業運動。在1979年,加州本土民間機構「家庭農場社區聯盟」(Community Alliance with Family Farmers,以下簡稱CAFF)的前身開始了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長達十年的訴訟。起因是戴維斯分校番茄採收機的研發違反了美國的哈奇法(The Hatch Act of 1887),這項法案規定了聯邦政府提供的農業研究經費應該用於支持家庭農場,而非大型農業公司。雖然CAFF最終在1989年輸掉了訴訟,但在這十年間,CAFF以及眾多有機農業活動家的倡導引起了社會上對於公立大學的科學技術研究應該使誰受益的激烈討論。

從成立至今,CAFF與許多從事可持續農業發展的機構一樣,始終將關注點放在小型家庭農場上,為小型農場提供可持續農業發展的技術支持,創造公平市場環境,進行有利小農的政策倡導。由於大規模機械化農業的擴張往往建立在對小型多樣化農場的吞併與掠奪上,小農不管在農業政策補貼上,還是在市場競爭上都無法與大規模農業公司抗衡。而事實上,無論在加州,還是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小農都是農業生產的主體。根據2012年的數據顯示,加州農場平均面積是328英畝(1968畝),但有65%的農場是面積低於50英畝(300畝)的小型農場。

左邊是小於10公頃(150畝)的小型農場在全球分布的比例圖,右邊是大於150畝的農場分布圖。可以看出,小規模農場在亞洲(Asia)分布最廣,約佔85%;而將近半數的大農場都分布在美洲(The Americas)。圖片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2014

這場番茄採收機引發的訴訟最終還促生了兩個關注小農和可持續農業的研究機構:一個是致力於為小型農場提供市場和農場管理指導的戴維斯分校小型農場項目;另一個是1985年在戴維斯分校成立的全美第一個可持續農業研究和教育項目(SAREP),它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為加州的可持續農業運動提供了巨大的研究資源和人力資源。

2017年9月16日,CAFF攜手另一家同樣關注小農的機構Farmers Guild,舉辦了第四屆年度加州「農業運動會」,一場關於音樂、在地美食、可持續農業和家庭農場的歡聚盛會。圖片來源:CAFF

5

反思不等於「反機械化」

番茄採收機的發明及其深遠的影響,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視角去了解機械化所引起的農業和社會變革,思考一個單一技術如何影響我們桌上的食物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機械化是工業化農業的一個特點,但我們並不能簡單地指責「機械化」是導致眾多小型農場被吞併,大量農場工人失業,食物多樣性喪失的罪魁禍首,我們也不是要反「機械化」,去浪漫地暢想小農生產的田園牧歌。但我們必須要深刻地思考工業化農業的內在邏輯——非增即死(grow or die)。在這樣的邏輯下,競爭者要不停地加大化學投入品和提高機械化,追逐生產力最大化,增加產量降低成本,只有這樣,才能夠領先其他競爭者,在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而隨著全球化的加劇,這個競爭的遊戲只會變得越來越快速,越來越殘酷。在此邏輯支配下的大機械化生產,必定是資本揮舞下的大棒,淪為掠奪佔世界農業絕大多數的弱勢小農的工具。

圖中為一個小型CSA農場,從停車數量可以看出,有很多農場工人在這裡勞作;圖右是一個大型的機械化種植杏仁園,果園兩側都沒有車輛,並沒有農場工人在這裡勞作。

一部番茄採收機的發明,滿足了加州番茄產業對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產力的要求,引發了一場公立大學的技術研發是為小農服務還是為資本服務的十年訴訟,又巧合地為加州的可持續農業積攢了勢頭——從此可持續農業不再是一群嬉皮士的小打小鬧,而發展成一場引人注目的社會運動。我們在重新回顧這段歷史時,可以假想,如果是從小農,從農場工人待遇、食物多樣性以及口感、環境的角度出發,設計出的番茄採收機和其他機械,以及機械化相關的政策,補貼等,都應該會有很大的不同吧?我們今天餐桌上的番茄,大概也會很不一樣吧?

參考文獻:

[1] Tomato harvester changed an industry, Ildi Carlisle-Cummins, https://www.davisenterprise.com/local-news/mechanical-tomato-harvester-the-machine-that-changed-an-industry/

[2] Square tomato, https://localwiki.org/davis/Square_Tomato

[3] Levins, Richard A. 2000. Willard Cochrane and the American family farm.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4] 2007 Census of Agriculture: farm numbers.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5] How California farms measure up in the 2012 census of agriculture

http://www.lodigrowers.com/how-california-farms-measure-up-in-the-2012-census-of-agriculture-smaller-in-size-with-higher-value-of-production/

[6] Industrial Agriculture and Small-scale Farming

https://www.globalagriculture.org/report-topics/industrial-agriculture-and-small-scale-farming.html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蘭州化物所細胞凋亡熒光成像分析及藥物篩選新方法研究獲進展
為什麼年發10篇sci,要靠關注學術情報?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