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哭泣」的中興,「恐慌」的中國科技

「哭泣」的中興,「恐慌」的中國科技

一時間,「晶元」成了朋友圈熱詞,中興的「芯」病,讓不少國人跟著疼。小發先生一直對侯為貴、任正非、柳傳志這樣的前輩大咖非常敬重。中興遇到『危機』也是我的疼。

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宣布激活拒絕令,禁止美國企業向中興通訊銷售一切產品,時間長達7年,禁令立即生效。侯為貴在2016年已經從中興退休,為中興工作了30年。在中興通訊面臨生死存亡之際,中興上下已無旁觀者。

客觀的說:

我們一直都非常低調。低調得大家把我們形容為"一隻沉睡的獅子"。是獅子沒錯,它也在慢慢醒來。改革開放、互聯網、一帶一路這些關鍵詞引爆世界。讓其他國家不得不點贊膜拜。經常看新聞就知道,我們參加國際上的各種會議,其它國家的元首們經常追著馬雲馬化騰,希望為他們國家互聯網發展指點迷津。可見中國的互聯網企業的強大。

很多技術是被國際上少數公司壟斷的,但中國人是勤奮智慧的。57年我們開始著手研究原子彈。60年前蘇聯抽風撤掉了所有技術和顧問。我們一樣只用4年時間把這麼牛X的玩意自己搞定。

所以說微軟谷歌英特爾掌握的技術有算個啥。

國際上的互聯網企業,是掌握核心技術,但他們的發展是速度非常緩慢的。幾乎都在吃老本。說句不好聽的。如果微軟抽風停掉Windows,谷歌要停掉安卓,英特爾不賣晶元那我們還有紅旗Linux7、還有SailfishOS、還有中興。還有啥技術沒有的也一樣分分鐘搞定。

主觀的說

很多國內從事於晶元IC設計的企業都有一個通病,就是不注重市場調研,這與很多國外企業是截然相反的,國外企業在一款產品準備投入資金做研發之前,會針對產品的市場、行業需求、用戶群體、價格需求等等很多方面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和定位,從而確保產品在研發成功投入市場之後能夠準確的適應目標客戶的需求。

由於國內現在晶元產業還處在初期發展階段,因此,企業之間、企業和用戶之間還是缺少一種信任機制,對於製造企業來說,採用國內晶元設計公司的方案往往意味著更高的市場風險,整個產業鏈的發展無法形成合力。即使是從用戶角度看,他們選擇某款電子產品時,所熟悉的參數一般都來自國外品牌。

目前我們國內的晶元領域將近90%的產品依靠進口,我們都知道,隨著信息技術和IT產業的飛速發展,晶元,已經被譽為一個國家的「工業糧草」,晶元技術也從某種程度代表了一個國家信息技術的水平。

晶元作為所有整機設備的中心,被普遍應用於計算機、消費電子、網路通信、汽車電子等幾大領域,在電腦和伺服器等行業當中,晶元製造業的核心技術長期被控制在Intel、AMD等行業巨頭企業手中,國內晶元產業從產業規模、技術水平、市場份額等方面都與英特爾、三星、高通等國際領軍企業有較大差距,即便與台資企業也有不小差距。

那麼,我們泱泱大國,難道會被這小小的晶元給難住?我們與國外晶元產業相比,究竟差在哪?

分析一下。

中國企業排名較好的是:華為(全球排名第8名,83.58億歐元),其次是中興(全球排名65名,19.54億歐元)。

國內市值排名較高的BAT三家:(百度,93名,14.44億歐元)、(騰訊,117名,11.77億歐元)、(阿里在這榜單里沒有找到,根據其他新聞的報道,阿里在2017年研發投入是22億美元左右,大概排到中興之後,65-75名之間)。

作為對比,英特爾的研發投入是130.11億歐元,幾乎是BAT研發投入的十倍。基本上跟騰訊和阿里的凈利潤差不多。換句話說,就自主研發來看,騰訊和阿里要把所有凈利潤都投入要研發當中去,並且是持續幾年、十幾年的投入。

資金、技術、市場、這三點或許是最值得現在的國內晶元企業所關注的,要想擺脫單純依賴國外晶元產業的現狀,我們就需要以國內用戶的需求為根本出發,同時結合自身產品和技術的特點,集中研發和資金的投入,只有這樣,才能讓國產晶元逐漸的佔據一席之地,從而脫離國外晶元市場的很多制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發先生與運營 的精彩文章:

TAG:小發先生與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