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一次,看我們把明代藝術搬到莫斯科……

這一次,看我們把明代藝術搬到莫斯科……

4月16日,「上海博物館藏明代藝術珍品展」在克里姆林宮國立博物館開幕。

明代的中國,國力興盛,經貿通達,文化繁榮,明代工藝美術的發展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綻放出美的藝術。

這一次,看我們把明代藝術搬到莫斯科……

本次展覽共有83組156件展品,既有上海地區考古出土的文物珍品,更有官窯瓷器、漆器、傢具、繪畫、金銀玉器、文房用品以及仿古青銅禮器等眾多館藏精品,表現出了明代社會文人士大夫階層生活中的審美情趣和藝術追求。這些精美的藝術品不僅僅是他們自我身份的覺醒與認同,更是物質與精神的完美融合。

展覽現場

文人書房

這一板塊將集中展示傢具、文房用品、繪畫、古琴,重現中國文人日常生活的高雅格調。黃花梨小座屏風堪稱明代小座屏風的經典之作,可置於廳堂上供人欣賞玩味,或置於書房充當硯屏,亦可偏置室內一隅、窗側榻頭,行遮蔽、擋風之效,為局部環境營造出一種雅逸的氛圍。

琴是中國古老的彈弦樂器,作為中國文人文化的重要表徵之一,綿延數千年而不衰。經歷唐宋制琴高峰後,至明代習琴、造琴之風又盛,宮中民間均大量斲制。綠天風雨琴為蕉葉式,桐木斫,形制雅飭,做工精良,是典型的明代製作。「綠天風雨」的琴名,則是描述琴音之美妙,如同微風輕拂、細雨灑落在綠蔭蔽天的芭蕉葉上的天籟之聲。

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圖》描繪的是雪裡的芭蕉與牡丹,以不加膠的水墨畫成,全圖不事勾勒,純用鋪染,水墨氤氳,蒼茫淹潤,牡丹、芭蕉、湖石雖渾然一體而神完氣足,堪稱徐氏水墨寫意畫的代表作。

崇古生活

明代文人對古人有著深刻的情感,因此在生活中以收藏精美器物的方式表達摹古與懷古之情。這一部分的展示內容為青銅器、玉器、象牙犀角器、緙絲、景泰藍器和漆器等。

宋以後的銅器造型有不少就是仿鑄商周時期的動物形尊,展出的鳳形尊也是其中的一件,但這時的動物形尊已不再具備盛酒祭祀的功能,它們通常都是被用作書齋居室的裝飾,由此也可以管窺當時社會的好古風氣。

明晚期的剔紅荔枝紋圓盒呈圓形,盒蓋及器身均滿雕荔枝紋。荔枝是中國古代吉祥圖案,寓意吉利、利好等。為了錯落有致地表現荔枝的形態,工匠採用了不同的錦地設計,將同樣的物體用不同的裝飾圖案加以表現,體現了中國古代工匠的靈活創造。

明瓷薈萃

明代是景德鎮窯的發展高峰,精品頗多,不僅具有裝飾美,也頗為實用,是文人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器物,此版塊集中展示明代景德鎮窯高超的造詣。

明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青花纏枝牡丹紋碗(1426—1435)造型敦厚,通體以青花裝飾,外壁會纏枝牡丹紋,內壁繪各式折枝花卉。青花發色濃艷,有「鐵鏽斑」現象,是典型的「蘇麻離青」,即西亞地區進口的一種青花料,元代至明代早期景德鎮多有使用,其成分特點是含錳量較低,含鐵量較高。

古墓遺珍

墓葬能真實反映墓主人的生活狀況。因此在這一版塊展示上海地區明墓出土的各類文物珍品,兼具禮儀與實用,同時也表達出儒家文化影響下,明代文人如何對待身後事。

上海博物館藏明代彩色釉陶儀仗俑隊一套,共計66件,有人物俑、騎馬俑和儀仗隊所需要各色人等,還有部分禮儀和生活用品。4名身穿鎧甲的騎馬武士在前開道,3名吹鼓手緊隨其後。4名騎馬文士俑後面,跟著眾多文俑和樂俑,其後是8名轎夫抬著大轎。其後還有眾多陶俑,簇擁著小轎和交椅。最後是生活用具,如大床、轎子、箱籠、屏風、燭台等,一行人馬,浩浩蕩蕩。根據考古發現推斷,在明代使用這種釉陶和無釉陶儀仗俑隊陪葬的,主要是與皇帝有血緣關係的朱姓親王和藩王。據考證,這一套陶制儀仗俑隊的燒造時間應在十五世紀晚期以前,是研究中國古代墓葬制度和制陶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展廳圖片提供者:俄羅斯攝影師 Valentin Overchenko

展品圖片:上海博物館

現場照片提供方:上海博物館

今日

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用三位老師的照片,告訴我們為什麼要尊師重道
他出身官宦,卻懷有貧苦大眾的初心,並終身為之奮鬥!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