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IPO改革改變預期,創投預測併購將取代IPO成退出主渠道

IPO改革改變預期,創投預測併購將取代IPO成退出主渠道

去年下半年開始,IPO審核全面趨嚴;今年以來,科技「獨角獸」綠燈大開。作為股權投資退出的重要渠道,IPO的改革實際上影響著股權投資的退出以及創投機構的投資策略。

「我預判從今年開始到未來的一些年,會進入併購繁榮的階段,」天星資本執行總裁蔡志明在「第十二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表示,併購會取代IPO成為未來的股權投資退出的主要通道。

從IPO近幾年的情況來看,2016年新股發行進入常態化,2017年IPO發行有加速之勢,全年有438隻新股發行上市。這讓市場曾一度認為企業只要申報材料就能過會,但是去年下半年開始,IPO審核全面趨嚴,過會率驟降。

再到今年迎來IPO集中改革——2月份時,證監會發布消息稱,企業在IPO被否決後,至少應運行3年才可籌劃重組上市;3月份時,業內消息稱,IPO在審企業近三年凈利潤合計要超過1億元,且最後一年超過5000萬元,門檻相對之前提高;3月底,證監會修改IPO辦法破除盈利門檻,鼓勵創新企業上A股。

「IPO近期的變化,讓我感覺變與不變都是相對的,變化的是政策,不變的是價值。」蔡志明稱,預計一二級市場的價差將會走低,通過IPO來實現制度紅利的這種溢價水平會降低,所以投資的原則和理念,要更多地回到成長性溢價上,而不是通過上市實現流動性溢價。

在他看來,從股權投資退出的角度來說,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的市場化仍然是大方向,主戰場仍然是在國內而非海外,併購會取代IPO成為未來的股權投資退出的主要通道,此外,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建設會取得突破,即股權投資的退出會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下實現,而新三板的退出功能會得到顯著提升。

對此,基岩資本副總裁岑賽銦有不同看法。他認為,當前的形勢要求投資人有多元化、多層次地利用資本市場的能力。

「中國市場、美國市場對我們而言都是工具,他們的價值觀、制度不一樣,對我們來說不分好壞,只是哪個適合我們所投資的企業所處的階段,哪個更能幫助企業,哪個更能幫助投資人,」他說,過去兩年的市場情況非常「誇張」,許多新三板創新層企業凈利潤兩三千萬就計划上A股,在一級市場賣的非常貴,經歷過兩年多的「非常」繁榮和泡沫的階段以後,現在已經進入新的階段。

從目前監管層釋放的態度來看,更希望讓一些新經濟代表或者行業頭部企業上市,大規模、高質量、合規的企業才能在A股上市。「由此可以下一個判斷,未來兩年一、二級市場會出現倒掛,」岑賽銦預測稱,其次,會有很多項目的退出會有困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IMF拉加德:稅改為美國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增長
特朗普為何這麼忌憚中國製造2025?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