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和珅到底是如何發跡的?

和珅到底是如何發跡的?

和珅是觀眾喜聞樂見的影視劇形象

和珅同乾隆帝關係非常親密。這兩人歲數相差四十,在古代已經是祖孫輩分。但是乾隆帝卻把自己最寵愛的十女和孝公主許配給和珅的獨子豐紳殷德,使自己與和珅成了平輩的兒女親家。據說私下裡兩人如同家人般的熙熙融融,根本見不到君臣分際,壁壘森嚴。

和孝公主沒有嫁過去的時候,就稱和珅為「丈人」。乾隆晚年,宮裡設有模仿民間市井生活的「樂園」,有模擬的餐館、旅社、商店、菜場等,供皇帝體味普通人的生活。某天皇帝帶著女兒在其中「逛街」,和珅隨侍。

公主看到「服裝店」中有一件大紅的夾襖出售,十分喜歡,如同市井間小兒女一般,要父親幫她「買下」。乾隆帝笑道:「你已經許配給和家了,喜歡的話,可以向你丈人要啊。」和珅於是掏出二十八兩銀子「買下」了這件衣服。

其實即使沒得到乾隆帝的賞識,和珅想必一輩子過得也不會差。他相貌俊俏,儀態優雅,又好學上進,精通儒學。和珅本來出身於滿人官宦之家,父親為福建都統,家境尚可。但是他三歲喪母、九歲喪父,而父親去世的時候,他才進入當時專為滿洲貴胄子弟設立的貴族學校——咸安宮官學讀書。

這個學校每年才全國招生八十人,不收學費,但生活費須自理。和珅為繼續學習,只能在老家人劉全的帶領下四處告貸。到十三歲那年,錢再也借不到了,於是他只能賣掉祖傳的十五頃農田,繼續求學。

咸安宮官學的教師大多翰林出身,學問淵博,知識廣泛。和珅在其中學會了滿、漢、蒙、藏文字,並精通四書五經和漢詩寫作,成為出類拔萃的滿人才子。(據說在課餘時間,和珅還仔細揣摩乾隆帝的詩作的撰寫方法和表達慣例,從中體會皇帝的好惡。)他如此出色,因此十五歲就被內務府大臣、戶部侍郎英廉看中,將孫女下嫁於他。

英廉的兒子和兒媳都早逝,只留下個孫女,視如掌上明珠。英廉在孫女十歲出頭的時候,就經常到滿洲「貴族學校」中考察,看看哪位入學的親貴子弟勤懇好學,穩重端莊,最後他相中了和珅。

英廉然後又將和珅推薦入宮,任三等侍衛。這是個令人尷尬的職務——說是榮耀吧,的確,這個位子只有滿洲親貴子弟才能擔任,而且還不時能夠親近皇上;說是辛苦吧,的確,「侍衛」只是個好聽的說辭,其實不過是高級一點的轎夫而已,一個抬轎子的,能有什麼前途?

正史上沒有提及乾隆帝與和珅的相遇是如何「擦出火花」,這留給了野史很大的想像空間。有些傳說比較靠譜。某天乾隆帝突然出巡,屬下侍衛在慌張忙亂之間竟然忘記張起黃蓋,乾隆帝非常惱怒,隨口說道:「是誰之過與?」此句出自《論語》。

這時,邊上有位「高級轎夫」朗聲對曰:「典守者不得辭其過!」此句出自《四書章句集注》,正好是朱熹對於「是誰之過與」的批註,用在此地,恰如其分,這不僅表明應對者心思機敏,而且證明其熟讀經典精通儒學,正是乾隆帝賞識的那種類型。

乾隆帝自然非常驚喜,令這位「高級轎夫」出列,一看之下,眉清目秀,英氣逼人,他就是二十五歲的和珅。皇帝就問,你這麼有學問,怎麼僅僅是個秀才?和珅說,去考了舉人,沒考上。皇帝說,那你能記得自己的應試文章嗎?和珅當時就發揮了他另一項天賦——超強的記憶力,將自己順天府鄉試的科場文章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

皇帝一聽,說你文章寫得非常好,完全有資格中舉。主考老師不升你的官,我來升。於是和珅擢御前侍衛,授正藍旗滿洲副都統,正式進入了上升通道。

之後,和珅每年都有數次升遷。令人覺得有趣的是,和珅被後世稱為「有史以來最大的貪官」,而他三十歲那年所取得的皇帝真正賞識的實績,卻是去昆明偵辦了雲貴總督李侍堯的貪瀆案。

乾隆四十四年(1779),當時和珅還是戶部侍郎,接待了來京「謝恩」的海寧。這位海寧曾擔任貴州按察使和雲南糧台,因不為雲貴總督李侍堯所喜,被彈劾而調任瀋陽。海寧於是大為惱怒,乘進京的機會將自己整理的李侍堯貪污的證據密報給和珅。於是和珅在奏明皇帝以後,來年正月遠赴昆明查辦。

李侍堯是清朝開國功臣之後,父祖輩和自己都是朝廷高官(他自己非但是總督,還身兼中樞大學士),根本不把一個年僅三十的侍郎放在眼裡。和珅也不和他正面交鋒,當即秘密逮捕了李侍堯的內務總管李一恆,嚴刑拷打。

由於事先已經掌握了海寧的舉報材料,因此審訊方向沒有走偏。在和珅有的放矢的引導下,和珅全面準確地掌握了李侍堯的罪行。如此,和珅還是不和李侍堯正面接觸,又迅雷不及掩耳地逮捕李侍堯在雲南的親信,根據自己掌握的情報正面威嚇、側面引導。

於是這些大員心防崩潰,很短時間就交代了一系列貪腐罪行。在如此嚴密完整的證據鏈面前,李侍堯再也無法抵賴,只能乖乖地束手就擒,跟著和珅來到北京聽憑皇帝發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代史論語 的精彩文章:

武昌1911:天下精英人士決定以集體赴死的剛毅勇決來創立民國
和珅到底用了什麼手段,又到底貪了多少錢?

TAG:近代史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