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楞嚴經》參習(144)

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楞嚴經》參習(144)

「種種象殊,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楞嚴經》參習(143)



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楞嚴經》參習(144)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前經文:【阿難言。我實遍見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何以故。若樹非見。云何見樹。若樹即見。復云何樹。如是乃至若空非見。云何見空。若空即見。復云何空。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佛言。如是如是。】



本文:

再請看底下經文:

(經)【於是大眾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

這段文是說明當時在會的大眾『非無學者』,就是還居在學地,無學是畢業了,「非無學者」就是正在修學的、學習期間當中的這些學生。他們的程度還淺,聽了佛前面所說的話,心裏面慌了,沒有主宰。這是雖然把話聽清楚了,意思沒有會通,才有這個現象。『不知是義終始』,「是義」就是佛叫阿難尊者就萬象當中破除見精,阿難做不到;又叫阿難就在萬象當中指出哪些沒有見精,阿難又辦不到。說有,分析不出來;沒有,也不能夠證實出來說哪個沒有。這就是無是見、無非見二義,是義就是指這個。佛對於無是見、無非見,都同意、都印可,這時大家茫然。如果佛說這個對、那個不對,大家聽了都沒有問題;兩個都對,反而叫初學的不知道究竟哪一個對。這究竟哪一個對就是眾生的執著,不執著的都對,我們要記住這句話,不執著的都對,執著的都錯了,這裡面有很高的智慧。如果一切都不執著,我們眼前的境界是佛的境界;因為我們起了執著,所以才有十法界,才有四聖六凡,才有三善道、三惡道。一切都不執著,法界只有一真。是不是真的有一真?連一真也沒有。為什麼?一真是對十法界講,既沒有十法界哪有一真法界?可見得一真是不得已而說,相對建立。講到實際理地,那就是禪宗講的話,把嘴巴掛在牆壁上,所謂「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開不得口,說一真也錯,哪來的一真?這一節經文的深度,由此我們能夠揣摩到一些,要是能夠稍稍會通幾分,都有很大的受用。真能會通幾分,我們在日用平常當中,那個分別心、執著心、是非人我心就會淡一些,這就是功夫,就是好境界。這些心要天天增長,絕不是個好事情。

「是義終始」,義是講義理,終始,凡是義理淺的,從始就可以能見到終,由終不昧始,這是講義理比較淺的,一下就能看透;道理太深,一下看不透,不是淺學之人所能夠測度的,這是不知其終,亦不知其始,所以說『一時惶悚失其所守』。《楞嚴》文章也確實好,把當時在會大眾這些狀況,可以說都描寫得非常淋漓盡致,我們也能看到當時在會這些大眾的表情。實在說,如來把深義的終始是顯示出來了,說真的,「本是妙明」,在《楞嚴》前面我們讀到,「妄為色空及與聞見」,第一卷我們念過的,如果用唯識來講,更容易明了。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是從真起了妄;無明不覺生三細,這就是「妄為色空及與聞見」。見聞覺知是三細相裡面的轉相,色空是三細相裡面的境界相,這是什麼?這就是這個道理的開始,是義之始。佛在前面說過「此見及緣」,見是講見性,就是見分;緣是講萬緣,是講相分,見相兩分。「元是菩提妙凈明體」,元是它的本元,它本來就是真如本性清凈之體,是義之終。

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經)【如來知其魂慮變慴。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眾。】

佛看到這些初學之人心裡有驚疑不定這種態度,生起憐愍之心來安慰他們。那些已經證得無漏的,當然他們懂得,那些就不必說了。這個安慰是必要的,佛就說:

(經)【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非末伽黎四種不死矯亂論議。汝諦思惟。無忝哀慕。】

佛這幾句話真正是苦口婆心勸勉我們大眾,開頭幾句話跟《金剛經》上講的五語意思是一樣,令我們生起清凈的信心。『無上法王』,是佛於法自在的一種稱號,意思是說佛的言語句句是真實。『如所如說』,「如」就是實際上境界是什麼樣,佛就是這樣說法,絕沒有添一點或者是漏掉一點,沒有,不增不減,這才叫「如說」,這是真實語。『不誑不妄』,「誑」是帶著誇張,沒有這個意思,「妄」是不實在。正是《金剛經》裡面講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是一樣的意思。

『非末伽黎』,「末伽黎」是指印度當時的外道,也就是我們前面所念到的迦旃毗羅之徒,他們有些似是而非的見解、議論。說有『四種不死矯亂論議』,它這個四種全是模稜兩可,四種所謂是亦變亦恆,恆是不變的,就是又變又不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這些論議都沒有見到諸法實相。在諸法實相裡面佛給我們講,「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常不斷」,《中觀論》裡面八不中觀就從這裡建立,中觀也是當時破外道的。所以佛所見到的是真實的。我們眼前的境界為什麼變成這麼混亂?要曉得,不是境界亂而是我們心亂。正像六祖大師在風幡堂裡面觀風幡一樣,「不是幡動,不是風動,仁者心動」。我們現在天下亂了沒有?亂,亂得不得了。是天下亂了嗎?是境界亂了嗎?不是,我們的心亂了。如果我們的心要是在大定當中,那麼看今天這個世界就不一樣,絕對不相同。我們所看的這個世界,還是清凈寂滅相,幾時看到這個境界是清凈寂滅相,證明我們自己解脫了,得大自在。清凈寂滅當中,找生滅了不可得,找來去了不可得,找生死也了不可得,找凡聖也了不可得,這是一乘究竟佛法。學佛一定要立志願,取法乎上,要精進、要努力,要學最上乘。後面兩句,『汝諦思惟,無忝哀慕』,「汝」是叫著阿難以及在會的這些有學的大眾,「諦」是諦審思惟。佛絕不會辜負大家,「無忝哀慕」,學生對老師有仰慕之心,老師對學生有哀憐之意,哀慕也把師生一體的關係形之於言辭之間。



總結:

「十番顯見」到這裡是第八段,可以說經文講到這個地方,逐步接近到不二法門、接近到真實法,純真無妄。這個地方是個關節,這一關突破,境界就好了,我們剛剛到了這個關節,能不能突破?能。底下文殊菩薩給大家做一個方便,文殊在大會當中代表智慧第一。下面這段經文是到精彩的部分。這就是要發明兩種精見是非之意,就是完全跟我們講無是、無非的道理。可是這個道理確實是很深,在一般不大願意講,為什麼?怕大家發生誤會。誤會什麼?是非都沒有,撥無因果那就不得了,所以這個地方最怕是曲解。程度不到,告訴你有是有非、有善有惡。這是到最高的階段告訴你,完全講純真的,真如本性當中沒有這些東西,這是千真萬確。可是見了性才有真受用,不見性要是執著這些東西,心裡還是有是有非,並不是無是無非的境界。聽了佛說無是、無非是,心裡馬上就有一個無是、無非是,還是有。並沒有到這個境界,自以為到這個境界,那是要吃虧,會墮落的。

就是諸佛菩薩確實證入這個境界,人家在行持上還是守戒律、還是守清規。既然無是、無非是,他為什麼還要守?這就叫大慈大悲,佛法不壞世間法,最高的境界絕不破壞幼稚園的制度,不能破壞。譬如吃飯,小朋友一定要排排坐,大人到那裡去,我也跟你排排坐,這才是對的。你要不守法,「他都不要,我也可以不要」,秩序不就亂了嗎?入那個境界就要守他的規矩,這叫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叫大慈大悲,我們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理一定要懂,不懂怎麼樣?不懂便固執,固執在什麼?二乘的知見。這個知見突不破,在我們大乘法裡頭不能明心見性,在念佛法門裡面講決定不能證得理一心,這個虧吃太大。要曉得,事一心與理一心,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好像差距不大,但是在西方世界差距太大。西方世界的方便有餘土要進一級到實報莊嚴土,是要費相當功力,也要相當長的時間,那個地方有很大差別。理要懂得,最高的理論要懂得,最基礎的規矩要守住,理事圓融、理事無礙。先學理事無礙,不要學事事無礙,事事無礙等到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裡面再事事無礙。實報土以下理事可以無礙,事事還做不到,事事無礙是去惹麻煩了,自己沒有麻煩,眾生有麻煩。

我們也是在初學的地位上,可是我們有幸,為什麼?讀到《楞嚴經》,這麼深的道理,這是說宇宙人生的開始以及歸宿,在今天一般在宗教上講,在哲學、科學裡面講是最大的問題。看看世界上這些宗教家,這些哲學家、科學家,哪一個人能把這個開始跟終末的真相說清楚?沒有一個說得清楚,沒有一個說的能叫我們心服口服,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宗教家說不出來,找不到這個終始,怎麼說?上帝造的,上帝造的就是開始。那我們再問,上帝是誰造的?這問題又來了。佛法裡面說得這麼清楚,佛法的好處,並不是佛給我們說說,你聽懂了,聽懂就算了,不是如此,是要我們自己證實這個境界。證明什麼?證明整個大宇宙原來就是自己,盡虛空遍法界原來是自己的化身。化身是有跡相,法身是理體,沒有變之前那叫法身,變了以後的那就是化身。經上講的千百億化身,還算多嗎?不算多,無量無邊的化身。得到這個真相,心就定、心就清凈,什麼境界也不會動心;雖不動心,什麼境界都明了,決定不迷惑,這是我們一般叫佛知佛見,這個時候的行為都叫做普賢行。《華嚴經》裡面所講的普賢行,用今天這個經義,跟諸位說,無是無非是,是普賢行,這是平等行、是清凈行,是真正的慈悲心。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附註:

依據文獻資料——

1??、交光大師《楞嚴經正脈科會》

2??、圓瑛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3??、凈空法師《楞嚴經正脈科會》講座



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楞嚴經》參習(144)

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楞嚴經》參習(14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等念冤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佛說八大人覺經》學習(10)
「八還」——《楞嚴經》參習(125)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