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機器人」這個詞是誰「發明」的?

「機器人」這個詞是誰「發明」的?

如今,「機器人」(Robot)一詞對我們來講已不陌生,並正在逐漸成為使用高頻詞。掃地機器人、寵物玩偶機器人、仿生機器人……還有軍事領域的探測機器人、掃雷機器人,甚至「殺人機器人」……無論是工廠流水線上的機械臂、還是戰場上的無人機,動畫片里的「哆啦A夢」機器貓、還是電影里的機械戰士,或者是手機上的虛擬問答軟體,似乎都可以被稱為「機器人」。可這些外形各異,功能不同,卻同被稱為「機器人」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呢?

中文「機器人」三個字,讓我們不自覺地給它畫了幅像:由機械組裝而成的人形物。但其實,外文通用的Robot這個詞本身,並沒有包含機械的意思,因為這個詞被「發明」出來的時候,意思更接近於「人造工人」。

GIF

"Robot"出現

Robot一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的三幕科幻劇《羅素姆萬能機器人》中。劇目內容很簡單,卻涉及到很多發人深省的反思。

故事發生在未來,科學家羅素姆醉心於活體仿製和創造,醉心到想把自己變成造物主,代替上帝。他相信除了交配以外,一定能找到更簡單、更快捷、更易於塑造的造物方式,他每日研究實驗,想仿製人體的一切。

但侄子小羅素姆和工廠繼任的老闆們卻並沒有對科學的信仰,他們只想要效益、要利益。於是,在老羅素姆的研究基礎上,他們把「人」進行精簡。感情、思想、藝術、美……那些「沒有用」,卻「非常貴」的部分,全部需要被刪除。

他們不想造人,他們要造的是「勞動工人」,而這些「勞動工人」就叫「Robot」——這個詞脫胎於捷克語的Robota和波蘭語Robotnik,前者譯為強迫勞動,後者譯為工人。它們造價低、智力完善,外觀與人類無差異,唯一不同就是沒有靈魂。

工廠的流水線上,製造機器人的也都是機器人,原料攪拌、皮膚生產、內臟織造,骨骼生產……被生產出的機器人在十年里銷往各地,承包了大部分工作。相應地,人類無所事事,陷入衰敗,連生殖功能都逐漸喪失了。

機器人逐漸感到人類的無能,開始發動戰爭反抗並全面屠殺曾經的「造物主」。那個唯一剩下的人類見證了,或許是機器人界的「亞當」和「夏娃」,去開啟我們不會知曉的新紀元。

這類機器人反主的劇情,而今已並不新鮮。但劇本完成的1920年,還沒有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也沒有《終結者》或是《變形金剛》。當時,人們還因世界大戰而感到迷惘或破碎,恰佩克卻已提早看了幾個世紀。他對機器人的種種設想與反思,至今仍是機器人故事的基本框架。

GIF

機器人熱潮

其實,人類對機器人的熱衷並非是近幾個世紀才出現的。在《列子·湯問》中便記載了這樣的故事:

西周時期,工匠偃師製作出一種歌舞人偶,歌聲合律、舞步踩音,疾走緩行,俯仰自如,甚至還會拋媚眼兒。將人偶拆散,內部亦五臟俱全,雖都是假物,但無一不備。這讓周穆王感嘆:「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

這大概就是人類最早的機器人,和恰佩克筆下的「萬能機器人」非常相似。

不同的是,偃師的故事為的是稱讚匠人的技藝,是當時人類對於自身能力的愉悅感。而三千年後,這種企圖媲美造物主甚至取而代之的想法,愈演愈烈。我們對於機器人的「需求」,已經不僅僅是亞里士多德所期待的:將人從勞動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讓人類可以為追求自我的美好而活著。我們希望依靠機器人滿足人類各個階段的「需求」。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類不僅需要衣食無憂,還有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最終自我實現的需要。於是,機器人研究就遍布了各個領域,為保護士兵安全,未來戰場很可能實現「無人化」,利用「戰場機器人」去幫助士兵進行「3D」任務:

「Dull」——枯燥;

「Dirty」——臟;

「Dangerous」——危險)。

為滿足人類社交需求,「聊天機器人」、「問答機器人」在智能技術還未成熟的情況下,就已經吸引了不少用戶。

為實現尊重的需求,「勞動機器人」、「陪伴機器人」都能讓人產生成就感或者被關注感。而當這些全部可以實現的時候,自我實現的需求會激發人類渴望成為造物主。

GIF

帶來的問題

人類渴望成為造物主並替代造物主的想法,很可能會映射在日後的機器人身上。這樣的規律,讓許多思考者們為之擔憂。不僅如此,在機器人研發過程中,並非所有人都是齊心的。人們很可能為了滿足自身的「實現」,去修改約定好的製造要求。在《萬能機器人》中,就出現了這樣的場景,研發者在考慮過可能發生的後果之後,依然更改了參數進行實驗,「不為別的,只為了成就感」。

人性的弱點加之技術的不可控性,讓機器人的研發道路上,反對之聲不絕於耳。對類似反對之聲,恰佩克顯得很悲觀,他借劇中科學家之口表示:「沒有人有勇氣終止機器人的生產,人們會砸死他的。畢竟,機器人可以更高效地幫你完成工作,而這差不多就意味著人類的滅亡了」。

不過,至少是現在,人類仍有機器不可替代去完成的事情。在恰佩克的年代裡,就有很有趣的一項:做飯。「他們沒有味覺,根本不行」,恰佩克一筆帶過,卻讓人眼前一亮。現在已經有「做飯機器人」出現了,但不靠計量而是靠經驗和功力才能做好的餐食,應該也是最晚被替代的那種吧。

還有思想和藝術。那些需要創造力和打破規則的領域,那些被認為「無用」卻「昂貴」的人類特性,組成了靈魂很大的一部分。那麼生活的意義是否就在於看似無意義的事情之中呢?

大概是的吧,就像通篇的介紹和思考一樣,最終結果並不重要,而考慮與反思,恰恰是人類還存在的痕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子產品世界 的精彩文章:

英國首個獨立的自動駕駛車載5G試驗場落地,將開啟5G自動駕駛新時代!
華為參與5G標準制定的經驗與剖析

TAG:電子產品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