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就臉書泄密事件,談談個人隱私該何去何從

就臉書泄密事件,談談個人隱私該何去何從

最近臉書泄密事件再次引爆了人們對於個人隱私數據話題的關注。

雖然坦白來說在目前的信息化社會,想完全的隱藏個人隱私數據,可以說是根本不可能的。我想沒有誰想回到原始社會吧。

數據對於現代社會有多重要呢?馬雲說的一句話可能大家都聽過。

「工業革命的生產資料是石油,到了互聯網時代,數據才是生產資料。」

比如說某互聯網支付平台,它要對你的個人信用分進行精準的計算,就需要大量使用你到的隱私數據。這樣的話才能夠避免壞賬率過高,從而更好的進行惠民金融工程。

在這個過程中,平台其實已經侵犯了你的隱私權。當然了大平台可能出於商業聲譽的考量,會在內部進行嚴格的管理,最大程度的降低安全風險。總之不會做出太出格的事。

但是正如你所知道的臉書泄密事件,臉書公司能不大么,還不是照樣出了事故。我們上網查一下就知道,這樣的隱私數據被盜案例數不勝數,其中大部分竟然都是知名的大公司。

看一下下面的統計。

這裡不但有優步、京東、雅虎之類的互聯網公司,甚至還有政府部門。

問:

1.難道這就說明這些大公司,政府部門真的就連這點安全措施都做不好么?難道連小企業也不如么?

3.為什麼你不常看到小企業關於數據泄漏的新聞?

答:

1.其實,如果要說這些大公司都保護你了你的隱私,那麼小企業就更無能為力了。

2.你說你不常聽到小企業的新聞大多是因為小企業本身數據量又不多,盜取他們的數據價值不高。而且小企業的體量小,出了事不容易被發現也造不成特別大的社會輿論。

所以那些掌管著海量數據的企業才是數據泄露的重災區。

那麼用戶隱私數據頻頻被盜,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我們看一下上面圖片中的公司——京東、雅虎、Uber、AWS、Equofax。

這些機構都有以一個共同的特徵——「中心化機構」。

什麼是中心化機構呢,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說了算「,我用你的數據可以不和你商量,你拿我沒辦法。

當然了,大公司為了商業聲譽肯定是不會這麼蠻橫不講理的,但大公司還是頻頻出事,那又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呀,有時候真的不怨人家大公司,比如這次的臉書事件就是「擇友不善」的後果。(一個臉書的第三方應用,通過某些手段獲取了5000萬用戶的數據,然後用來非法活動。)

再比如京東的那次泄密,其實就是某內部員工個人的所作所為。

要知道一個公司的整體,肯定是為了維護公司整體的利益,所以是不傾向於干出格的事的,但是組成公司的是一個個人啊,這其中的某個人要是為了個人經濟利益做了出格的事,你說咋辦?

中心化機構的用戶的數據是存在公司的伺服器上,而掌管公司伺服器的員工,本質上就掌握著用戶數據。

所以,大公司對於能夠接觸到用戶數據的員工都是有著嚴格的監管的,但是再嚴格的監管,也總有漏洞被可利用的時候吧。

這時候,如果有足夠的利益,員工能否把持住考驗,很難說。

我們順著這個思路往下再探一層:

用戶在使用某中心化機構的服務中,所留下的數據被存儲在了中心化機構的伺服器中。

而這些數據一旦被平台獲得,用戶可以說就沒有控制的權利和能力了。

大的機構會遵守商業道德,不會做的太過火。

但是由於權利的中心化和數據所帶來的巨大利益,很難保證這之間沒有暗箱操作。雖然這個暗箱操作很可能並不是公司整體而是公司中的某個人。

所以,這些問題可以歸結為:

在傳統的中心化機構中,用戶的隱私並不能被用戶本人控制。

我們再來說一個問題,平台利用我們的數據,到底是好的方面多還是壞的方面多?

總的來說是好的方面要多得多的。

比如說在商業上,大數據可以精準廣告投放。

金融上,大數據可以用來精準用戶畫像。

在科學上,大數據可以更準確的天氣預告,還有太空的行星勘測都用到了大數據。

在醫學上,大數據也有很大的作用。比如基因工程上還有流行病預測等。

還有在安全問題上,在前兩天的美國議會,扎克伯格就泄密事件回答說,大數據和AI可以用來反恐,發現恐怖分子招募信息等等;又或者大數據可以通過用電量分析還尋找那些出租屋用來種植大麻的犯罪分子。

總之,大數據在積極方面的作用非常多,也是一股非常重要的推動力。馬雲都說了嘛,大數據是新時代的生產資料。

但是,任何一項新技術總是有利也有弊的,比如說個人隱私數據的泄漏。

我前兩天看了一個文章,大概內容是,幾個朋友坐飛機,其中的兩個朋友沒買過機票,唯獨那兩個從未買過機票的人接收到了詐騙信息。現在的犯罪分子也在用大數據去精準匹配那些容易上當的人。(經常做飛機的人不容易上當。)

同樣的弊端也會越來越嚴重,數據量越來越多,會使用新技術的犯罪分子也越來越高明。

能不能解決這一問題呢?(數據被濫用,數據被盜用)

如果是傳統的中心化機構,很難到看到這問題能夠得到有效的改善。

但是區塊鏈的到來,讓我看到了可行性。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可以說天生就是為了數據隱私而生的。

用戶把數據存儲在區塊鏈上,能夠讀取、使用、修改數據的只有數據上傳者也就是用戶本人。

目前行業內已經有公司在做這一事情,國內的比如說「公信寶」和「網易星球"

就拿在這一領域做得比較好「公信寶」,我來剖析一下它的邏輯。

我們可以將支付信息、手機運營商信息、電商信息還有信用卡的信息授權給公信寶。數據的維度越多越新鮮則算力越高。

公信寶會拿著你上傳的數據做商業用途,(目前是大部分是和金融機構合作其次是醫療機構。)

你可以選擇匿名授權,也就是數據使用方不知道這是你的信息,只知道是「用戶A」的信息。

當然了這些數據是存儲在區塊鏈上的,公信包團隊不能直接的接觸不到數據、自然也無法私自利用數據。

(目前公信寶只開放了上面那四種數據為維度,以後會上線更多的維度,更加全面的對一個人畫像。)

那麼用戶為什麼要貢獻自己的信息呢?

要知道在傳統商業中,用戶的數據使用一次從幾分錢到一百多塊,這些本該屬於用戶的利益,卻被平台方和不法分子獲得了。

在公信寶用戶可以把自己的數據出售並獲得相應的數字代幣,出售的信息維度越多獲得的代幣越多。這些代幣可以在二級市場換成法幣或者其他的數字貨幣。

數據全部上鏈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如果所有的互聯網服務都基於區塊鏈。這樣不但解決了數據安全性問題,用戶也能得到原本就屬於自己的那份利益,而有利益的驅動使得更多的人貢獻更全面維度的數據。這些數據由於更全面更新鮮又能創造出更多的價值。這會是一個好的循環。

但現實是人們不會只使用一個平台,現實中我們使用的平台多達十幾個。淘寶、京東、支付寶、微信、攜程等等,我們在這上面活動都會留下數據。所以如果大部分的中心化應用如果沒有被區塊鏈取代,那麼問題還是不能得到根本解決。

就目前整個去區塊鏈行業的發展。像公信寶這種做數據交易中心的項目,可能在一兩年就能夠普及。但是其他的比如電商、社交類的項目,目前還是由中心化機構掌管著,想要顛覆他們至少還需要三到五年時間。

從歷史看技術革命:

個人隱私數據安全性問題,讓我想到歷史上,在英國,那時候汽車剛剛誕生還沒有大規模應用,路上跑的都是馬車,隨之而來的就是馬產生的糞便問題,城市管理著們為馬糞很苦惱,用各種辦法去治理也沒有太大的效果。

但是在汽車普及後,馬糞的問題自然而然的就消失了。

這說明,一個久經困擾的問題之所以一直不能夠不解決,說明這個問題是伴隨這個時代而生的,所以也會伴隨這個時代而死。工業革命帶來的汽車解決了馬糞的問題,同樣的區塊鏈革命也會解決個人隱私數據的問題。

(今天就講講隱私數據泄露的根本原因和解決之道。下次我會給大家帶來區塊鏈和「科斯定律」相碰撞會帶來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007er阿浩 的精彩文章:

TAG:007er阿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