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若沒有這部紀錄片,又有誰知每年僅有幾千則器官捐獻背後的真相?

若沒有這部紀錄片,又有誰知每年僅有幾千則器官捐獻背後的真相?

周末跟幾個好友相約小酌,

喝到盡興的時候聊到話題就是關於生命。

近幾年隨著我們面對生命的次數實在太多,

對於醫院百態也真得是感慨萬千。

上周介紹了《生門》的紀錄片引起很多人的關注和熱議,

而類似的紀錄片《人間世》憑藉著9.6分的逆天高分也引起了小康醫生的注意。

在這部只有十集的紀錄片當中,

關於重症搶救、救護車、器官捐獻以及臨終關懷等,

每一集都用一個不同的角度去描述醫院發生的那些事兒。

這些事件給觀眾第一感受,那就是真實,但真實對應往往就是殘酷。

在第三集中,最讓我留下深刻印象莫過於就是器官捐贈。

24歲的焦俞由於重症被宣布腦死亡,

在他身體機能沒有完全喪失的情況下,

父母需要快速做出是否有捐贈器官的決定。

但由於中國傳統思想,捐或不捐也橫在父母心中的一大難題,

最終他們選擇了兒子所有的可用器官。

對於焦俞父母而言,

最大的難關就是簽署「放棄治療」協議,

這就相當於親子宣判了孩子死亡一樣。

在一旁母親少有的果斷相勸下,

父親用顫抖的雙手最終簽下了名字。

焦俞捐獻的器官在最後也讓四條生命得以延伸,

讓兩個人重見光明。

那些被救的人也給焦俞父母寄來的感謝信,

焦俞父母每一次都會在他墓前讀給兒子聽。

遺體器官捐獻,究竟是生命的延續還是對亡者的糟蹋?

在絕大多數文化主流意識中,

逝者的遺體往往是神聖,不容侵犯,

在一個人死後摘取器官往往被視為大不敬的行為。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

很多人也開始反思死亡的本質,

如果自己的生命即將終去,

那身上的器官可以拯救另外好幾個人的生命,

能夠在他人身上獲得重生,

這不就是生命的延續嗎?

截止2016年3月,

我國已經成功實現公民逝世後自願器官捐獻6526例,

已救治器官衰竭患者17646名,

這也意味著有一萬多名在死亡線上掙扎的重症患者,

可以得到器官移植求生的機會。

儘管我國自願器官捐獻數不斷增加,

但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供需缺口依舊很大。

器官捐獻,是不是意味著「死無全屍」?

很多人都認為捐獻器官是不是會「死無全屍」呢?

其實這是很多人的誤解,

遺體捐獻一般是捐獻者遺體捐給醫療單位或醫學院校,

作為科研教學之用,也就是我們俗稱說大體老師。

而器官捐獻是在人去世後,

摘取可用的器官去救治他人生命。

目前可用於移植的器官有心臟、肺臟、肝臟、腎臟、小腸等,

而且在捐獻過程中,

醫生會採用嚴格的外科手術標準,

在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的見證下摘取相應的器官。

在手術後還會認真縫合,

維護遺體的外觀,讓逝者有尊嚴地往生。

器官可以捐獻非指定人士嗎?

按照我過的「雙盲」政策,

我國規定所有捐獻器官必須通過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來分配。

同時,捐獻者以及接受者都互相不知道對方的相關信息,

但在特殊情況下相關工作人員充當「聯絡員」,

告知捐獻者家屬器官移植手術後的相關進展。

器官捐獻,

除了是一個利國利民的偉大之舉,

同時也是我們對探索生命意義的具體表現。

我們在緬懷往生者的時候,

除了面對冷冰冰的的墓碑以及幾束哀思的花朵,

若想到那些逝者的心臟還在這個世界跳動,

生命還在另一個人得到延續,

這難道不是一個莫大的安慰嗎?

人終將與這個世界告別,

可是又有幾個能夠有坦然赴死的洒脫呢?

人生的意義,

在於與命運進行的必定失敗的抗爭之中,

所展現一個人類品質的光輝。

處世之難,不可不慎,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說健康 的精彩文章:

如果孩子是同性戀,有多少家長能有霍思燕杜江的教育觀?
每3人就有1人正努力「排毒」中,被排毒騙慘的中國人還有多少?

TAG:漫說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