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的雕蟲小技

我的雕蟲小技

七十年代,報上經常可以看到關於微雕大師的報道,這些人可以在米粒上刻寫一首唐詩,這種技藝可以說是古已有之,不過時代在進步,我們當代的微雕大師更是技藝驚人,他們可以在一根頭髮絲上刻字,甚至可以在一根頭髮絲的四面都刻上字,信不信由你。

報道的神奇之處在於,這些大師在做微雕的時候,竟然能閉目凝神,只憑意念,就能在平方毫米之中刻下百十來字,凡人必須用放大鏡或顯微鏡才能看得見這些微生物般的痕迹,對於這種報道我常常看得入迷。

大師們越來越神,原來他們都是氣功大師,做微雕原來還必須練氣功,使自己處在一種氣功的精神狀態中,讓自己達到物我兩忘,人神合一,雲遊在無等等咒的境界中,這樣才能刻下這種微觀世界的驚人之作。

大師們都是這樣接受採訪的,說他們可以不用眼睛,只憑手上的刻刀,就能神乎其神地刻下不可思議的筆跡,這些報道確實令我迷惑了好一陣子。

大光明電影院隔壁的上海工藝品公司展出了一些大師的微雕作品,是在象牙片上刻的字,用天鵝絨襯在下面,每片象牙上面都放一隻放大鏡,好讓觀眾看清刻的是什麼。

我仔細研究了這些微雕作品,它們並不很精微,我用肉眼就能看清上面刻的是什麼,根本不需要什麼放大鏡,一點都不神奇,我想我也能做到。

那個年代,我正當盛年,精力充沛,充滿好奇,認為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再者這種被宣傳得有點神化的微雕還很值錢,別人能賺這個錢,我為什麼不能試試?

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徐永年,他一聽就很感興趣,表示要支持我,於是很快就把家中一把象牙筷子拿出來送給我,鼓勵我把微雕做成功。

有了微雕的材料,還得有一枝特別尖細的刻刀,才能刻出比頭髮絲還細的線條,我想到廠里的車床上用的白鋼刀,這種鋼既硬又韌,在砂輪機上磨成尖錐狀就可以做刻刀。於是我到勤奮廠,找到往日金工車間的小兄弟,一位特別崇拜我的小周,請他替我磨這樣一支白綱刻刀,他自然一口應允,沒幾天,我就拿到了這支特別尖銳的鋼針。

有了刀和象牙,其實根本刻不了。別以為這件事很容易,其實有些難度,刻上去就知道,原來隨你怎麼集中精力,刻出來的字,都出乎意料地粗大,完全不是微刻,事情果然不簡單。得想辦法用放大鏡,象修鐘錶師的那种放大鏡,於是我到眼鏡店賣放大鏡的櫃檯,想買一個倍數大一點的,可是看來看去,凡是倍數稍大些的鏡片直徑就很小,根本無法在下面工作,況且放大倍數也有限,怕也做不成微刻。因此我想應該用顯微鏡,可是顯微鏡不便宜,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買,我原來的勤奮廠就是做顯微鏡的,即使這樣的顯微鏡,怎麼能刻字呢。

一天,我偶而經過一家眼鏡鋪,一個放大鏡櫃檯吸引了我,我發現有一支象單筒望遠鏡的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一支顯微鏡,焦距可以調節,有三十倍的放大,我意識到這正是我需要的東西,忘了是多少錢,反正立刻就買下,回來翻來覆去地研究,看怎麼用。

我用顯微鏡先觀察我的刀尖,這才發現,在放大三十倍的情況下,這支看似極尖銳的刀尖其實又鈍又粗糙,用它怎麼能刻出極細小的微刻呢,於是首先要打磨刀尖,士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我原先工作的砂輪廠有各式各樣的粗細小砂輪磨條,那時好玩也收集了一盒,都是金鋼砂做的,我試著磨磨看,一磨才知道,磨條太粗,越磨越鈍,原來這嬌嫩的尖尖,還必須用更高級的油石,我知道油石很貴,是專門磨高級器材的,我想一定少不了它。於是到公司里找到這種東西,揀最小的買了一條,這下問題就解決了,用油石磨刀尖,在顯微鏡下看,又尖銳又光滑,完全達到了理想的程度。

在一個吊得很低的燈泡照射下,我左手壓住象牙筷,並用叄只手指握住顯微鏡,調節它的清晰度,直到看清楚刀尖的尖銳度,在這種情況下,刀尖仍尖銳到無可挑剔時,就開始刻字。我試著在顯微鏡下刻「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穹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刻完移開顯微鏡,用墨汁一抹,揩清一看,字跡果然如同灰塵一般,只有針尖大小,進入了微刻世界。

從此刻起,我的微刻一發不可收,在一條象牙筷子上刻上一首比一首更細微的唐詩,整個過程凝神摒息,全神貫注,如做氣功,如打太極。刻完之後,選出完美的作品,用鋸條仔細切割下來,猶如米粒大小,正如書上記載所謂的米刻,我居然也做到了。

書中曾有「核舟記」 的傳說,說明古代曾有人用橄欖的核,雕刻成一首雙層的龍舟,雕樑畫棟,窗戶可以開啟,舟中還有人物,栩栩如生,這是微雕藝術的開始。而微刻藝術似乎是當代才有的一種探索,不知是否。

我的微刻可以在一個平方毫米中刻下一首七律,用顯微鏡觀看,字裡行間寬大舒展,如同一幅書法作品,字跡也有毛筆般的筆墨味道,自己越看越得意。

巨源微刻

在那個時期,永年給我的那把象牙筷,少說也有十幾支,都被我密密麻麻地刻滿,字跡有優有劣,密度也時有改變。注意力下降,刻出的字就粗大,全神貫注則字跡細密,有時會相差很大。李白的「將進酒」刻了好多次,因為字數多,常會刻壞。我挑了一粒米粒大小的作品送給父親賞玩,他看後又驚又喜,很為我的能力感倒驕傲,並小心地裝在一個小紙袋中再放到他的煙盒中,而且配了一小片放大鏡,隨身帶著,以便在他那班廣東老友面前炫耀賣弄,他的誇讚自然更增加了我刻意追求精微的樂趣,往往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時,孤燈獨處,完全沉醉在微觀世界的遨遊中,甚至忘了時間的飛逝,通宵達旦,不知東方之既白。

巨源微刻:李白 將進酒

當時報上常有微刻家神乎其技的報導,如某某人能僅憑意念,不用眼睛,就能在米粒上作微刻,而且書法藝術驚人,還附有其創作時的照片,令你不得不信。又有人能在頭髮絲上作發刻,更是驚人。還有人能在如此細微的髮絲上四面都刻上字,更是令人難以置信。

我在象牙上已經遊刃有餘,覺得還必須征服發刻這門神技,索性把微刻所有驚人之舉統統集於一身。於是我首先研究頭髮,我發現直頭髮都是圓形的,捲髮卻是扁平的,就象車床上的刨花,所以會捲起來,捲髮更適宜作發刻。其次,我的頭髮太細,用卡尺量下來只有六個謬,而有些人的頭髮甚至粗到十五六個謬。謬是長度單位,一毫米是一百個謬,我做過車床,會用卡尺,也保存著一把卡尺。於是我逢人就觀察別人的頭髮,發現又粗又硬的頭髮,就請他賜與幾根,晚上就用萬能膠粘在象牙上,等干透牢固,就開始試著在上面刻字。這可是更難把握的技巧,刀尖不是刻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刻在一個曲面上,刻每一筆都要摒住呼吸,稍有不慎,刀尖就滑出發麵,刻不出字,難度不言而喻。頭髮是黑的,但刻過的痕迹卻是白的,當然,在顯微鏡下,筆劃不是很白,卻能看得見。

一開始連一個完整的字都刻不出來,更毋論一首詩,發刻需要更尖銳的刀尖,更緊湊的結體,把所有的筆劃都集中在頭髮最中間的那個凸面上,筆劃不能隨意伸展,橫劃要短,豎筆可以稍長。

在毀掉許多寶貴的髮絲,浪費了許多夜深人靜的寶貴光陰,付出了大量的精力,終於刻出了第一首詩,仍是白日依山盡,為什麼,因為它筆劃少,難度相對小,能夠完整刻出來,也算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進了這個發刻之門。

巨源發刻

之後,我連續取得成功,刻成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等多首五言律詩,都是筆劃相對簡單的字。這二十個字在髮絲上佔了約兩個毫米的長度,如此的神技,對大多數沒有思辨能力的人來講,簡直不可思議。雖然到了這個境界,我忽然醒悟,如果我用超級顯微鏡又會如何,一根髮絲算得了什麼,我有什麼神功,還不是顯微鏡的功能,花這麼多的精力和時間,做這種博人一笑的東西,其實只能算雕蟲小技而已,非大匠所為也。

這以後我逐漸對這門技藝失去了興趣,還是回到水彩畫的天地之中,在幻想和色彩,水份和韻味的世界裡發揮我的才能。

有一天,元鼎和我到吳大姐家拜訪,那時吳大姐已經去世,她的兩個兒子也都喜愛藝術,居然也搞上了微刻,他們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的成就,首先是一台改裝過的真正的顯微鏡,倍數肯定比我那支大得多,用起來也方便得多。他們很坦蕩,不想隱瞞什麼秘密,就是用這台設備,他們展示了真正的發刻,一根髮絲上四面都刻上了字,而且字跡清清楚楚。對於微觀世界,只要你想辦法進得去,天地就會很寬廣,當然這不是藝術,是技術,對我來講,就只能算雕蟲小技。不過這兩兄弟的作品的確很驚人,確實勝過我許多,令我不得不佩服。

陳巨源

陳巨源,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草草社成員,策划了中國首屆十二人畫展。1983年作品「秋湖」、「桂林」入選英國廣播公司(BBC)慶祝五十周年「世界繪畫展」。1985年,轉為職業畫家,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水彩畫研究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巨源藝術 的精彩文章:

TAG:巨源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