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中醫祛濕「三板斧」,濕氣重一定要收藏

中醫祛濕「三板斧」,濕氣重一定要收藏

春季已經進入了尾聲,不久夏天就會悄悄的降臨,夏季比較潮濕,而且比較悶熱,讓人的心情煩躁不安,通常愛發脾氣,這是由於人的濕氣很重的原因,按照中醫的說法,夏季人的濕氣很重,怎樣解決濕氣重的問題呢?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希望大家保存一下。

中醫把「風、寒、暑、濕、燥、火」稱為六邪,濕即為其中之一,被稱之為濕邪,濕邪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的特性,因此濕邪相對比較難去掉,中醫祛濕,貴在堅持。

那從哪裡可以判斷出自己身體是否濕氣重呢?

一看:舌苔和口中異常感覺濕氣重的人一般舌苔厚膩,白膩苔則說明寒濕重,黃膩苔說明濕熱重。另外就是口中的異常感覺,如感覺口膩、口黏、口臭等都是表明體內有濕氣的情況。

二看:表證濕邪常常犯表,可以讓人頭重頭昏、身體睏倦乏力、四肢關節酸楚沉重。,《黃帝內經》雲「因於濕,首如裹」,就是頭上像被什麼東西裹住了或者是像帶了一個帽子似得,很不爽,或者是身體感覺就是說不出來的不舒服,反正就是不爽,這個也是體內濕重的一種體現。另外濕重的人常常補則上火,不補則渾身沒力。民間常謂「虛不受補」其實就是因為濕邪在體內搞鬼。

三看:消化系統的癥狀如出現食欲不振、噁心、胸悶、腹脹、小便不暢、大便粘滯不爽等癥狀。中醫祛濕,所謂的「三板斧」,其實「三板斧」是古代長兵器的一種,又名「馬戰斧」,斧闊五寸,柄長七尺。用法有劈、砍、剁、摟、截、撩、雲、片、推、支等。「三板斧」相傳為程咬金所用,其故事源於《說唐》,據書中記載程咬金在夢中遇到了他的師父,學斧頭技法之時被人叫醒,只學了三招,雖然僅有三招,但是這三招威力還是很強的。而中醫祛濕的「三板斧」有:

1.發其汗中醫認為水、濕、痰、飲其實是一家人,而肺乃水之上源,肺主皮毛,皮毛的散氣與汗孔的開合與肺的宣發功能密切相關。所以想要排濕,打開毛孔,濕隨汗排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我常在門診跟患者說想要祛濕,出汗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可以不用大汗淋漓,但是需要周身微微有汗出為最佳,而且出汗後不要喝冰凍飲料或是吹空調,讓汗自然干,這樣汗出才暢,濕氣去的就快。不少皮膚長紅疹、出汗後瘙癢的患者,其實就是皮膚排汗不暢,導致水濕之邪郁阻皮膚久而化熱所致,此類患者常可見膩苔,我臨床一般都是用微微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如用麻黃桂枝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麻杏石甘湯、麻杏苡甘湯、何氏感冒方等,讓其微微出汗,皮膚排汗功能暢快,則濕邪有出路,病自可痊癒,所以想依賴藥物來祛濕的朋友不妨選擇運動出汗作為輔助手段效果會更好。

2.利小便中醫認為濕邪是陰邪,它容易損傷我們的陽氣,而且它的粘滯之性使得它很容易留滯於臟腑經絡,亦可常常阻遏氣機,使的氣機升降失常,且濕和容易和熱狼狽為奸變成濕熱,但終究濕還是陰邪,因此治療濕熱病時用溫熱的葯要慎重,因此天醫星葉天士先生在《外感溫熱篇》指出:「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較之雜症則有不同也。」蒲輔周先生對此指出:這裡有個講究,我把它概括為「淡以通陽」。病屬濕熱,不能用溫葯,只能用藥味淡薄者,如蘆根、茯苓皮、滑石、通草、苡米之類滲利小便,濕去熱孤,陽氣自通。因此祛濕用利小便之法,多用於濕熱內蘊的情況,常可以用五苓散、四苓湯、八正散等。《黃帝內經》有句話叫:「開鬼門,潔凈腑。」王冰對此注釋曰:「潔凈腑,謂瀉膀胱水去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利小便,而「開鬼門」就是我們前面說的發其汗。

3.健脾胃健脾胃的方法是廣東人最喜歡用的祛濕方式,但臨床很複雜,祛濕不是用一個健脾胃之法就可以完全囊括的。中醫認為濕氣通於脾,因此夏季是健脾、養脾、治脾的關鍵時期。我在門診常給患者解釋為什麼濕氣總是不斷產生的原因:脾胃就相當於一個抽水機,濕氣就像池塘裡面的水,水每天源源不斷的產生,如果是抽水機正常,每天能正常排水則濕氣不明顯,但是如果抽水機動力不足,抽水速度慢,則排水的能力就會變差,這個時候濕氣就顯而易見了,脾胃虛的人就是相當於抽水機的動力不足,無法滿足每日抽水的任務,因為健脾胃可以增加抽水機的動力,讓其每日排水的效率提高,這樣濕氣就不沒有那麼明顯了。但是如果是抽水機的功能本身正常,只是產生的水過快過多,或者是水管不夠大,抽出的水不能及時排出,那再增加抽水機的動力也於事無補,這也就是為什麼總是吃祛濕湯祛濕效果不好的原因,此時就必須用藥發其汗或者是利小便的辦法了。因此健脾胃祛濕之法適用於脾虛所致體內濕重的情況。

以上說的是通過一看舌苔和口中異常感覺二看錶證濕邪常常犯表,可以讓人頭重頭昏、身體睏倦乏力、四肢關節酸楚沉重三看消化系統的癥狀如出現食欲不振、噁心、胸悶、腹脹、小便不暢、大便粘滯不爽等癥狀表明這個人濕氣很重。而中醫祛濕的「三板斧」有:發其汗、利小便、健脾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