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和孩子溝通要放下父母的架子,換一種方式交流

和孩子溝通要放下父母的架子,換一種方式交流

「我是你的媽媽(爸爸),你必須要聽我的」,「小孩子不許亂說」,「這件事你要這樣做,知道嗎?」……古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仍然出現在現代。和你的孩子溝通時,如果也照著「父父子子」的樣子描,那就不合時宜了。

「如果您放棄權力,放棄您的優越感,那麼您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的機會就更大。」德國心理學家黑爾加·吉爾特勒這樣告誡家長。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這樣做的母親卻不是很多。

宋歡歡今年年僅15歲,在海淀區的一所中學讀初中。

歡歡的爸爸媽媽都是那種「一本正經」的家長,他們很少和女兒談心、開玩笑,他們還說:女孩子應該穩重,要有女孩子的樣子,不要打打鬧鬧的。

所以,在家裡歡歡很少說話。從來都是爸爸媽媽問什麼,她就回答什麼,爸爸媽媽不說話,她也就不說話了。經常將自己關在房間里,她很少主動去找爸爸媽媽聊天。

開始時,歡歡的爸爸媽媽以為是自己的女兒性格內向,又很刻苦學習,所以在家裡沒有什麼話說,只是忙著學習。

但是後來他們才發現不是這樣。歡歡在學校可是一個活躍分子,在同學面前,她總是眉開眼笑,侃侃而談,根本不能說是性格的原因。

這實在讓宋爸爸宋媽媽摸不著頭腦。他們不明白自己的女兒為什麼在學校與在家裡有如此大的差異。他們還沒有看到自己身上的原因。

其實,孩子和父母的隔閡更多時候是做父母的造成的。他們常常有意無意地把自己凌駕於孩子之上,不管對錯全都讓孩子接受,孩子怎麼會服氣呢?他們會這樣想,為什麼我做錯事要挨打,媽媽做錯了事卻沒人罰?就憑她比我大嗎?這不公平!

孩子也希望受到父母的尊重,希望與父母進行平等的溝通。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時不時地擺出家長的架子,他們覺得很沒勁,很不公平。漸漸地,孩子就不去搭理自己的爸爸媽媽了。就好像大家一起玩遊戲,如果有人總是不遵守遊戲規則,那麼遊戲也就不好玩了,大家也就不會和那個不遵守規則的人玩了。

所以,要和孩子進行溝通,做家長的就必須放下架子,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把你們當成年長的玩伴和忠實的朋友。這是因為,教育的本身意味著伴隨和支持,別將孩子孤立。

黑爾加·吉爾特勒還告訴我們這樣一種與孩子交談的方法,比如說,和年幼的孩子講話時,大人最好蹲下來,讓你和孩子處於同一高度,讓他覺得他和你地位一樣,使他感到自己的存在,並且你可以用和孩子同樣的眼光去觀察世界,這樣相互之間有利於平等交談,因為幼兒也有自尊心,一旦自尊心受到傷害,就容易產生敵對情緒,在你和孩子之間就會出現隔膜。

放下父母的架子,

有不少家長常常感到與自己的孩子交流越來越難,而把這更多的歸結為代溝。不錯,時代在改變,孩子們也都是新時代下的成長者。尤其是孩子處於心理、生理都在「大變革」的時期,他們的心理上的自我意識也逐漸強化。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既渴望傾訴,又怕有損自己的面子。內心矛盾的激烈衝撞使得你們的溝通變得有些困難

還有,在與孩子有了衝突時,有些家長知道自己錯了,但是礙於自已的面子,放不下自己的架子,這樣只會讓你們的關係越來越糟。不如放下你們的架子,和孩子換一種比較柔和的方式溝通旅遊社的孫女士有一個剛上初一的女兒。

自從她的女兒升入初中後,就瘋狂地迷上了漫畫書,孫女士給女兒的零花錢不算少,可是女兒總是經常透支,她幾乎把自己的零花錢都用來買各種漫畫書。

有一次,孫女士的女兒正在做作業,做得好好的,她卻突然大笑出聲來。孫女士問她怎麼了,做作業有什麼有趣的事嗎?她說,寫著寫著作業,有時會突然想起漫畫書里某個有意思的畫面,就忍不住地大笑起來

看著女兒對漫畫越來越痴迷,孫女士開始強行制止女兒看漫畫和買漫畫書,女兒對此很生氣。

上周四,孫女士在整理女兒房間的時候,發現女兒將一本新的漫畫書藏在了床墊子下面。一想到女兒日漸下滑的成績,再看著這一本本漫畫書,孫女士非常生氣,於是找來一個大箱子,將各種漫畫書統統裝了進去,並把箱子藏在了陽台上。

女兒放學回家後,想回到屋裡看自己的漫畫書,結果發現漫畫書不見了,於是生氣地質問孫女士。當孫女士對她說漫畫書已經被她當廢品賣了的時候,女兒傷心地又哭又鬧,後來還對孫女士不理不睬了。「我後來也試著給女兒講道理,可是女兒就是聽不進去。我講了半天,她都沒看我一眼。」周女士說,她做的這一切,都是為女兒好是女兒怎麼就不理解呢?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附上一句「我這都是為了你好」但是,父母的這句肺腑之言,孩子卻並不領情。

家庭教育指導師晁立志說,不少家長教育孩子時,行為上表現得像個「遙控器」,也就是說,他們的表達中經常是「你要怎樣」或「不能這樣」,父母按哪個按鈕,孩子就必須做出相應的事情。孩子面對的是一個控制自己的人,因而再多的「都是為你好」也很難被孩子所接受。而家長的苦心也不能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傳遞給孩子,這時就很容易激起孩子更大的逆反心理。所以,家長在施加教育影響時,掏心掏肺並不見得能打動孩子,關鍵是要選擇孩子所能接受的方式。

孫女士在教育女兒的時候,方法就有些欠妥。了解女兒,何不換種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十八月春風 的精彩文章:

TAG:六十八月春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