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再給我十年,我還想再做出兩個新葯!」救了1500多萬人的他,卻沒能戰勝病魔

「再給我十年,我還想再做出兩個新葯!」救了1500多萬人的他,卻沒能戰勝病魔

2005年9月1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王逸平研究員在實驗室

這個春天,一位新葯研發的奇才離我們而去,帶著他「做出全球醫生首選的處方葯」的未竟夢想。

一輩子能做成一個新葯,是新葯研發者一生職業的榮耀。而他卻早在40歲剛出頭,就做成了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如今幾乎每天都有近十萬患者受益。

「再有十年時間,我還想再做出兩個新葯!」他對新葯研發的判斷,有著異乎常人的敏銳直覺。可他也知道天不假年,與不治之症克羅恩病抗爭25年,他爭分奪秒想跑贏病魔。

就在還當盛年的55歲,就在人間四月天的一個晚上,他被發現倒在了辦公室的沙發上。「我有點不舒服,在沙發上靠一靠就好。」是同事、家人常聽到的一句話。然而,這一次,他沒有再好起來。

他的離開,使許多同行合作者頓感「失去了方向」。在浦東張江,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一棵桂花樹下,人們再也看不到他那瘦削的身影,與同事暢談科研與人生。

他就是著名藥理學家、全國勞模、藥物所研究員王逸平。就在他訃告宣布的短短一周內,就有700多位同行、學生、親朋從全國各地趕到龍華殯儀館,參加了他的遺體告別儀式。

地中海邊的約定

「如果一個葯,全球的醫生在處方時,都會第一想到它,那才是我理想中最成功的葯。希望此生可以做成這樣一個葯。」

八年前的一個傍晚,在法國尼斯一家酒店房間的陽台上,面向鋪滿夕陽光輝的地中海,王逸平這樣對同行的藥物所研究員沈建華說。當時,王逸平領銜藥理研究的丹參多酚酸鹽已經於2006年上市,並且銷售量連年以100%的速度增長,迄今銷售額已過百億!

如果以2005年丹參多酚酸鹽獲得新葯證書算起,王逸平42歲就做成一個創新中藥。迄今為止,該藥物已在全國5000多家醫院臨床應用,1500多萬患者受益,累計銷售額突破200億元,被公認為最具市場競爭力的醫藥品種,也成為我國中藥現代化研究的典範。

2017年3月17日,王逸平研究員[右一]在實驗室

王逸平一直說,新葯研發從來沒有「孤膽英雄」,可他是其中最關鍵的一環。新葯研發,從發現「新葯苗子」化合物開始,他所從事的藥理研究,就是要搞清藥物的作用機理。「這在藥物後續升級中,也是指路明燈。」藥物上市後,他和合作者藥物所研究員宣利江又在為進一步提高質量、改進劑型,為造福更多病患而努力。

然而,做成一個葯,做成一個每天惠及近十萬病人的好葯,這些藥學家一輩子追求的理想,在王逸平看來,已經屬於過去,那些隨之而來的省部級、國家級獎項證書,他也隨手塞進書櫃的最底層。他要追求的是「全球醫生首選的處方葯」。

怎樣的葯配得起這樣的稱呼?用途不斷有新發現的阿司匹林、治療糖尿病的二甲雙胍、抗瘧神葯青蒿素——自現代藥物出現,這樣的藥物不過幾十種。

「這樣的話,別人說出來,我會認為是誇海口,但王逸平這樣說,我相信!」宣利江說,王逸平對藥物分子有特別的敏銳,如果他說放棄,那幾乎一定沒戲。

失去了「科研的另一半」

王逸平篤信兩句話:「只要還有一絲希望,就堅持下去」「做新葯,放棄比堅持更難」。這看似矛盾的兩句話,卻恰好完整體系了他對做新葯的辯證而深刻的理解。

他長期從事心血管藥物的藥理作用機制研究以及心血管藥物研發,先後承擔了國家「重大新葯創製」科技重大專項、科技部「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專項、科技部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中科院重大專項等科研項目的研究任務。

2002年王逸平(右三)課題組在實驗室合影

不僅於此,王逸平還領導團隊構建了包括心血管疾病治療藥物先導化合物篩選、候選新葯臨床前藥效學評價、藥物作用機制研究等完整的心血管藥物研發平台體系,為全國藥物研發企業完成了五十多個新葯項目的臨床前藥效學評價,為企業的科技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他和82歲的老所長白東魯一起研發抗心律失常新葯硫酸舒欣啶,一做就是20年。這是一種複合型的離子通道阻滯劑,可使藥物發揮更安全、高效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並已獲得了中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等國家的發明專利授權。「月底就要去北京國家新葯評審中心做彙報,可他卻走了!」白東魯說,新葯倒在一期臨床的不計其數,如今硫酸舒欣啶已完成二期臨床,20年的努力已曙光在望,王逸平卻見不到成功的一刻。

「他離開了,我的科研也失去了『另一半』,心裡空落落的。」宣利江說,昨天,有700多人從全國各地趕來,悼念這位才華橫溢,又無私助人的良師益友。

40多歲的「王逸老」

「王逸老」是王逸平在所里獨有的尊稱。

在藥物所,能夠被尊稱「某老」的,都是在新葯研發上碩果累累,又德高望重的耆宿。王逸平曾因出色工作,以碩士學位晉陞副研究員,31歲就成為所里最年輕的課題組長,做成新葯時才42歲。42歲就稱他「王老」並不合適,於是原藥物所所長、中科院院士陳凱先就創意地送了他「王逸老」的稱呼。

身為藥物所黨委委員、藥理黨總支書記,王逸老在人前永遠笑聲爽朗,是聚會聊天時最受歡迎的人之一。可很少有人知道,瘦削的他常年體重只有百斤左右,而且時常拉肚子、便血——從30歲查出腸道不治之症克羅恩病,他與病魔爭鬥了整整25年。

學醫出身的王逸平當然清楚,罹患克羅恩病意味著從此健康只會惡化。本該半天工作、半天休息的他,卻因此越發努力。每天七點多出現在單位,晚上總在八九點之後回家,更喜歡在周末來加班,因為沒有雜事打擾,他可以認真考慮實驗規劃。

2015年6月28日,王逸平研究員在上海藥物所2015年研究生畢業典禮上做《傳承藥物所文化,共創輝煌的明天》主題報告

在王逸平的遺物中,有一本工作手冊,上面詳細記錄了多年的病情發展。「2009年,對我是個特殊年份。今年初,我的克羅恩病又嚴重起來,開始影響工作和生活。」頭暈氣急、腹瀉、肉眼血尿、便血等字眼比比皆是。

可是,就連女兒王禹辰也從來不知道爸爸承受了那麼多病痛,因為王逸平總是說「靠一靠就好了」「躺一天就好了」。

「他總是自己給自己看病,連針也自己打。」他的妻子方潔最後悔的,就是沒有堅持阻止他給自己看病。本來他們已經訂好機票,五月初就去美國參加女兒的畢業典禮。如今,女兒只能帶他的工作證前去。

藥物所黨委副書記厲駿告訴記者,今年年初,王逸平感覺自己的病情持續加重,激素治療已經失效,但他還不想換用生物製劑,因為那是最後一道屏障,「他是想再多爭取一些時間,能把手頭的兩個新葯做完。」

心愿未竟,可同事、朋友們卻不願說「在天堂里繼續出新葯」,因為他已經太辛苦。這一次,希望他好好休息。

來源:文匯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滑坡規模分布與影響範圍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研究發現維持DNA甲基化基因沉默的新機制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