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畫真正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中國畫真正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中國畫的純正血脈日趨式微,真正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當十八世紀照相機開始出現的時候,西方世界傳統的架上繪畫便受到巨大的衝擊,繪畫已死的言論甚囂塵上,因為西方古典繪畫最重要的目的-對物象的再現,已經被更為迅捷,方便,廉價的方式所取代,我想,當初第一個提出繪畫已死的人一定沒有讀過中國古代畫家荊浩所著的《筆法記》,這部已知的最早的山水畫論,事實上奠定了中國畫之後一千多年的基調-對物象的再現從來不是中國畫的主要目的,那只是民間畫匠的部分使命而已。

事實上照相機的發明從來未對中國畫造成劇烈的影響,反而是已經被宣稱死掉的西方古典繪畫起到了震撼與動搖的作用,更為諷刺的是,流傳至日本的中國畫的一個小小的分支,浮世繪,起到了拯救或者說啟發西方繪畫的作用,浮世繪的形式,以及身上所帶有的遠古中國畫的血脈,使得西方繪畫從單純的對物象再現這一目的中脫出,轉而尋求更多更為複雜的繪畫目的,由此而發展的現代藝術中的繪畫又繼續影響著東方的畫家們。

時至今日,在當代藝術的繪畫種類中,中國畫已不復往昔之榮光,儘管依然有遠古最純正的血脈流傳,但是日趨式微,甚至也可以說,已無法再回到過去。自唐以降,科舉制度的日益完善,最終的結果是,哲學成為唯一的能夠進入朝堂的方式,而中國畫的精髓便是誕生於這些讀書人中。

唐宋的繪畫大家,無一不是世家大族的成員,寒門無財力,亦無必要學畫,明清兩代,也是身居高位者多為繪畫大家,他們可以說一生都在讀書。而在當代,已經很難有如此之多的一生都在讀書的哲學家了,這導致構建中國畫的靈魂已經虛弱了,或者說,已經不再適合這個時代了。創新的口號一直在高喊,而所謂的創新者中有一部分其實甚至並不清楚中國畫的正宗是什麼,這些創新更多的是造成了混亂。

思古畫廬便是在這樣的時代中誕生,我們既要在如今的混亂中找尋那最為純正的一縷血脈,又要發現能夠真正讓中國畫以更高的水準創新新秀,不單單是與眾不同的形式,也不是單純的換一個主題,也許是不同於孔門哲學的其他思想的進入?也許是對於時代萬花筒的另類表現?也許是更多,更為無限的可能性。

思古畫廬的創始者是兩位藝術家,同時他們也是夫妻,丈夫從小學習傳統中國畫,作品清曠洒脫,頗具古意,同時受到當代藝術的影響,力求為中國畫尋求一條新路。妻子尋求稚拙天趣,言簡而意深,且並不拘泥於既定的材質。

兩位藝術家的性格都頗為執拗,或許正是這種性格才使得他們的作品如此特別,他們經歷過藝術品市場最為興旺發達的時期,但是並不為某些時髦的形式所動,依然堅持著自己的信仰,即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古畫廬 的精彩文章:

TAG:思古畫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