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古人飲酒手冊看酒史發展

從古人飲酒手冊看酒史發展

將進酒

 經典詠流傳 第11期

鳳凰傳奇 

00:00/05:17

從很早開始,國人便對酒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但在一般討論中西文化差異的人士看來,東西方文化在諸多方面存在著不小的差異。酒亦如是。

譬如酒,中西在很早便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中亞一帶,是小麥和其他很多麥類作物的原產地,以啤酒起源地知名於世,約莫三四千年前的《漢謨拉比法典》中就有很多關於啤酒的記載。在古希臘羅馬,亦因農作方式及作物種植的不同,則以葡萄酒聞名。老加圖的《農業志》和瓦羅的《論農業》等著作中,有關於葡萄選種、栽培、修剪、搭架、病蟲害防治、採摘、釀造、儲藏、陳釀、運輸、出售等方面的詳細記載。

中國則盛行稻米等作物的種植,釀酒也以稻米、黍米等穀物為主。即便是文化起源一元論的倡導者,也很難否認這一顯著的差別。在華夏典籍中,對於怎麼飲酒,遠比如何釀酒更為關切。在儒家典籍《周禮·天官》中,有關於「酒正」「酒人」「鬯人」「郁人」「大酋」等職官的設置,掌管王朝酒政,組織和監督酒類生產釀造以滿足王室和貴族的消耗。但在現存文獻中,關於釀造方法只有高度概括總結的所謂「古遺六法」:即秫稻必齊,麴櫱必時,水泉必香,陶器必良,湛熾必潔,火齊必得」。如果不是因為仍在沿用,今人或已難得其詳。

對於如何造酒,關注即少。要到賈思勰《齊民要術》等著作問世之後,酒的釀造,典籍中方才有詳盡的記載。倒是對於如何飲酒,記載可謂是汗牛充棟。三禮及後世的詮釋著作不論也,就是在古聖先哲的言說中,都離不開酒的身影。我們曾討論過酒從神壇走向俗世,如果說三禮中關於飲酒的記載,側重的是以飲酒來體現尊卑等級的話。那麼,後世的飲酒,就帶著較多的俗世色彩。如果說三禮是酒禮的集中體現,那麼有沒有相關的著作,來為我們的日常飲酒提供指引呢?

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孔子「惟酒無量,不及亂」一說,哲學意味太濃。如果要以其作為飲酒的指南,則需要我們每個人主動去把握。至今科學界也只好承認,每個人的酒量不一樣,飲酒場景、飲酒種類、飲酒模式等的差異,也會導致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節點,酒量都不會一樣。拋開這個問題不論,古人對於如何飲酒,其實也是非常操心的。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新書「博雅經典」系列中,收入了明人袁宏道的《觴政》和清人郎廷極的《勝飲編》,由江南大學食品文化研究所所長徐興海教授註解,都是古人關於飲酒的指導手冊和實操守則。在同系列中,還有《牡丹譜》《梅譜》《蘭譜》《菊譜》《書譜》《書史》等22種書目,目前已出版15種,每種都帶著強烈的生活氣息。

《觴政》是明人袁宏道的著作。據註解者徐興海教授的介紹,大約作於其逝世前三年,即公元1607年。對文學史稍有了解者,當對袁宏道亦並不陌生。如果說到荊州,可能反應出的是「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出生於湖北荊州公安縣的袁宏道,與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後世稱其為「公安派」,在中國文學史上尤其是晚明文學史上,撐起了一片光輝燦爛的星空。

就袁宏道而論,這位四十齣頭便離世人而去的作家,對後世影響大且巨。略微看看林語堂諸人的文字,就能夠知曉了。此前,曾做過一篇《醉不忘真:袁宏道酒詩文中的生活意趣》的文字。通過閱讀,我發現袁宏道詩文中,有一些看似很矛盾的表達。一方面,他說自己飲酒是「一回三百斗」;在其他的文字中又說自己是「趣高而不飲酒」,頗有東坡遺風。而其飲酒,則多為消解晚明社會劇變和日常政務給他帶來的愁苦,以及追求一種「本真」的生活,引得狂傲如李贄者亦對其讚賞不已。

袁宏道自己酒量不好,但喜歡飲酒,留下了諸多酒詩文,更為我們留下了一部關於飲酒的著作,就是《觴政》一書。袁宏道說及創作本書的目的:「社中近饒飲徒,而觴容不習,大覺鹵莽。夫提衡糟丘,而酒憲不修,是亦令長之責也。」在給友人袁無涯的信中說:「《觴政》一編,唐人舊有之,略為增減耳。」在《觴政》的序中也說「采古科之簡正者,附以新條,名曰《觴政》。凡為飲客者,各收一帙,亦醉鄉之甲令也」。由此可知,《觴政》是對前人成果的提煉和提升。

《觴政》共十六則,對飲酒的場合、酒伴、器具、環境布置等方面都做了一定的要求。這十六則簡短的記載中,涵括了酒司令和酒伴的選擇、飲酒時的儀容、醉酒的情境、適宜或者不適宜的飲酒場合、飲酒歡快的情境、斗酒、酒神祭祀、酒界典型、飲酒的掌故、罰酒、酒的品評、酒器優劣、佐酒菜品、飲酒環境裝飾、飲酒需用的娛樂器具等。雖有文人做作之嫌,但仍可將其看作是袁宏道理想飲酒場合的描述,對後世影響深遠。

《勝飲編》編撰者郎廷極,清代顯宦郎永清之子。《清史稿》傳稱:「廷極,字紫衡。初授江寧府同知,遷雲南順寧知府,有政聲。累擢江西巡撫。江西多山,州縣運糧盤兌,民間津貼夫船耗米五斗三升,載賦役全書,歲分給如法。戶部初議駁減,總督范承勛以請,得如故。至是戶部複議停給,並追前已給者,廷極累疏爭之。尋兼理兩江總督。五十一年,擢漕運總督。卒,謚溫勤。」可見其政聲亦是非凡。

關於《勝飲編》,郎廷極在「自敘」中寫道:「不善飲而愛觀人飲,第陶情而毋取縱情,爰錄是編,無異把杯在手,以貽吾友,即如折柬相招矣。」白居易曾有「我今贈一言,勝飲酒千杯」的詩句。此編之所錄,其目的亦甚明了。

《勝飲編》十八卷,分良時、勝地、名人、韻事、德量、功效、著撰、政令、製造、出產、名號、器具、箴規、疵累、雅言、雜記、正喻、借喻。徐興海教授言道:「美酒的色、香、味、形、器的完美統一構成了勝飲的小意境之美,而飲酒時的時、空、人、事協調一致,肉體與精神的完全放鬆,則構成了勝飲的大意境之美。所以,飲酒環境在酒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這些在《勝飲編》都有論述。因此,認真對此解讀,分析發掘其內容的合理之處,對於豐富和研究酒文化乃至中國飲食文化都有積極意義。」(徐興海《觴政 勝飲編》「前言」,第14頁

值得注意的是,袁宏道和郎廷極,都不是善飲之人,卻又是善飲之人。袁宏道在《觴政·自敘》中說:「余飲不能一蕉葉,每聞壚聲,輒踴躍。遇酒客與留連,飲不竟夜不休。非久相狎者,不知余之無酒腸也。」郎廷極亦言其「不善飲而愛觀人飲」。兩人酒量都不大,可謂是隔世巧合。而兩人之所以在酒文化史上亦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乃在於他們根據前人著述,將其編撰成書流傳後世。

袁宏道編撰《觴政》的目的,是要為飲酒「立法」。其所見的是酒徒日增,但「觴容不習,大覺鹵莽」,「而酒憲不修」,是令長之責。郎廷極之編撰《勝飲編》,亦是覺「沉湎貽譏,荒誕致誡,光陰幾許,奚堪犯卯過申?人事紛拏,豈得枕糟藉曲?即使醒來千日,興會何存?果其了卻一生,沉埋可惜,空有祛愁之號,絕無治疾之徵」(第51頁)。徐興海教授言道:「在中國酒文化史上,《觴政》是點,描述的是明代知識分子飲酒的情況;《勝飲編》是線,將從古至今的有關酒的人物、典故、出產、酒器等方面分門別類地詳細羅列。兩部書交織起來,就是中國清代以前的酒與酒文化史。」(第14頁

誠如上述,雖不能將袁宏道、郎廷極在歷史上的地位,簡化為因這兩本書傳世。但很明顯的一個事實是:這並非文人的文字遊戲之作,其後有著強烈的現實人文關懷。袁宏道所處的晚明,已是一個與早先傳統有別的時代。商品經濟的發展,科舉制度的僵化,邊疆危機的不斷發生,民變蜂起,這對袁宏道一類士大夫所產生的衝擊,想不會小。而飲酒觀念和飲酒方式,亦有所變化。在史學家王春瑜先生的《明朝酒文化》中,有著精彩的描述。

入清之後,執行數代休養生息政策,農業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釀酒和飲酒,已經步入了全新的發展軌道。康雍乾時期,不同程度的在不同地區推行過禁酒禁曲之策,就是對釀酒業快速發展、釀酒及飲酒所導致社會問題的一種因應。這反映在飲酒上,便是郎廷極所想要解決的問題:酒是一個很好的東西,但終日沉湎其中,浪費光陰,招災引禍。酒雖無罪,卻要飲酒者能夠自止自知,是故編撰《勝飲編》以告訴世人,飲酒之趣,或在飲酒之外。想此點亦是袁宏道所欲倡導的。

在我的印象中,徐興海老師亦是不甚能飲酒的。或許是接觸得晚,當我進入江南大學的時候。徐師已快退休,某次課後在校內小餐館飯,略飲了一些酒。徐師耗費精力,精心註解《觴政 勝飲編》,或亦有因應健康飲酒文化建設和傳統文化創造性發展的時代需要。當我們在回歸傳統時,總會有一些讓人驚奇的收穫。在飲酒時,回味一下古人智慧;或在不飲酒時,一卷《觴政 勝飲編》在手,跟隨作者筆觸,進入不同場景、了解不同酒人的故事與掌故,不也是一種能夠達到「勝飲」目的的精神享受么?

(本文文字內容轉載於時代先鋒網,原文標題《郭博說酒|從古人飲酒手冊看酒史發展》,作者郭旭。文中部分插圖來源於網路)

觴政 勝飲編

〔明〕袁宏道;〔清〕郎廷極 編著

徐興海 註解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7年5月出版

定價:45.00元

特惠價:33.90元

▲▲▲

更多經典好書

盡在中州古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州古籍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又到清明,滿目山河空念遠

TAG:中州古籍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