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經筆記:如何建設我們的價值觀

讀經筆記:如何建設我們的價值觀

La  Vie  en  Rose

 This  Is  Our  Time

Chantal  Chamberland 

00:00/00:00

21、一個人信仰基督,就是試圖構建穩定的價值觀,確保自己在任何處境下都不會迷惑動搖。什麼是正義,生命的意義在哪裡,人如何理解死亡,以及人對死亡的解決方案,這些問題都必須而且只能通過建立終極的價值觀來理解。一個人,只有確定了這些基本問題的答案,才會展開對其他細節問題的追問和勞作,並通過對細節問題的努力,彰顯終極價值觀的重要性。

22、如果繞過觀念與內容的層面,沿著方法論的層面去辨析終極的價值觀如何成為可能,是不是更靠近本質。讓我們嘗試沿著三個維度的思維模式來展開梳理與思辨吧。

23、關於價值觀,我們強調的第一維度,應該是超驗啟示。這是一種神學思想史層面的文獻引證,比如人類最早的法律條款是十誡,而十誡並不是人類自身的創建,而是上帝對摩西的啟示。摩西作為法律構建的鼻祖,並不是法律的創造者,而是法律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24、還比如人類的自由意識,並不是一種來自於人和人之間的比較建構和演化,而是來自於人類對上帝的信仰。事實正是這樣,自由是一個人內心隱秘的生命原則,他人沒有能力給予,也沒有能力掠奪。《創世記》中,上帝給予人類的第一道選擇題,就是自由選擇吃禁果或者不吃禁果,人類先驗地擁有自由選擇權利,上帝並不干涉我們。

25、關於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想像力。以自由為例,我們的問題意識是,為什麼每個人都渴望自由,即使身陷囹圄,也在努力尋找?這意味著自由是人類最普遍的屬性,每個人都與自由有關,沒有人例外。

26、如果我們不持守這樣的價值觀,那麼對自由的理解,就會導向兩個方面:其一,自由是人和人之間的相對事件,即一部分人擁有自由的原因,是另一部分人失去自由,自由成為有人可以予取予奪的事情,從此不具有永恆性和普適性。其二,自由是人和人之間的契約關係。即把自由看成一個可商榷的事物,希望通過成文法的約定來實現每個人的自由。但問題在於,推動成文法契約關係的主體是人,而任何人天然具有人性的幽暗性和不確定性,當我們失去超驗啟示的自由理念,我們通常會誤讀甚至曲解自由的意義,並再次進入對自由予取予奪的錯誤語境。

27、形成價值觀的第二維度則是重要的過程理性。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引用經濟學家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加以解釋,即一個人對終極價值的認識與理解,是一種過程中的理性方法,或者是一種學習的方法,一種在過程中不斷改進的演化秩序。

28、這是西蒙的觀點,人類是理性的,但又不是完全的理性。理性是有限的過程,人類在不斷尋找自身滿意度的過程中,指向那個最終極的價值世界。

29、汪丁丁先生的《民主的條件》,論及民主的形成過程,採用的就是阿羅的價值構建與西蒙的過程理性分析方式,即民主是人們從私人口味向公共價值選擇的一個學習和改進的過程。汪先生指出,在非民主社會,人們的行為方式是「結黨營私」,結黨,是一種公共選擇行為,營私,則是表明非民主社會人們公共選擇的價值取向,僅僅是為了滿足私人的口味。這是典型的朋黨政治,如何走出這個陷阱,成為最緊迫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坐等成熟的民主社會突然降臨,是不可能的,對民主社會嚴防死守、如臨大敵,更是錯謬。必須要開啟民主社會的學習過程,在長期的民主訓練中形成每個選民的公民價值,即一個成熟的公民能夠做到,行使公共選擇時能夠不使自己在公共領域的選擇受到他的個人口味的影響,並最終通過價值健全的公共選擇來保護每個人的私人口味的權利與自由。

30、由此可見,過程理性與學習能力變得如此重要,必須要首先上路,必須要開啟一個明確的過程,在不確定性的過程中尋找最終的確定性。

31、這是真正的智慧,《創世記》中所記載的亞伯拉罕的人生,就是最古老的過程理性。亞伯拉罕半夜做夢,聽見上帝對他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立即搖醒妻子,就動身了。至於究竟要去到哪裡,亞伯拉罕並不清楚。這個時候的亞伯拉罕,牛羊成群,富甲一方,過的是安逸日子,捨棄的是故鄉和財產,要的是一種在路上的生活方式,是一個生命在路上不斷展開的過程。按照一般的思維邏輯,既然上帝是全能的,既然上帝已經啟示亞伯拉罕到別處去,為什麼上帝不直接將亞伯拉罕安放在終極目的之地,為什麼還要費盡周章地讓亞伯拉罕一生都在路上行走?智慧就在這裡:人生是一種過程,那些在路上的人們有福了,生命的意義正在路上盛開。

32、建設價值觀的第三個維度,是關於次優選擇的方法。人類世界從來不存在絕對最優的天堂世界,人類對終極價值的尋找,在建立一個恆定的方向之後,剩下的工作,就是次優選擇。任何最優選擇的想像都是烏托邦主義,它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災難,理所當然,這種烏托邦的思維方式也會直接導致人生的失敗。

33、關於這一點,《聖經·撒母耳記下》有這樣的記載,上帝給予大衛王三個災難選擇,戰爭、瘟疫、饑荒,大衛王必須做出選擇。這是三個看上去都不好的答案,一個人只能在這些壞的選項中選擇一個相對不壞的結果。這是與人性的幽暗性相匹配的人生選項。

34、大衛王考慮再三,他選擇了瘟疫。大衛王的選擇邏輯是這樣的,」我很為難,寧願落在上帝的手上,因為上帝有豐富的憐憫,我不願意落在人的手上「。言下之意是,饑荒和戰爭都是人類行為所致,一直以來,這個世界上最殘酷的災難,都由人類自己上演,而上帝降給人類的災難,諸如瘟疫,從來沒有造成毀滅性的破壞,都是人的理性可以接受的。

35、上帝在這裡對人性黑暗秩序的懷疑可以登峰造極,可是我們人自己卻不願意撕裂自己的愚蠢。

36、我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曾經反覆問我自己,我會選擇什麼呢?我曾經拿著這個問題去問一個熟讀史書的朋友,他的反問看上去非常有力,為什麼上帝給出的選項只有三種災難,為什麼不給予人類最優美的選擇,比如幸福與和平。

37、我微笑看著他,說了以下幾句話,第一,當我們向上帝索要永恆的幸福與和平,我們反思過這些年所犯下的種種錯誤嗎?第二,你的問題意識把你導向了最優選擇,按照公共選擇的一般秩序,最優選擇往往是災難性的,合理的方法,應該是次優選擇。在這個意義上,大衛王的選擇是有道理的,他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相比之下,我們現代人實在是太愚蠢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小和評論 的精彩文章:

隨想錄:為什麼我們總是不尊重女性
隨想錄:自由的真實定義

TAG:蘇小和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