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人養生理論

古人養生理論

古今學問,最珍貴、最難得的學問,就是性命之學。《易經》有「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論斷,這是中國儒道佛三家,千年文化的精髓。雖然明白性命真義的少之又少,但是修養自身,不可不知,「性命」是人的根本。

人生在天地之間,與宇宙有著同樣的規律(宇宙的規律就是我們自身的本性,並不是外界強加的規矩,而是本來我們的樣子)。天地有陰陽升降二氣、五行時令運行;人以精氣為主,五臟之中各有精,精中生氣;五臟之中各有氣,氣中生神。人若能與天地日月一樣按著宇宙的時令規矩一樣生活,積少成多,自然受益匪淺。

性命之學,在基礎來說,是養心性和形體,這兩個雖然看似分離,其實密不可分。心神不寧、患得患失,必然身體失去健康;身體多病,氣血虛弱,必然精神不振。基礎的、長遠的方法是練心,簡單而有效的方法是養身體,二者必須兼養。

一、養形體

養命養五臟,養形養五氣,五臟、五氣為身體根源,五臟、五氣根據季節變化而變化,調理也需要因季節有所不同。春夏秋冬,有生、長、收、藏,四季之道,身體遵循,自然健康。

(一)春季養生常識

春三月(立春開始,立夏結束,即2月初到5月初),天地發生之德,萬物復甦,一片生機盎然。人們應該晚睡早起,空閑的時間在庭院中散步,衣服盡量寬鬆,女生適合披散著頭髮,順應春季的生髮之氣,可以使精神煥發,氣血和暢。春三月,想要安神,應當善待動植物,不把水庫放干捕魚,不殺動物,不傷害萌芽,好生勿殺,符合天地生育萬物的道理。

春季肝旺脾弱,則養脾,多食甜味少食酸味。食物中,適合吃粳米、棗肉、牛肉、葵菜。飯酒不可過多,米麵糰餅不可多吃,天氣時暖時寒,加減衣服要根據自己的體感調節。清心無憂,憂傷肝;坐的時候避風,因為風傷肝。早五點至七點,元氣傳送到肝,閉目養肝。

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加減逐時衣,少食申後飯。

(二)夏季養生常識

夏季(立夏開始、立秋結束,一般五月初到八月初),天地之氣交融,萬物繁茂秀美,生長旺盛。人們應該晚睡早起,不要厭惡天長,心情愉悅,不要憤怒,注重氣的發泄,符合天地長養之道。

夏季心旺肺弱,則養肺,多食辣味少吃苦味。食物中,適合吃黃黍、桃子、雞肉、蔥菜。清心少喜,喜多傷心。中午十一點到一點,元氣傳送到心,屏除雜念安靜地養心。

天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冰涼粉,冷粥,吃過多受寒必定導致霍亂,還要少食油膩。屋檐下、走廊過道、破窗旁邊,皆不宜納涼,這些場所邪風較多,容易引發氣血失調。寬敞的廳堂、乾淨的室內,水中的涼亭、樹蔭下、清潔空曠的場地,比較適合納涼。不要在月光星光下睡覺,更不要同時有人扇風,貪涼最傷身體。夏天氣熱,可以吃菽(豆類)以寒克熱,不喝食湯,不吃得過飽,不濕著睡在地上、不穿濕衣服。不可因天氣熱,心生煩躁,更加增加氣血之熱。

安息火熾,澄和心神,外絕聲色,內薄滋味。

(三)秋季養生常識

秋三月(立秋開始、立冬結束,一般八月初到十一月初),萬物成熟,彰顯天地收藏之德。以勁急淸肅之氣為主。人應該早睡早起,收斂神氣,不急不躁,保持情緒的安定。

秋季肺旺肝弱,則養肝,多吃酸味少吃辣味。食物中,適合吃中豆、李子、狗肉、藿菜。靜居避寒,寒則傷肺;不要多悲,悲則損肺。下午五點到七點,元氣傳送到肺,升身靜坐以養肺。

秋氣燥,宜食麻味以潤燥。不喝冷飲,不穿濕寒的衣服。

含仁育物,施恩斂容,陰陽分形,萬物收殺。

(四)冬季養生常識

冬三月(立冬開始、李春結束,一般十一月初到二月初),生機潛伏、萬物蟄藏,不要擾動體內的陽氣。人應該早睡晚起,等到太陽初升再起床。心意潛藏,保暖避寒,防止陽氣損失。

冬季腎旺心弱,則養心,多吃苦味少吃酸味,食物中,適合吃小麥、橘子、羊肉、薤菜。清心無恐,恐則傷心。夜半十一點到一點,元氣傳送到腎,斂身正坐以養腎。

天氣漸寒,身體感到很冷了再加棉衣,逐漸穿厚,不可突然穿厚,感覺不冷即可。不可頻繁用大火烘烤,不可以用火靠手,引火入心,使人煩躁。冬季多處在屋子裡,穿衣使身體保暖,調節飲食消除寒氣。

乾坤氣閉,萬物伏藏,君子戒謹,節食慾,止聲色。

(五)四時養腎

四季脾旺,則養腎吃鹹味。食物中粟米、山藥、豬肉、韭菜。安心無畏,畏則傷肝;靜生避濕,濕損脾。

晚上七點到九點、早上七點到九點、凌晨一點到三點、下午一點到三點。元氣傳送到脾,靜室閉氣,多入少出。

(六)日常養生要點

日常生活理想狀態下,八小時工作、八小時睡眠、八小時休息,能這樣,基本不會多病。

睡眠宜早,不要超過晚上十點。晚上十一點子時,陰極陽生,此時不睡,腎水必虧,心腎相連,腎水與心火不平衡,必然影響精神,心火旺盛,思慮不安,做事一片燥熱之氣,長久必然引發病變。

中午十一點到一點,陽極陰生。此時如不能睡,可靜坐半小時,閉目養神則心氣強。

二、補氣

人的精力有限,每天應對事務之時,無法全部適當得體。傷氣之事,總的來說,「眼耳鼻舌身意傷於外,喜怒哀樂好惡思傷於內」。比如天資不夠、功夫未到,強行思考,傷氣;力氣不夠,強行用力,傷身;悲哀憔悴,喜樂過度、對想要的東西念念不忘、對失去的東西不斷悲傷,還有長時間談笑、睡眠作息規律不好、喝酒嘔吐、吃飽了就躺下、歡呼哭泣,都會引起身體內的不平衡。過飽則傷神,過餓則損胃。多喝水傷氣,少喝水傷血。種種不適度地行為都可能使人身體、氣血受到傷害。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人未到一定境界不可缺五味,但是對滋味的過分喜歡,就會傷害身體,音、色也是一樣。所以要薄滋味、節飲食,慎言語、節勞逸、戒昏睡,積精累氣,慢慢身子會趨於健康。

下面有三乘補氣之法(個人不能理解,附上原文,法無上下乘,因人所需而用)

上法:人常降心火於下田,外境不入,泯絕狂慮,一氣不散,委於氣海。腎氣不能上升,其息漸少,縱出之,悠悠然減省也。(自然之法,所謂為上乘)

中法:人之氣升,自有走失,莫若內觀諸世界,遊玩自己天宮,超清虛妙境。其法貴乎無漏,一念不生,一意不動。無漏而善果成,不動而真聖現。

下法:凡胎息之要,如在母腹中,母呼即呼,母吸即吸。若氣急未急之前,外身自可停留少時,勿使大急。未氣急之際,先鼻引清氣一口,續後便以新取之氣,換出舊閉急之餘氣。(勉強之法,所以為下乘)

三、養心性

心,精神,或者說意識,是身體活動的控制者,變幻莫測。心性好的極端,救國救民、愛物好生;心性不好的人,仇視一切、殘殺兇惡。「克念作聖,罔念作狂」,心性的修行,是世上最重要的修行。

《道德經》有句話:清靜為天下正。養心性,離不開清靜兩個字。人的神本喜歡清靜,而總被心事擾亂;人的心本來安靜,因為過分的追求而不能平靜。所以,一切的根本在於消除多餘的思慮。

想要在這個竟逐勞役的嘈雜社會安靜下來,本來就是非常難的事,心性不穩,終日勞作,只會越來越精神疲倦,必須憑藉一定的心法才能輔助你消解心的疲勞。

關鍵在於心靜神清。人心一糾結於事情,則會被事情擾的雜亂無章;一糾結於道理,就會被道理擾得意亂紛紛。所以日常生活,應該講內心打掃得乾乾淨淨,雜思妄想一刀斬斷,事情思量好便不再分心思。煩惱累心之事,應當想多思也沒有好處,本來累心之事,切勿再增加一團心火,導致心思不寧如火心中燃燒,最傷心神。

做好的方法是靜坐,坐時要心靜,做到萬事放下,有游思雜念即斬斷,做到是非莫問,人我兩忘。越靜越能體會到其中的妙趣,對身體的益處好多。

天玄子有言:「養心之大法有六:心廣、心正、心平、心安、心靜、心定。心廣所以容萬類,心正所以誠意念,心平所以得中和,心安所以少怨尤,心靜所以絕攀緣,心定所以除外累、通大化」。

何垣有言:「學以養心,亦可以養身,蓋邪念未萌,則靈府清明,血氣和平,疾莫之攖(糾結),善端油然而生,是內外交養也

以上兩條是休養心性的訣要:

心胸寬廣,明白人因各自氣質稟賦所限制,會有各種各樣的毛病問題,所以會犯錯,每個人都是的,如果別人侵犯到我,當反思「我是否也因為類似的方式侵犯他人」。互相寬恕,節省心力、控制心火,對人對己都有好處。

心念端正,則游思雜想不會擾亂心神。凡所謂邪念,多是貪圖不合理的享受,以別人的痛苦為代價,心念不正,良心不安,心神不寧,久而久之必然會引發諸多問題。所以古人講: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在於善事多心念安定,累積多了有益於心性休養;惡事多心神不寧,累積之後,必將心力憔悴。

心念公平,不偏不倚,不忿恨、不恐懼、不憂患。做事都以正義、公平為首要考慮,但凡符合道義,心態則不因私念所擾,公平處理。

心有歸宿,不會因為境遇的艱難而怨天尤人,堅持走下去,直到成功。

心內寧靜,獨處時有樂趣,不會沉迷於無益之事,省去很多煩惱。

心思堅定,排除外界干擾,一心一德回復至善本心。

古語所說無心,是有心不用。「心用一止,自能內守,而不外緣。既不緣物,亦不緣境,外物不入,外境不擾,外誘不引,外欲不侵,則本來心自即現前」。

本文多引用自黃帝、伍沖虛、丘處機等道家祖師的書籍。其中有多處不解之處,筆者也不敢妄加註解,讀者可以於加粗部分多多體會,時間久了,自會受益匪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為了自由,為了遠方,前行
奇峰印社近期作品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