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幫你找回清醒思考的能力——常見思維誤區十

幫你找回清醒思考的能力——常見思維誤區十

四十六:享樂適應症

有天早上你發現買的彩票中了1000萬,你的感覺會是怎樣?這種感覺會持續多久?換個情形:別人告訴你,你最好的朋友死了。感覺會是怎樣?這種感覺會持續多久?

在之前的一章里我們探討了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的預測準確性有多低,專家們的工作並不比一個隨機數字生成器的工作強多少。我們在預測、自己的感覺時有多準確呢?中1000萬的彩票會讓你幸福很多年嗎?哈佛心理學家吉爾伯特對這些中獎者進行了調查,發現這種幸福感平均3個月後就煙消雲散了。在銀行匯來大單3個月後,感覺會與中獎前一樣。

有個是銀行的經理,靠彩票中獎獲得了巨額的收入,他決定搬出城市,在郊外建座別墅。他最終擁有了一幢有10個房間、外帶游泳池的別墅,令人妒忌地可以眺望湖泊和群山。頭幾個星期他喜形於色,但不久人們就看不出他的興奮了。發生什麼事了?幸福感在3個月後煙消雲散了,別墅帶來的幸福感也沒多到哪兒去。「我工作回到家裡,推開門,再也感覺不到這是怎樣一幢房子了。我的感覺與我上大學時走進寢室的感覺沒什麼區別。」而與此同時,這個可憐的傢伙現在平均每天必須花50分鐘在上班的路上。研究證明,駕駛汽車的往返交通引起的不滿最多,人們幾乎無法適應。誰都不是天生喜歡來來往往,每天受罪。不管怎樣,別墅對我朋友的快樂的凈效應,怎麼說都加不了什麼分。

其他人的情況也不比他好。事業上邁進了一步的人在平均3個月後的幸福感又與先前一樣了。就連那些非要駕駛最新款保時捷的人也一樣。科學裡稱這一效應為享樂適應症:我們工作、升遷,給自己購買更多更漂亮的東西,但我們不會變得更幸福。

命運不好的人是怎樣的呢--比如半身癱瘓或失去一位朋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會系統性地高估負面情緒的持續時間和強度。當一段戀情破裂時,世界就崩潰了。受盡折磨者堅信,他們永遠不會再感覺到哪怕一絲幸福了--但平均3個月之後他們就又快活起來了。

要是我們能夠準確地知道,一輛新車、一個新事業、一段新戀情會讓我們多麼幸福,是不是就好了呢?那樣我們作決定時就可以更加明確,也不會不停地暗中摸索了。是的,那樣可能就好了。這裡有一些科學的建議:(1)請你避免很長時間也不會習慣的負面效應,例如往返交通、噪音、慢性疲累等;(2)請你對物質的東西只期待短期效果,例如汽車、房屋、分紅、中彩票、得金獎等;(3)持續的正面效應主要與你如何利用你的時間有關。你要設法讓自己得到儘可能多的自由時間和自主權。請你做最愛做的事--哪怕你付出部分收入。請你為友誼投資。男人只有單不與此同時更換對比群體時才會感到幸福。因此,如果你在升為首席執行官之後只跟其他的首席執行官們交談,幸福感就會消失。

四十七:自我選擇偏誤

在從回老家的高速路上塞車,「見鬼,怎麼老是我?」我罵罵咧咧,望向相反車道,那裡的汽車正以令人妒忌的速度向南行駛。我以蝸牛般的速度在空擋和一擋之間切換了整整一個小時。我問自己,我是否真是這麼一個特別可憐的傢伙,我真是大多數時候都在幾乎不能動彈的地方(銀行、郵局、商店)站在櫃檯前排隊嗎?或者這只是我的錯覺?假設在回老家的高速只有10%的幾率會塞車。我在某一天遭遇塞車的概率不比出現塞車的概率大,也就是10%。但我在行程的某個特定時刻果真陷入塞車的概率要大於10%,因為我在塞車時只能蝸牛爬行似的移動,在塞車中度過的時間多得超過了比例。再加上,如果交通順利,我就不會浪費念頭去想這回事;可一旦被困在裡面,塞車就引起了我的注意。

這同樣適用於在銀行櫃檯前或紅綠燈前排長隊的情形:如果從A到B的路程之間有10個紅綠燈,你平均會碰到1個紅燈(10%的概率),9個綠燈,那麼以你的總行駛時間計算,你在紅燈前度過的時間要高於10%。不明白?那請你設想一下,假設你是在以光速行駛,在這種情況下,你花在一個紅燈前等候、咒罵的時間就是你全部旅行時間的99.99%。

當我們本身是樣品的一部分時,我們必須注意,不要掉進一種以自我選擇偏誤著稱的思維錯誤的陷阱中。我的男性朋友經常抱怨說他們公司里女性太少,我的女性朋友則經常抱怨在她們公司里工作的男性太少。這與倒霉毫無關係,因為抱怨者是樣品的一部分。任何一個男人在一個以男性居多的行業里工作的概率都很高。女人也一樣。放大尺度來看:如果你住在一個男性或女性大量過剩的國家(比如中國及俄羅斯),你就有較大可能屬於過剩的性別,相應地你會感到惱火。選舉時你選擇最大的黨派候選人的概率最大,表決時你的選票與獲勝多數的選票相符的概率最高。

自我選擇偏誤無所不在。營銷負責人經常會掉進它的陷阱。例如:一家報社給他的客戶寄去一張調查表,旨在調查他們覺得這份報紙有多重要。可惜只有訂閱了這份報紙、尚未退訂的客戶收到了調查表——也就是對報紙較為滿意的客戶(其他人不再做樣品),結果這調查自然是無用的。

至少有十幾位哲學家年復一年都在做以下的錯誤推論:他們在他們的圖書里對能夠形成語言這種天才的東西感到驚嘆。我十分同情他們的驚嘆,但這是沒有理由的。如果不存在語言,哲學家們根本不能對它感到驚嘆。是的,那樣的話就連哲學家都不會有。只有在一個有語言的環境里才能對有語言表示驚嘆。特別有趣的是最近的一項電話調查:一家公司想查明每個家庭平均有多少部電話(包括座機和手機)。在分析調查結果時,他們居然對沒有一個家庭聲稱沒有電話而感到吃驚。這真是太可笑了!

四十八:聯想偏誤

林飛第三次在董事會上彙報了他的團隊成就,每次都很完美,每次他都會穿著本命年買的紅色內褲。顯然,他想:這是我的幸運內褲。

珠寶店裡的女營業員是那麼漂亮,林飛不好意思拒絕,只能買下她隨便拿給他看的價值10萬元的訂婚戒指。儘管遠遠高出預算,但潛意識裡林飛將這枚戒指與女營業員的美貌聯繫在了一起。他想:妻子戴上它同樣會光彩照人。

每年林飛都會去醫生那兒進行一次綜合性體檢。醫生大多是向他證明,他還相當健」。至今他只有兩次是帶著令人震驚的診斷離開醫院的。一次是必須動手術切除闌尾,另一次是前列腺腫大,幸好後續檢查時證明了那不是癌症,而是炎症。當林飛這兩次離開醫院時,情緒有些失控——兩次都是特別熱的天氣。從此,每當陽光火辣辣的,他就會感覺不舒服。如果約好見醫生的那天很熱,他就會臨時取消。

我們的大腦是一部聯想機器。原則上這樣也很好:我們食用一種陌生果子,食後我們感覺不舒服,於是將來我們就會迴避相應的植物,認為它的果子有毒或至少是吃不得的。知識就是由此形成的。

只是,錯誤的知識也是這麼形成的。最早研究此事的是前蘇聯生理學家巴甫洛夫。他原本只想測量狗過量的唾液分泌。研究程序是這樣的:在給狗餵食之前,先搖響一隻小鈴。不久,光搖鈴就足以讓狗產生唾液。它們將功能上彼此毫無關係的兩樣東西聯結在了一起——鈴響和產生唾液。

巴甫洛夫的方法也同樣適用於人類。廣告將產品與積極的情感聯繫在了一起。因此你永遠不會看到可口可樂與一張不滿的臉或一個蒼老的身體出現在一起。喝可口可樂的人總是年輕、漂亮、無比快樂。

聯想偏誤會影響我們作決定的質量。比如,我們傾向於不喜歡送來壞消息的人。信使經常與消息內容被聯繫在了一起。首席執行官和投資者們也有這種(無意識的)傾向,想避開這種誤以為的送來不幸的人。結果,只有好消息能抵達上層,從而會出現一張被扭曲了的形勢圖。巴菲特對此了如指掌:他指示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們,不要告訴他好消息,只告訴他壞消息——而且要直截了當地。

在電話營銷和電子郵件營銷之前的時代里,小商販會挨門逐戶地推銷他們的貨物。有一天,小商販福斯特經過一座空房子——但他不知道裡面無人居住。一處小小的煤氣泄漏讓那座房子幾星期來充滿了易燃的煤氣。不幸的是,門鈴壞了。當福斯特按鈴時,濺起一星火花,房子爆炸了。福斯特不得不被送進醫院,幸好他很快又重新站起來了——但由於他對門鈴按鈕的恐懼是如此強烈,他許多年都不能再從事他的工作了。他非常清楚,這麼一種意外事故是多麼不可能重複發生,但他的理智怎麼也無法將這歸咎於錯誤的情感聯繫。

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麼?沒有誰講得比馬克吐溫更貼切了:「我們應該注意,一個經歷里隱藏著多少智慧,我們就只吸取多少——不要多;好讓我們不像坐過熱灶台的貓一樣。被燙過的貓永遠不會再坐到熱灶台上去,但它也永遠不會再坐到冷灶台上了。」

四十九:新手的運氣

在上一篇我們認識了聯想偏誤——將相互毫無關係的事件聯繫到一起的傾向。只因為林飛先後3次在董事會面前表現出色,而他每次都穿著他的印有綠色圓點的內褲,就去相信幸運內褲,這是毫無意義的。

下面是聯想偏誤的一種特殊情況:錯誤地與從前的成功建立聯繫。賭場的賭客熟悉這一點,他們稱這是新手的運氣。在遊戲的前幾輪就輸掉的人會傾向於退出遊戲;而贏錢的人,就傾向於繼續玩下去。這個幸運兒堅信自己擁有超過平均水平的能力,於是他會加大賭注——後來他一下子就變成了倒霉蛋,也就是在概率「正常化」的時候。

新手的運氣在經濟生活里扮演著重要角色:A公司買下了較小的B、C、D公司。由於每次收購都很成功,A公司領導信心倍增,相信自己擅長收購公司。因為受到鼓舞,A公司又買下了比它大得多的E公司。事實證明,這次收購是個災難。清醒地看,這本是能夠預料到的,但A公司被新手的運氣照花了眼睛。

在股市中也是一樣。20世紀90年代後期,在最初成功的驅使下,許多投資者投入了他們的全部積蓄購買互聯網股票。有些人甚至不惜為此借貸。但他們忽視了一個小小的細節:他們暫時的驚人利潤與他們挑選股票的能力毫無關係,不過是市場在走高。這段時間要想不掙錢都難。當後來股市暴跌時,許多人都被套了。

美國房地產繁榮期間可以觀察到同樣生動的例子。牙醫、律師、教師和計程車司機紛紛放棄他們的工作參與「炒」房——買房,然後再以一個更高的價格出售。最初的豐厚利潤證明他們做得對,但這當然也與能力無關:房地產泡沫將每個還十分笨拙的業餘掮客捧到意想不到的高度。許多人舉債來「炒」更多更大的別墅。當市場最終崩潰時,他們債台高築。

世界史上也存在新手的運氣。沒有先前的勝利,拿破崙或希特勒還敢不敢征戰俄羅斯?從哪一刻開始就不再是新手的運氣,而是天才呢?沒有明確的分界,但有兩條線索。第一,如果你長期比其他人成功,你可以認為,自己的才華可能起到作用,但你絕不能過於自信、自滿。第二,參與的人越多,某人出於純粹的運氣長期成功的概率就越大。也許你就是這個某人。如果你在一個只有10名競爭者的市場上脫穎而出,這說明你有一定的才華。如果你在一個擁有千萬名競爭者的市場上成功了,你就不應該太驕傲(比如說在金融市場上)。這種情況下你應該認為,你只是很幸運。

不管怎樣,請你不要急著作出判斷。新手的運氣有可能是災難性的。請你像一位科學家那樣,武裝自己,以防自欺欺人。請測試你的看法,請你試著證明它們是錯的。

五十:認知失調

一隻狐狸偷偷地靠近一棵葡萄樹,渴望地盯著樹上熟得發紫的大葡萄。它拿前爪撐著樹榦,伸長脖子,想摘幾串葡萄,可葡萄太高了。它惱怒地想再次試試它的運氣,它縱身躍起,但撲了個空。第三回它用盡全身的力氣一跳——又撲空了,它背朝下摔在地上,而葡萄樹連一片葉子都沒有動一下。狐狸聳聳鼻子,說:「我覺得它們還沒熟透,我不喜歡酸葡萄。」它驕傲地昂首走回了森林裡。古希臘寓言家伊索的這則寓言描繪了最常見的思維錯誤之一,也就是狐狸曾經的打算與結果不符。狐狸有3種方式可以緩和這惱人的矛盾(失調):(1)它最終還是想辦法摘到了葡萄;(2)它承認自己的能力不夠,摘不到葡萄;(3)事後作出別的解釋。最後一種情況人們稱之為認知失調。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購買了一輛新轎車。你很快就後悔了——發動機太響、座位不舒服。怎麼辦?你沒有將轎車退回去——不,那將是承認你犯了一個錯誤,你不降價汽車商很可能也不會再要它。於是你對自己說,馬達響、座位不舒服,正好可以防止你開車時睡著覺——因此你買回了一輛特別安全的車。一點兒也不蠢,你想,你對自己的選擇又感到滿意了。

斯坦福大學的利昂·費斯廷格和梅里爾·卡爾史密斯指示他們的學生,將一份無聊透頂的工作幹上一小時。然後他們將受試者隨機分成兩組。他們塞給A組的每位學生1美元(那是在1959年),指示他們熱心地向等在外面的同班同學誇獎這份實際上很辛苦的工作,也就是撒謊。他們讓B組的學生也同樣這麼做,只有一個區別:B組的每位學生為這小小的謊言獲得了20美元。之後這些學生必須聲稱他們真的覺得這份工作很輕鬆。有趣的是,只得到1美元的學生都評價這份工作舒服有趣,人數要比得到20美元獎勵的人多得多。為什麼?他們覺得為小小的1美元撒謊沒有意義,因此這份工作真的不太辛苦。而得到20美元的那些人,他們說謊了,為此收受了20美元——這是一筆公平交易。於是他們感覺不到認知失調。

假設你要申請一份工作,但人家選擇了另一位候選人而沒選你。你不會承認是你資質不夠,而是會勸自己你其實根本不想要這份工作,你只是想再測試一下你的「市場價值」,看看人家到底還會不會請你去面試。

當我不久前必須在兩隻股票之間作選擇時,我的反應十分相似。我買的那隻股票不久後就狂跌不止,而另一隻暴漲了。我的選擇太蠢了,但我不能承認這個錯誤。相反,我清楚地記得,我一本正經地試圖向一位朋友說明,我買的這隻股票雖然眼下有點弱,但它比另一隻「更有潛力」。這是一種極不理性的自欺欺人,只能用認知失調來解釋。因為,如果我耐心等候,不急著購買,一直花時間操作另一隻表現好的股票的話,那隻股票的「潛力」會更大。我的朋友給我講了那則伊索寓言。『『你還可以盡情地扮演那隻狡猾的狐狸——因為你沒有吃到葡萄。」

你一定知道那句名言:「把每天都當作自己生命中的最後一天過。」在每個時尚生活雜誌中,這句話至少會出現過3次;對於每一本生活自助手冊,這句話也是標配。但是就是這麼一句充滿智慧的話,卻未必能讓你生活得更聰明。如果你遵從了這種生活哲學,那麼:你可能不會再刷牙、洗頭、打掃衛生、工作、繳費……。你可能會立刻崩潰、生病或被關進監獄。然而,它的意義依然非凡,它表明我們是多麼重視「當今」。我們太強調「當今」了,以至於矯枉過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並不是一種聰明的生活方式。

你願意一年後接收1000元,還是13個月後接收1100元?大部分人會選擇後者—這時候你會重視10%的月利率(或120%的年利率)。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這麼高的利率完全可以補償多等待的幾周時間。

你願意今天拿到1000元,還是一個月後拿到1100元?大部分人則選擇了前者。這就比較有趣了,同樣是多等一個月,同樣是一個月可以得到10%的月利率。對待上面兩種情況,多數人會採取截然不同的態度。

道理很簡單,案例一中,你會想:已經等了12個月了,不在意再等一個月。而案例二引入了「當今」,是「當今」讓多數人採取了另外一種選擇。也就是說,我們得到錢的時間越短,我們對利率的要求越高,科學家稱這種現象為「雙曲折現」。

雙曲折現—使我們對 「當今」迷戀的現象—是一種殘存的動物性。動物從來不會因為將來能得到更多而放棄當前的收穫。你可以不停地訓練小白鼠,看看能否讓它們放棄今天的蛋糕來換取明天的兩個蛋糕,結局一定會讓你失望。當然,松鼠是個例外,那是本能,不是權衡。

對於延遲消費,小孩子是什麼態度呢?1960s,Walter Mischel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來研究孩子們的延遲消費現象。現在能夠從網路上看到實驗的視頻(搜索「棉花糖實驗」,marshmallow experiment),視頻中的孩子一般4歲,孩子們為了多得到一隻棉花糖要忍受各式各樣的痛苦,但多數無法堅持到最後。實驗表明,能夠有能力做到延遲消費的孩子,其未來事業的成功率較高。忍耐是一種優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存在主義騷年 的精彩文章:

幫你找回清醒思考的能力——常見思維誤區(二)
幫你找回清醒思考的能力——常見思維誤區三

TAG:存在主義騷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