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被夢校拒絕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被夢校拒絕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申請季我們聽了太多成功者的故事,然而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很多時候我們會忘記,每一個被女神校錄取的故事背後,就會有十個、二十個心心念念一所學校多年而在申請季被一夜脆拒的故事。還記得那個「被11所名校全聚德的北京高考狀元」嗎?多年過去他依舊光彩照人,如魚得水扶搖直上。學霸君決定來去跟蹤那些當年申請季的 「失敗者」,聆聽他們說些什麼。

From Stoooges三士渡

201X年美高畢業,美本申請全聚德,NYU Stern 202X屆即將入學。

我第一年申請了很多前20的彩票校, 還有Barnard, Boston College, WUSTL, Northwestern, Cornell, Wellesley, UCB,基本沒有保底。那時候不知道為什麼,總有一種迷之自信,覺得自己能錄西北。當被很多safety都給拒了的時候,我還和朋友開玩笑說自己要「全聚德」,結果真的到沒有收到任何offer的那一刻,心態還是崩了。除了被4-5 所學校waitlist,其他學校都把我拒了。我給每所Waitlist學校的Love Letter都改了6-7遍,每次都是寫一次哭一次,特別希望能被Off Waitlist。就覺得,真的,很難承受這種結果。我後來也下了苦功夫在Facebook上把西北前三屆所有的中國人都找了一遍,統計了他們的美高,發現每一個被錄取的中國籍學生都是頂尖Boarding School的美高學生。西北和UPenn這樣的學校非常在意你美高的名望。像我這樣的真的沒有什麼機會。等Waitlist的那陣子我在美高每天課都不上,就在College Confidential上看Waitlist的帖子。看到NYU給很多人發郵件給他們Off Waitlist的機會的時候,我一天能刷幾百次郵箱。這種提心弔膽的狀態持續了一個多月,直到看到AO在Admission Blog上說他們已經發完所有Off Waitlist的郵件,就真的徹底涼涼了。NYU那時候是我最後的希望,最後卻什麼也沒收到的時候真的很絕望。我之前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真的會有一個Gap Year, 也沒聽說過與我有類似Profile的人Gap Year。我不知道Gap Year最後錄取的是什麼結果,不清楚Gap Year會對自己的申請造成什麼影響,也不知道Gap Year里到底應該做些什麼來提升自己的Profile。我Gap Year的時候甚至並不知道有Gap Year的學生錄取難度比應屆生高。我是今年申請季才聽說,聽到的時候心態特別崩。

Gap year主要考驗的是你的抗壓能力。你首先要準備好忍受花好幾個月把之前所有事情都重來一遍,還要想今年是不是又會被全聚德,如果是那樣又該怎麼辦。因為被全拒德了一回,對自己的實力,Profile,已經完全失去信心了,真的拿不準。你還得忍受孤獨。我Gap的幾個月很少和別人交流,一是害怕別人和我聊起申請的事情。我不想去面對這件事情,也不知道如何和別人解釋。我希望別人覺得我這個人已經消失了,這樣他們不會在意我申請結果和我現在在做什麼。第二是我對自己整體能力產生了懷疑,很沒有自信,不想見人。

那幾個月里每天就是寫Essay。真的精神壓力特別特別大,基本上睡不好覺。每次寫Essay的時候一定要到星巴克,肯德基這種人特別多的地方去寫。我一個人待著的時候精神就會比較崩潰,一定要強迫自己在人海里,感受到人的氣息,才能情緒穩定下來去做手上的事情。

我當時就想,如果再被全聚德就去美國讀個社區大學,或是去Rutgers之類的學校再申請轉學。我覺得我應該不能再Gap一年,不僅家長不會同意,心理壓力也太大,太痛苦了。去社區大學心理狀態會不一樣一些。在家裡的時候,你手頭除了申請沒有太多其他的事兒,自己的能力停滯在原地,也沒有在學習新的知識,意識會集中在擔心自己之後申請的狀況以及以前的失敗。如果在讀書,在認識新的人,在接觸新的東西,注意力會被分散開來,這個過程中也會找到很多樂趣,而這個樂趣是能夠抵消一部分壓力的。再加上一個人待在家裡也會和社會有些脫節,這也會再次無形中製造更大的壓力。我周圍的親戚朋友其實都不明白美國大學申請是怎麼一回事,但每次聚會總會有人「好心」地向我施壓。比如說我姑姑一直誤以為我成績不是很好,在打聽我申請情況的時候一直覺得我眼高手低,勸我去Rutgers讀書。被我拒絕以後,她和我說「你不要瞧不起Rutgers,你應該正確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我當時就很崩潰。我們學校也有國際生去Rutgers讀書,我知道他們的profile是什麼樣的,我覺得不管怎麼樣我都不是只能去 Rutgers這一類的學校的人。我姨娘也會經常和我說 「你不要對自己期望那麼高嘛,只要有大學讀不就好了?為什麼非要讀那麼好的大學。」 可是我就是覺得我應該去讀好的大學呀,我不覺得以我的成績和能力最後隨便去一個大學就應該滿意了。周圍人的輿論那時候對我的打擊還是挺大的。我今年特別期待錄取結果,一方面是希望有學上,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讓大家看到,我比他們想像中的要好一些。

如果要我給學弟學妹們一些建議的話,我的第一條建議是:簽機構要乘早,選美高要謹慎!這個建議可能不太適用於已經在申請季的同學,但我覺得真的很重要。我當時去美高的時候沒有簽中介也沒有做太多研究,隨便聽姑姑的意見選了一所學校就去讀了。當時沒有認識到好的美高和普通美高的差異,以為只要去美高就能在大學申請中有很大優勢,後來才知道一般般的美高其實還不如國內比較好的國際部或好一點的普高。我是申請季已經要開始的時候才簽了機構,因此沒有機會做任何背景提升。現在我覺得比較遺憾的是自己沒有參與過夏校、Research一類比較學術的活動,這導致我大學能申請的專業範圍特別的窄,Profile特別偏Business。大家還是要乘早去找專業人士,從長遠來看,這能大大減少被全拒德的幾率。

除此之外我建議大家多了解上兩屆的Profile和他們的背景。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了,還是要多上一些論壇,像CC,CUUS,知乎,多向前輩討教一下經驗,多和同齡人比較一下,不能盲目自信。就比如說今年這一屆分數高的人很多,我好友列表裡很多SAT 1500+的人最後都去了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這一檔的學校。最後就是真的不要眼高手低,我第一年沒有ED2是很錯誤的,一定要抓緊ED的機會。不要申太多彩票校,多申一些Low match和保底。

201X-1X年新加坡Raffles畢業,Northeastern 202X屆,Computer Science專業。

現在理性地回頭來看我的GPA,活動和推薦信,其實最後只去Northeastern一點也不出乎意料。我當時就沒有申請很多排名特別高的學校。好一點的學校有像Brown。我還申請了RISD的攝影,因為家裡是搞藝術的,一直有這方面的興趣。後面也留了不少保底,像U Miami, Northeastern。所以潛意識裡我還是預料到了會去這一檔的學校。但是如果從家長的角度來看,我的大學申請結果確實是非常令人失望。從小到大我一直是「別人家的孩子」,當時高中考上Raffles的時候也是特別風光。最後的失落很大程度上是社會壓力。到畢業的時候你看到你同學呀,好朋友呀,室友呀都申的很好,全是Ivy,就你一個人每天拿拒信。

在新加坡周圍的同學都很Competitive, 很早就都想得很清楚自己要什麼,準備也更充分。而我可能沒有準備好融入這樣的一個環境吧。申請季前一年才決定要申請美國。我剛進高中在上文理科混合,後來轉到了理科班,卻又發現自己不適合競賽。反正就是沒有規劃,沒有目的,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而同一屆去了達特茅斯的同學在申請前的暑假就去拜訪了三屆的學姐取經,做了各種準備。我那時候根本沒有這種意識,從頭到尾都很迷茫。過去一年在Northeastern我一直在想怎麼transfer,所以很多心態都還是像高中生:每天想著我要怎麼表現,怎麼拿成績,怎麼拿推薦信,怎麼弄簡歷。這也是我最終決定不繼續考慮transfer的原因,在in between的狀態下,很多事情都沒有辦法做,沒有辦法融入大學生活。你一直抱著一種你一年以後就要轉學的想法,都不太想交朋友了,交了朋友也容易不太真誠。周圍的人都不理解我為什麼非要轉學。每次在美國室友面前提到轉學,她都會不滿意地和我說「Northeastern是個好學校!」後來我自己也覺得其實未必需要轉學,更沒有必要為了peer pressure和家長群這兩件事再浪費更多時間。現在決定不transfer以後反而自由了,可以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我高中雖然在新加坡,眼界其實也挺窄的,周圍都是中國去的scholar。而在美國的大學裡面會看到很多不一樣的人,社交圈也會變大。會發現人生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每個人都在過自己的日子。其實自己把自己的日子過好就行。

如果要給學弟學妹建議,我會讓大家儘早為申請大學做準備,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除此之外還要心態好,不管怎麼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腳踏實地,不要太在意別人的想法。融入環境也是基於心態,你變成一個比較完整的人了,別人才會更想要認識你。其次的話努力找到自己的social support system也很重要,要有聊得來的朋友,也盡量和父母保持好關係。

UCSD 2017屆畢業,Cognitive Science專業,畢業後在紐約一家電商Start-Up當產品經理。

高中時特別喜歡Brown,覺得Brown可以自己通過選課決定自己的Major,真是個自由的學校。比較遺憾的是我SAT分數不高,考了好多次都一直提不上去。我那時候以為只要活動做得足夠好是可以彌補分數的不足。結果,呵呵,發現自己還是太天真了。莫名其妙錄了UCSD時,我甚至都不知道聖地亞哥在哪兒,有些什麼專業。心理還是有點落差,我一直到開學也沒上過他們的官網,報到的時候也是充滿怨氣地去的。那時候是鐵了心要轉學去私立大學,所以大一、大二一直都在努力申請轉學,申請了USC,西北,但是都沒有轉成。大二的時候機緣巧合上了一節Cognitive Science (認知科學),覺得特別有意思。後來一查發現UCSD 認知科學是全美第一,也是發明這個領域的學校。網上看了一些文章,覺得這個專業和未來數字、科技發展關係還挺密切的,於是大二第二學期轉了專業。在新專業里,我發現我每學期上課學的東西都能聯繫到生活中會碰到的事物,讓我多了一些看世界的方式和角度。我讀大學的2013-17年正好見證了互聯網的爆炸式增長,我學Cog Sci帶來的理解其實奠定了我現在想要發展的方向。學校對於這個專業非常重視,所以教授和課程質量還是很高的。我在這個專業里學到了不少東西。學校最厲害的領域是「人機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我最後悔的就是為了修商科課程,沒能上更多人機交互的課程。有段時間我非常想做Consulting,但是發現進不去,學校不是target school,我又是國際生。Network了很久,拿到了很多內推也沒有什麼用,大概是沒有緣分。之後就決定去科技公司。面了一個遊戲公司,一個賣票的黃牛網站,一個廣告科技公司……我運氣也不錯,先是通過Networking找到了紐約時報的實習,後來又通過那次實習找到了現在的工作。回過頭來看自己本科的經歷,我覺得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長處與價值,既然要在一個學校待一年兩年或四年,那就應該盡量優化自己在校期間的體驗。看菜做飯唄!就業而言,學校確實很重要。好的學校可以增加你進好的公司的幾率,但你如果在一般的學校也不意味著所有的門都關上了,只是要多花點功夫。我的公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的職位理論上只招top 20大學的畢業生,但我從40多名的UCSD畢業也照樣被錄取了。雖然SD不是投行的Target School,我們這一屆也有不少同學去了大摩,小摩,Barclays做投行。我大一的室友就是這樣,一路瘋狂地LinkedIn,瘋狂地Network,拿到了實習,最後拿到了大摩的全職Offer。拼還是拼得出來的。很多事情也很看運氣,機緣巧合,讀大學也好,找工作也好。有時候正好認識一個人,正好願意幫你個忙,又正好有個職位,也就進去了。而其他時候你盤算很久,後來也不了了之了。不管大學去了哪裡,我給大家的建議是:該做的事兒,做,多定一些短期小目標。這樣機會來的時候抓得到就抓,抓不到就再找。

讀完三段心路歷程,總的來說就是,正如那個高考狀元轉學MIT然後一路飛黃騰達,是金子在哪兒都會發光的。只要大家可以頂住壓力,砥礪前行,一時的失敗,才是讓你飛的更高更遠的動力。與諸君共勉!

本文系授權發布,From Stoooges三士渡,微信號:StooogesEducation,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美學霸君 的精彩文章:

美國名校太多不知如何選擇?這裡有史上最全的選校攻略指南!

TAG:北美學霸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