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沒有閱讀力的家庭,缺少了重要的幸福力

沒有閱讀力的家庭,缺少了重要的幸福力

世界讀書日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同樣,一個家庭的精神力量來源於閱讀力的養成,沒有閱讀力的家庭就會缺少了一種重要的幸福力。

在全民閱讀時代,讓我們做全家閱讀典範:

營造閱讀環境,讓孩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共享閱讀時間,讓我們「如玉時光,相互映照」,

形成閱讀力量,讓家庭「書香為徑,抵達幸福」。

為家庭幸福而讀書

文/王曉艷

一生中,我們有不同身份的閱讀角色,作為學生,作為職員,作為戀人,作為父母……每一種閱讀角色,都會讓我們對讀書這件事有不同的獲得感,而最深刻的莫如我們有了家庭,可以創建一種家風,可以撫育一個生命時,對讀書的重新認識。

在前一陣學區房被吵得沸沸揚揚之時,知名博主六神磊磊一篇《你家的書房是你最好的學區房》如清流一般,「買不了學區很好的房子,那又怎麼樣,只要你們自己愛學習,喜歡讀書,把頭帶好了,我看小孩輸不到哪裡去。」

他說有朋友鬱悶地問他為什麼自家小孩不喜歡讀書呢?他說:「你家裡有書嗎?你們兩個人平時就喜歡打牌,家裡除了電器說明書之外,連一張帶字兒的紙都找不到,你孩子會喜歡讀書才怪了。同樣的,你自己不學習,卻去擠破頭買學區房,聽起來很拼,但其實是一種昂貴的偷懶。你是在花巨款買一個心安理得而已。」

在這個讀屏時代,讀書真的只是愛書人的執念嗎?

明明不愛讀書的父母該不該「故作姿態」去讀書,答案是肯定的。即便只是做讀書的姿態也不虛此讀,對家庭而言也會產生一種正念,你會發現,原本的刻意終會漸成習慣,變成自然而然的行為。閱讀是門檻最低的家庭建設,而產生的力量則是最深遠的,讓你的家格局變大,幸福力爆棚。

閱讀力有兩層意思,一是能力,一是力量。能力範疇的閱讀力說的是怎麼讀書,讀什麼書;而力量範疇的閱讀力則說的是讀書有什麼用,具體到家庭閱讀力,就是閱讀對我們的家庭建設有什麼用,對我們的家庭關係有什麼用,對我們的家庭教育有什麼用。

閱讀對於成年人來說是一種精神生活,對於孩子來說是培植內心力量的精神土壤。閱讀不僅僅在於知識的補充,更是養成健康心性、美好情趣、高雅審美以及向內尋找生命意義的一種重要方式。子更容易欣然汲取從書中獲得的教益,相比而言,父母的苦口婆心則會被他們歸為說教而難以接納。

讀書,實在不該是一個被反覆動員的事情。

作家、中國出版集團原總裁、韜奮基金會理事長、中國全民閱讀倡導者聶震寧曾說:「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對讀以致樂重視得很不夠,苦讀故事比比皆是,樂讀故事卻鳳毛麟角,好像不在讀書人群里折磨出幾個死相來感動他人誓不罷休。以至於直到今天,一說到讀書還有許多人悚然肅立,如臨大敵,要就不參加,要參加就發奮爭先。」

其實,家庭閱讀就是一種生活狀態,淺嘗輒止也好,沉浸其中也罷,都會帶給我們幸福感,其效應不是轟隆作響,而是涓涓細流、潤物無聲,直至改變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國家。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指示,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開展全民閱讀的重要部署,都在最高層面上顯示出黨和政府對全民閱讀、家庭閱讀的高度重視。

2016~2017年,全國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在全國廣泛開展了「書香飄萬家」親子閱讀活動,以親子閱讀活動為載體,傳播科學家庭教育理念、培養兒童良好閱讀習慣、樹立家庭文明新風尚,並在2018年1月~2月,針對全國家庭親子閱讀狀況開展了專題調研。

調查中發現,大部分父母希望家庭閱讀達到的主要目的還集中在孩子的智力開發上,只有很少一部分父母認識到「進行浸潤式的家教培育和傳承家風」,「以書本為媒介,家長和孩子互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和「一種陪伴孩子的方式,強調快樂和遊戲,在閱讀中獲得樂趣,增進情感交流」。

調查結果顯示,儘管父母們抱著各種目的開展家庭閱讀,卻都產生了正向的效果:

不僅孩子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家庭成員之間和家庭氛圍也發生了積極改變。這些排名最靠前的改變讓我們看到了家庭閱讀產生的力量:「孩子拓展了視野和知識面」、「孩子養成了好的行為習慣」、「孩子開始細化閱讀了」、「孩子和我更親近了」、「家庭氣氛變好了,豐富了家庭文化生活,家庭關係更和諧」、「父親也能參與到家庭教育中來了」。

調查實錘了在家庭中,閱讀力是幸福力的一部分,讀書的家庭更有凝聚力、家庭關係更緊密,精神上更有一致性,更能創造幸福和感知幸福。我們採訪了一些家庭閱讀的領讀者,和大家分享用閱讀成就家庭建設、家庭教育的方法,共同走上家庭閱讀力的進階之路,以新的閱讀姿態賦力家庭幸福,擁抱美好生活。

讓我們的家從這一代起成為書香人家。

讓我們的國家打造一個全民閱讀的社會。

家庭閱讀力進階

1

我家的「獅子圖書館」

領讀者/褚國飛 中國社會科學報編輯

我堅信,送給孩子最好的,不是金滿籝,而是一書屋。我們沒有讓孩子上任何智力類的課外班,節省下來的費用全部充為買書的預算。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我們住的家不大。然而,再小的家,還得裝得下個圖書館,是的,圖,書,館,不是讀書角。

我到各個圖書館、網站去搜索,找好書——包括牛津閱讀叢書系列(當時國內還沒有,從英國直接郵寄來的),還有奇先生妙小姐,蘇斯博士系列……一開始,我不敢放肆地買,家實在太小,女兒也很小,看的還不多。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家裡的書也越來越多。當我們搬新家時,我高興極了——終於可以放手買書,還和孩子一起創立了我們家的「獅子圖書館」(the Lion Library)!

後來,為了離學校更近,好讓孩子多睡會兒,我們又搬到了市中心,家小了一半。為了還能放下藏書量仍在不斷增加的獅子圖書館,我們想盡一切辦法節省空間。我把不用或者很少用的東西全部清理,搬家的時候處理了至少70%的物品,傢具也根據現有的房子買了最需要、最簡單、最實用的。這幾年,除了書,我幾乎沒有添什麼東西,唯一添置的,是幾個書架。

各種「扔」之後,家還是不夠大。於是第二招,空間重疊使用,餐廳與活動區合二為一,工作區與休閑區合二為一,主卧與客廳合二為一。就這樣,「獅子圖書館」不但被搬了過來,還有進一步發展的餘地。我出手大方地安排它的空間,除了一排排書架,還有讀書帳篷、閱讀椅、遊戲墊,並布置了些小場景,讓「獅子」有情有趣。

家庭圖書館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無限樂趣,還吸引了孩子的朋友們。孩子們一開始會熱熱鬧鬧聊天、畫畫、玩耍,但是,幾乎沒有例外地,不久都會安靜下來——進入姿勢各異看書狀態。沒有不愛看好書的孩子,只有不足以吸引孩子看的書。

每個月我們買書都花費不菲,但並不是每本買來的書她都一定要看。這點,一次在和一位老師聊天時,他說得很有道理:「不能指望買的書孩子都看,能看家裡藏書的20%就不錯啦。」重點是,家裡書多,自然而然就有一個閱讀氛圍。而且我暗中觀察,閱讀20%藏書,孩子還真不難做到。

至於買什麼書,選擇主要依據四條:

1.和女兒一起去圖書館和書店,讓她自己找感興趣的,翻看了之後喜歡的。

2.觀察她每個階段偏好的類型,比如她一直喜歡奇幻、童話型的,相信魔法,我會專門留心這類書,尋找合適的。

3.各大網站和媒體書榜以及微信公眾號推介,看了評價或試讀後感覺好的。

4.訪問國內外好學校的網站,找學校推薦的書單,再去網上一本本找評價或試讀,情投意合的。

當然,這個過程中肯定有我們的個人偏好,所以有的買來孩子不看也無可厚非,至少我們自己可以看。比如我前一陣看的一本《Oh, the places you"ll go(孩子,請勇往直前)》,自己很受觸動。那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中年危機」這個問題,心裡有說不清道不明的彷徨與苦悶,看這本書時,有幾次竟想流淚。

孩子從書中得到很多我們父母講不出的道理。比如一本情緒管理方面的書:《How full is your bucket(你的水桶有多滿)》,書中說,每個人頭上都有一隻隱形的桶,高興愉悅的心情會讓桶里的水漸漸裝滿,反之水會被慢慢倒空;同樣,幫助別人也會讓桶里的水增加,反之亦然。當你身邊的人傳遞負面情緒時,你一定要把自己的桶蓋好,保護好桶里的水,別讓它給灑了。女兒非常喜歡這個故事,也努力實踐著。她推薦給身邊的好朋友們,有一次語文老師讓寫「最讓我難忘的一句話」,她還寫了「你桶里的水滿了嗎?」這個故事。

閱讀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效果不會立竿見影,千萬不能性急。女兒小時候寫的很少,也很慢,較之文字,她更喜歡畫畫。所以有什麼想法,她經常會畫出來,旁邊寫上幾個字或者一兩句話。我也沒有強迫她一定要寫多少字,也從不會說:「怎麼看了這麼多書,寫不出來」之類的話。偶然,她高興起來會寫一首詩,或者寫一句讓我驚訝不已的話。我會如獲至寶,給她的作品做個畫框,專門放在顯眼的地方。結果,她自我感覺好極了,不時寫一個繪本,寫一個故事。

最近,還給朋友送她的玩具老虎、玩具獅子編了一個話劇劇本呢。耐心地給她更多時間,不遺餘力誇讚她閱讀帶給她的每一點進步,不知不覺中,你會發現,一切水到渠成。

家庭閱讀力進階

2

在閱讀時光里相互映照

領讀者/張宇瑾 第二書房總部項目運營主管、父母學堂負責人

在家庭閱讀這件事情上,我一直認為:先有閱讀的快樂,才有閱讀的興趣;先有閱讀的氛圍,才有閱讀的習慣;先有閱讀的陪伴,才有閱讀的收穫。只有抱著這樣純粹閱讀的態度,才可能誕生真正的閱讀者。這是我在堅持了很多年親子閱讀,平均每天6~8本的閱讀量,上萬個故事時光,約三千多小時的閱讀陪伴中得出的收穫和感悟。

這些年的家庭閱讀時光,在我心中就是「如玉時光、相互映照」,不僅照亮了孩子的童年,也點燃了我內心的童真與赤誠。

我與兒子晟予共同讀書,最早的一張照片是他三個多月的時候,我為他朗讀很有韻律感和音樂性的《三字經》。那張照片,他坐在我的懷抱里,我們一同看著書,他聽著我的讀書聲,神情專註而喜悅。

美國圖書館協會很早就提出,閱讀從出生開始(Born to Read),鼓勵家長從0歲開始閱讀啟蒙。閱讀,在充滿愛意的注視下、溫暖的懷抱中,0歲就可以開始了。0歲寶寶用耳朵聽,就是他的閱讀方式。而且這樣的以親子感情為基礎的閱讀,能夠很好地促進孩子的精神胚胎健康發育。精神胚胎的發育,不是別的,就是孩子的感覺。感覺,是孩子觸碰任一事物時,在建立關係那一剎那的產物。這樣的閱讀,促進著親子間感情和感覺的發展,也滋潤著一家人。

晟予在兩歲半時,對豆子很感興趣,到了超市,會盯著豆子看很久。我觀察到他的這個小興趣之後,就給他借閱了繪本《媽媽買綠豆》(信誼原創圖畫書系列)。這本書拿回家那天,晟予就讀了五遍,每一遍讀完,他都意猶未盡地讓媽媽「再讀一遍」!終於有一天,他忍不住要體驗一把書中阿寶的生活,於是我帶著他鍋碗瓢盆一陣忙活,買綠豆、泡綠豆、煮綠豆……當掀開鍋蓋,熱騰騰的綠豆湯冒著清甜的香氣,他迫不及待地要喝上一大碗。也許在他心中,綠豆湯已經不僅僅是綠豆湯了。書進入了他的世界,他的世界進入了書。直到現在,這本書,依然長久地陳列在我家的書架上。每當孩子說起:媽媽,買綠豆!我們都會心一笑,這裡面不知藏著多少個充滿歡樂回憶的成長故事呢。

春天,蚯蚓愛從土裡鑽出來,我為他讀《蚯蚓的日記》和《遇見春天》;夏天,天空很遼闊,雨水很多,我們一起讀《夏天的天空》和《七彩下雨天》;秋天,我們一起撿各種顏色、形態各異的落葉,讀《落葉跳舞》、《葉子先生》;冬天,踩著吱吱響的雪,打個雪仗,回家鑽到暖暖的被窩裡,讀著《白雪晶晶》、《雪花人》,孩子的笑臉會蜜一般燦爛。中秋月圓之時、過年的時候、聖誕節的時候……一個個的故事時光都將成為他了解世界的窗口和滋養心靈的甘露。

這些豐富的體驗,在爸爸媽媽溫暖的陪伴中,到達了孩子深層的記憶里和穎睿的心靈中,成為了他敞開胸懷,擁抱世界的有力支撐,塑造著他對世界的感知和熱愛。孩子天然地活在當下,和萬物聯接。順著他的天性給予引導,你與他的收穫同樣豐沃,生命的饋贈值得感激。

要尊重孩子閱讀後的「留白」,閱讀後的領地是兒童的,是兒童精神生長、思緒飛揚的地方。片刻的寧靜、沉思、回味,不斷激發著孩子的想像力,彌足珍貴,不可打擾。不要讓提問破壞了閱讀的感覺與意境。哪怕孩子一時不能完全理解作品全部的意義,也不要緊,只要讀,有一天,它們會像泥土裡過冬的種子那樣,從孩子的意識中蘇醒過來,生長開花,孕育出美好的情感。

蕾切爾·卡遜在關於自然和兒童教育之間的重要關係上,寫過一本傑出的書《神秘的感覺》,她說:「不論對孩子,還是對苦於不知道怎樣教育孩子的父母來說,我確信,『感受到』要比『知道』重要得多……當各種各樣的感性一旦被喚醒,如對美的事物有美感;接觸新事物以及未知事物時會產生感動,喚起同情心、憐憫、讚歎和愛意的時候,人們就會自然而然產生想更了解事物本身的願望,由此去主動學習知識,並且能夠牢固地掌握它。」

一個熱愛生活、體驗豐富的孩子就像風箏一樣,即便飛的再高再遠,也有一根線穩穩地連接大地。

家庭閱讀力進階

3

讀書是全家享受的樂事

領讀者/林丹 悠貝親子圖書館創始人

九年前,我女兒兩周歲的時候,我創辦了專註兒童閱讀支持的品牌「悠貝親子圖書館」。現在的悠貝親子圖書館已經遍布全國250個城市,我和我的團隊最大的發現就是:閱讀的起點在家庭。

為孩子開啟閱讀之門,提升孩子的閱讀力,家長是最適合的引領者。從爸爸媽媽開始,每天愉悅地拿起書來,一起創設一個家庭基調,讀書的愉悅也會成為家庭成員的共識。因為一本書,家人之間就有各種各樣的話題可以聊,也許是爸爸和孩子之間,也許是媽媽和孩子之間,也許是爸爸媽媽之間。當然我們也可以邀請朋友、鄰居和孩子們一起來,那麼我們這樣的一個客廳就變成了一個共享的讀書會現場,身處其中的每個大人和孩子也自然而然受益。

在共享經濟的時代,當有趣有用的書觸手可及,當有料有溫度的讀書會圍繞家庭時,閱讀這件事變得讓我們更加期待和迷戀。當年我創辦悠貝時,就想著如果創業失敗就當給我女兒建了個昂貴的書房,現在看來我居然帶動了更多媽媽把開圖書館的夢想變成現實。

我聽到的最有趣的故事叫做「對牛彈琴」。我們有一位會員,媽媽在他三個月的時候就開始每天念書給他聽,這個屬牛的名叫牛牛的孩子咿咿呀呀和媽媽互動著,爸爸總是不屑一顧地戲稱媽媽在對牛彈琴。直到聽過幾百本書的孩子在2歲時迎來語言爆發期,劈里啪啦嘣豆子般的語言表達讓爸爸驚呆了。爸爸發現原來媽媽講過的那麼多書中的語言,孩子記得那麼多,而且自然流暢地運用起來。爸爸這才意識到,原來長時間的輸入可能迎來厚積薄發的輸出。

於是,爸爸主動每天和孩子一起閱讀,也想藉助書這個媒介,和孩子有話可聊。今年,上小學的牛牛開始寫作文了,聽說他下筆如有神。我經常會被家長問到,我的孩子什麼時候可以自己讀呀,讀得我都累死了。也經常看到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用指讀的方式讓孩子快快認字,以便從親子閱讀中解放出來。遇到這樣的情況,我總是跟家長說,你耐心一點,孩子興趣的持久性和閱讀能力是需要在陪伴中一點一點去發展的。

我熱愛旅行,對世界充滿好奇,所以我認為閱讀和旅行是孩子了解世界最重要的方式。在我們家,為了讓閱讀助力孩子認識世界,我們買一個很大的地球儀。我會選擇來自世界各地的書和孩子共讀,當我們讀的書發生的故事是某個國家時,我們和孩子一起在地球儀上尋找這個國家;當我們讀到一本書介紹了北極熊時,我們和孩子一起聊聊北極是什麼樣的地方。孩子的空間感就這樣一點點建立起來了。

我本人最認同的成長方式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的孩子已經在成長的11年里,走過世界的六大洲和南極,配合著旅行,我們一起讀過上千冊的書。當我們陪伴孩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時候,其實也是幫助孩子把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融會貫通的過程。

只有自己特別喜歡特別享受的事情,做起來的時候,我們才是最有熱情的,這些情緒會深刻地影響到孩子參與其中。爸爸媽媽如果想讓孩子愛上閱讀,一定自己也是愛閱讀的。當一件事變得不快樂,就沒有人願意真正投入其中了,孩子也是一樣,如果閱讀是為了讓他達到某種目的,或者只是為了應試,那我們只會讓孩子漸漸遠離閱讀。

讓讀書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家裡的客廳常有親子讀書會,我們經常手拉著手帶孩子來到圖書館參加閱讀分享活動,帶著孩子快樂探索世界的時候,我們一家人一定是享受閱讀的。在家庭愛意滿滿的氛圍里得到父母文化傳承的孩子,因為有了這些日復一日的滋養,將會讓他擁有足以面向未來的力量,以豐富而積極的姿態愛這個世界,參與未來的創造。

家庭閱讀力進階

4

閱讀點亮家庭之光

領讀者/三川玲 童書出版人 兒童教育作家

人到成年,為人父母,事業穩定,已經不再需要為了分數,文憑、職稱,故作文藝和高雅的姿態,甚至是文化或財富的炫耀,而繼續讀書了。這也帶來一種困惑,那就是:

今天,我們到底為什麼而讀書?

回想起來,我們的前半生似乎讀了那麼多的書,可是,真正影響我們生命的,其實沒有那麼多。我所渴望的讀書,是在書中發現那些點燃我生命之火的東西。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神奇的閱讀體驗,就是當你看到一本書中的一個故事、一個觀點,乃至某一句話的時候,你的內心突然被擊中了,有一個小小的火苗,「噌」地點燃了。或許,這個火苗很微弱,沒有馬上成為熊熊烈焰,但是,火種就此就在你的心中播下,開始燃燒了。

就是這樣,一個,又一個小小的火苗,在你人生的某一個時刻,匯聚成為一個火把。而這個火把,將會指引你人生的方向,引領你到另一個未來。

「曾經真的以為人生就這樣了,平靜的心拒絕再有浪潮」,很多人會逐漸放棄了從閱讀中尋找生命之光的權利。但是當我們為人父母之後又有了改變,你會明白只有父母自己身上有光芒,才能夠真正地影響孩子。這就是我所認為的「最好的教育」。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沒有哪一種家庭教育,比父母在熱愛讀書中保持學習的狀態更能夠言傳身教,而讀書又會讓一家人、首先是父母獲得真正的成長。

記得女兒小丸子非常認真聽了我關於《羅恩老師的教育奇蹟》一書的演講後,給我講了她的聽後感。受她啟發,我寫出了一篇頗有影響的文章痛批各種「矮化兒童大法」;聽到我和她爸爸讀《親密關係》時的一番爭論後,女兒好奇地把整本書看了一遍。她在8歲的時候,甚至看完了我們讀書會最學術范兒的一本書《影響心理學的40項研究》。現在她10歲,看《孩子:挑戰》並作讀書筆記,看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的成名作《超越自卑》——這些對於她的年齡來說太深奧的書,她竟然都感興趣去讀,不得不歸功於在讀書會上受到的熏染。

不是父母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孩子就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父母每天在家裡所體現出來的品質,會直接地影響到孩子,尤其是父親,他是否有閱讀習慣,是否會主動帶領孩子讀書非常重要。我做家庭讀書會多年的感受,爸爸的加入可以顯著提高童書媽媽讀書會的豐富程度,也能顯著增進夫妻關係、親子關係。

在我們的家庭讀書會裡,大人和孩子會用三種方式抒發對一本書的看法——演講、討論、寫作。

我們認為:閱讀是一個輸入的過程,當你在準備演講和寫作的時候,你需要做判斷和選擇(哪些該講,該怎麼講);而演講和寫作是一種輸出的過程,這也是你影響人群的過程。正是經歷了這「輸入—判斷選擇—輸出」三個過程,書里的內容才會真正成為你人生的一部分,成為能夠點亮你的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婦女 的精彩文章:

節後重整職場,如何從舊心態中突圍?
你的愛怎麼成了孩子的「童年陰影」?

TAG:中國婦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