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惟覺長老:心病還要心法醫

惟覺長老:心病還要心法醫

心病還要心法醫(一)

一般人的心理,通常都有四種病態:第一是妄想心,第二是昏沈,第三是無聊,第四是無記。如果將這些病態除去了,就是智人、賢人、聖人。修行的人要有成就,也必須要除去這四種心病。

所謂妄想心,就是一個人的心念,念念不停的起心動念,攀緣不止,俗云:『心猿意馬』者是。人的一生中,不是善念,就是惡念,時時刻刻在患得患失。善念就是好的念頭,起善念,心生光明;起惡念,心生黑暗。善念是因,天堂、凈土是果;惡念是因,惡道、地獄是果;智人、聖人是正念是無念,所以能夠超脫生死,得自在解脫。一般人的善念較少,惡念較多。因惡念故,心生黑暗,因黑暗故,心起煩惱、空虛、恐怖、顛倒、愚痴、邪見、慳貪、我慢、悔恨、嫉妒、幸災樂禍,進而造殺、盜、婬、欺詐、強暴等種種惡業,致使社會失序,而招感未來的苦果。

做一個君子,做一個好國民,應該要知道那些是善念,多起善念必得善果。經云:『前念念惡如雲覆日,後念念善如日消暗』。古德云:『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

所以人的起心動念,是決定君子、小人、忠、奸、正、邪、聖、凡的關鍵。

心病還要心法醫(二)

睡眠昏沈佔了人生的一大半,

所以必須修『止觀』來對治。

所謂『止』就是定,『觀』就是慧,

『止觀』即修定、修慧,

這是一帖醫治心病的心法良藥。

心病之二為『昏沈』。就是心不明了,意念不能作主,不是糊塗痴暗,就是瞌睡昏沈不斷。一個人每每到了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呵欠瞌睡就來了。睡眠昏沈佔了人生的一大半,所以必須修『止觀』來對治。所謂『止』就是定,『觀』就是慧,『止觀』即修定、修慧,這是一帖醫治心病的心法良藥。

古人云:『聖人無夢』,不但色身不作夢,而且心意識也不會顛倒夢想,常安住在正念、正定當中。修行功夫深厚時,就能作到醒睡一如的境界。要想除去昏沈,就必須修止觀對治。

第三、無聊--這個時候沒有妄想,也沒有昏沈,但感覺到無所事事,心念變成斷滅,甚至呆若木雞,心意識完全失去了定力與智慧。所以必須修止觀以調治無聊,以免失去生命的活力,斷送自己的慧命。

心病還要心法醫(三)

道行精進的人,

睡時心亦在定中,是不會作夢的;

即使作夢,亦是與修行有關的夢,

在夢中亦在用功辦道,不會作無聊的夢。

第四種心病為『無記』。所謂『無記』:即禪宗所說落入無事夾縫中。無記有二種差別:第一是『空亡無記』--就是在靜坐的時候,得到一些清凈的境界,而守住這種境界以為得到珍寶,心生貪著,禪宗所謂『死水不藏龍』,就是指這種境界難以產生悟境,故不可執著這種空洞忘機的境界。

第二是『獨頭無記』--指獨頭意識的活動。是因為工夫不吃緊。不得力,到了晚上還會作夢,在夢中又迷迷糊糊。作不了主宰。如果是道行精進的人,睡時心亦在定中,是不會作夢的;即使作夢,亦是與修行有關的夢,在夢中亦在用功辦道,不會作無聊的夢。即使是惡夢,心亦是清楚明白。能作主宰,不為夢境所迷亂,否則就是獨頭無記了。如果有這種無記的境界,必須精進用功,修習止觀以對治之。

希望超凡入聖,就要將妄想、昏沈、無聊、無記這四種心病,利用靜坐修止(定)觀(慧)的方法來醫治。

關注我們:做正信的佛弟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法雨 的精彩文章:

聖嚴法師:修行時只顧耕耘
惟覺老和尚:吃素對學佛人的重要性

TAG: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