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赤峰的「九街三市」

老赤峰的「九街三市」

2017年2月23日,赤峰旅遊官方網權威發布了《中共赤峰市委 赤峰市人民政府關於推動旅遊業跨越發展的意見》。在意見中,有這樣一段:「以紅山區、松山區、元寶山區為主體,建設三山二園和環中心城區生態休閑旅遊景區景點,建設以中國契丹遼文化博物館為核心的博物館群,恢復修建『九街三市』城市休閑街區,大力發展城郊遊、鄉村游,打造城市周邊旅遊特色村鎮,形成多條城市一日游精品線路,增添赤峰城市旅遊魅力。」其中的「九街三市」引起了本報記者的注意。那麼,在咱赤峰市,這「九街三市」到底是指哪些地方呢?它們又是有什麼來頭呢?為此,本報記者進行了一番調查,希望能從歷史資料中尋找出一些答案……

龍頭山和蜘蛛山

在老赤峰街,曾經有過這樣的一種說法,那就是「先有關帝廟,後有哈達街」,意思是要想說清楚這「九街三市」,關帝廟是「一道繞不過去坎兒」。

在老年間,咱赤峰也是挺水靈的,西路嘎呀河、陰河、錫伯河,匯聚於英金河口,水量充沛,舟楫繁忙;每逢雨季更有從南山而來的洪水洶湧而至,硬生生地沖刷出東、西兩條季節性河溝子,即兩條老旱河。當然嘍,彼老旱河非此新旱河,在位置在是有區別的。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徹底解除洪水的季節性泛濫,對兩條老旱河進行了取直和疏浚,又形成了現在的那兩條新旱河。

在英金河口處,有兩座小土山,河北曰「龍頭」,河南曰「蜘蛛」。而那座比赤峰城還要老的關帝廟,就建在蜘蛛山之陽。

十八世紀,清朝政府在紅山腳下、英金河畔設置了「烏蘭哈達廳」。由於地處塞外要衝,這個小小的「廳級單位」很快就發展成一個商業重鎮。到了清乾隆中期,鑒於「借地養民」政策帶來的經濟繁榮,烏蘭哈達廳被提升為赤峰縣。時至今日,一些四里八鄉的老年人還管到赤峰去做買賣稱為「趕老哈達集」。

烏蘭哈達廳時,有商人在關帝廟前擺起小攤兒,形成了最初的生意場。在此基礎上,赤峰縣時又整理出三條街道,即今天的頭道街、二道街和三道街。至此,「老哈達城」的雛形算是基本形成了,東端邊界不足兩里地,南部邊界不足四里地,西部邊界二里多,北部邊界稍長,約有五里之遙。

日前,本報記者到頭道街採訪時,發現那裡的路標為「一道街」,似有不妥吧,還是尊重歷史與約定俗成為妙!

馬王廟和三官廟

赤峰建縣之初,二道街老東街的中心位置有一座馬王廟,廟門面對二道街的東柵欄門。咸豐年間,在馬王廟前路北的空地上,又建起了一座天主教堂。民國三年,日本人在天主教堂路南一帶還修建了日本駐赤峰領事館,館內有日本警察署。馬王廟後面是菜園子,東至紅山根下,不能稱之為街了。

當年,隨著經濟日益繁榮,在頭道街、二道街和三道街這三條東西方向的主街道範圍內,又形成了三條南北方向的街道,即興隆街、東橫街、西橫街。

關帝廟的東、西兩側建有牌樓,在東牌樓以東的路北,曾有一條可以北達英金河南岸渡口的衚衕,衚衕北口建有柵欄門,到頭道街不足一里地。別看這條衚衕不太長,卻是老哈達街通向北部各蒙旗的惟一進出口。清廷在這條衚衕的路東設置了督銷蒙鹽進出的鹽務署,凡是來老哈達街販鹽的車馬、駝馱,都要在此作短暫停留,收錢驗照。民國初年,在鹽務署內又增設了赤峰縣煙酒專賣局,徵收煙葉和酒類的稅捐。於是,在這條小衚衕里出現了買賣皮毛的四家店鋪和一家鹽店,裝滿糧食、皮革、絨毛的大車小輛絡繹不絕,顯得十分的興隆,就叫興隆街了。

東橫街和西橫街則在關帝廟的對面,比興隆街要長得多,均分為三段。

英金河的北岸有一個小村子,叫周家營子。這個小村子的對面有一條「水下石網路」,可到英金河南岸的三官廟。東橫街最早也是一條南北方向的長鬍同,分北、中、南三段。其中,北段位於興隆街的東側,自三官廟西牆外的「水下石網路」渡口開始,南至頭道街,全長約一里,南街口東側為統領衙門。統領衙門西北牆角外還建有一座柵欄門,將三官廟至統領衙門這一段的衚衕分為南、北兩段,故從三官廟到統領衙門的這段距離又叫「三官廟衚衕」。柵欄門以南西側為大仙廟和赤峰縣公署,後改為旗醫院。那時,這一段的商家不多,僅在旗公署一側有一大車店和石灰店、煤店、草店各一。東橫街的中段連接頭道街和二道街,約半里地長,住著很多大戶人家,如支棟和元隆張家。東橫街的南段,北自二道街馬市開始,南至三中街東端,全長約半里地。民國年間,有一個叫劉東疆的廚師相中了這段路南口西南角的一塊空閑地,集資建起一座兩層的青磚小樓,開辦了「東順樓」飯莊,在當時的赤峰街很有名氣。

在關帝廟的西山門對面,同樣有一條南北走向的衚衕,即西橫街。從西牌樓東側往南,至二道街口是西橫街的北段,也稱北橫街;自二道街口南行至三道街的一段為西橫街的主街。在尚未開出四、五、六道街之前,西橫街止於三道街,與三條主街的南部邊界連接。當時,這條街全長僅一里來地。西橫街是「老哈達集」的中心,為南北通行要道,早在赤峰建縣以前,這裡就是小商小販雲集的黃金地段。

康熙年間,在北橫街北段路西,建起了一座清真大寺,即北大寺。清真北大寺的門殿向東,南鄰當時赤峰首富朱家的復盛義京廣貨鋪。

財神廟和文昌閣

在赤峰建縣之前,現在的四、五道街的範圍為回、漢兩族人民的雜居地帶,尤其以回民占多數,並多居於中部,漢民則多居於東、西兩側。建縣之初,赤峰縣公署在這一路段中部建了一座城隍廟,北端也逐步被三道街路南的一些商號佔用,形成了街道的雛形,即後來四道街的中、西兩段。

當年,為了應付各種雜役和攤派,老哈達的大小商戶紛紛組織起來,成立了錢莊、糧棧、燒鍋、當鋪、鐵匠、木匠、藥鋪、雜貨等行業的行會,然後又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按不同籍貫劃分的三大幫派,即太原社、饒都社和忠義社。各社公選出有聲望和權威的人當首領,稱為會首。每當遇到關係到全社成員利益的大事的時候,會首會召集會議公決,開會的地點就在會首的商號內或家裡。如此一來,開個一兩次會議尚可,如果開得多了,會首也有些招架不住了,帶來很多的不方便。於是,在乾隆末年,這三大社決定集資建一座財神廟,廟址就在城隍廟西邊的一塊空地上,將廟內的西廂房作為三社共用的集會場所。這時,很多精明的商家發現了商機,又紛紛在財神廟的東、南、西三面的空地上建房立號。這一地帶有赤峰去往遼、錦、京、津等大城市的要道,新開的商戶也以批發棉布和絲綢、百貨的貨棧為主,還有幾家磨坊和寶坻縣靜家開辦的德發永老炮鋪。四、五道街的中、西兩段形成後,又從兩街的東端橫越旱河往東擴展,形成四東街和五東街。與此同時,還形成了二道街東街、三道街東街和六道街東街。

三道街東街的西頭自三道街老東街的東柵欄門外開始,沿旱河水道以東至日本領事館西南牆角處,旱河到此向北折流,而三東街則從上坡直向東行。路南有通五東街的衚衕一條,北口早年有一座糧油磨坊叫「永巨」,所以這條衚衕即叫「永巨衚衕」了。衚衕以東,面對著路北的文昌閣,還有一條向東南郊區斜行的漫長鬍同,因其為走向南山以東四道井子鄉的大路,且為溝通錦州、朝陽、建平等縣的交通要道,故此名「東南關」。

文昌閣是供奉文昌帝君的一座兩層老式小樓,是由赤峰縣前清舉人董俊先於光緒年間聯合赤峰城鄉全體秀才修建的。董舉人捐出自有的一塊地皮作為閣址,眾秀才也各捐錢物。董舉人有兩處住宅,老宅在頭道街禮房衚衕口路北,新宅就在文昌閣以東路北。

六道街東街原為一大片空地,直到很多回民在建縣後紛紛南遷,這一帶才有了人家。因此,六道街的中、東兩段均是受四、五道街的影響而自然形成的。當年,這兩塊路段雖名為市街,其實距離市中心較遠,並無商號。遷來的居民也多數住在中段路南的三條衚衕,即南新街,一面街和太平街(陳家衚衕)。

從上面的這些資料中不難看出,咱們的「老哈達集」開始於烏蘭哈達廳,在建縣後有了發展,到解放前已基本成形了。所以,所謂的「九街」只是一種籠統的說法。

大糧市和小驢市

下面再說說這「三市」,即糧市、馬市和菜市。

在解放前,咱老哈達集有三處糧市,為大糧市、西糧市和中糧市。

大糧市的位置在三道街中段大街東口路南的一塊開闊地帶,北端隔三道街面對東橫街南口。清代中葉,除了這個最早的大糧市而外,又出現了西糧市和中糧市。西糧市位於三道街西屯大街中間南、北兩股岔道處,附近有數家大車店和燒鍋、糧油、磨坊等。從西南方向進市糶米的車馱,停留在此售賣,整個市場大約有半里地那麼長。中糧市在三道街中街街心,西自西橫街口。當年,這一段大街十分寬闊,七八輛鐵輪七套騾馬車可並行,更有東、西橫街交通之便利,為城市中心。每至秋季,中糧市可達一里地之遙,讓大糧市難以支撐,險些成為一個以柴草和煤馱為主的所在。

最早的馬市在二道街中段大街東端的街心,東自東橫街口,西至南線兒衚衕南口,全長約半里地。後來,隨著牲畜上市數量的增多,這個馬市因佔據的街心較窄,非常擁擠。於是,有一部分經紀人就單拉出來,另在五道街南門裡的一條斜街的街心處開闢了市場。當時,這條街也挺寬闊,路東還有馬店一座,門在五西街路南。馬店西牆外有一片空地,靠牆根兒有一大坑,長年有積水,因此得了一個「王八坑」的俗名。從二道街馬市分出來的那批經紀人,把這個大坑邊上的空地作為買賣牲畜的場所,這條斜街因此得名「小驢市」。民國五年,一場暴雨過後,從八溝道沖入南門的山洪把「王八坑」淤平了,蓋起了一大片房屋,開辦了很多小飯店和鮮果鋪子。

與糧市和馬市一樣,菜市也是逐漸發展起來的。最早的菜市位於當時尚為郊區的八溝道北端,也就是九街形成以後的六道街西屯東口,五道街小驢市南口外。這個菜市橫跨十字路口,全長不足半里。後來,在大糧市北口也形成了一處小菜市場,賣菜者當中很少有二道販子,多為小戶菜農,自產自銷,價格較高,攤位最少時也有二三十個吧。另一位小菜市在頭道街興隆街口一帶,賣菜者多數是二道販子,從菜田直接運入各種緊缺的蔬菜,全天營業。註:配圖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赤峰記憶 的精彩文章:

咱赤峰也曾經有過「敵後武工隊」

TAG:赤峰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