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何新:鍾馗考(更新版)

何新:鍾馗考(更新版)

原標題:何新:鍾馗考(更新版)


何新:鍾馗考



《何新畫集 亞洲畫廊》


一九九二年八月


鍾馗者,傳說中之著名捉鬼英雄。而其真相,則迄未探明。舊說有二,然皆不足信。余近考得魏晉以後傳名之鐘馗,實乃殷商著名巫相「仲傀」傳說之變形。茲述之如次。

《辭海》釋「鍾馗」謂:馗乃唐明皇時人,應武舉試不中,死後誓除天下之妖孽。此說蓋本沈括《夢溪筆談·補卷三》。然沈括原書錄此事後即謂:漢大司農鄭眾女之夫妹名鍾馗。後魏又有李鍾馗,隋將有喬鍾馗及楊鍾馗等。「然則鍾馗之名,從來亦遠矣,非起於開元之時。」鍾馗傳說非始於唐代,沈括已明言之矣。


除此說外,近人又有一說,乃據《考工記》鄭註:「終葵,椎也。《方言》齊人謂椎為終葵。」而謂鍾馗乃「終葵」諧音。又謂終葵者,椎之反切也,而椎乃驅鬼避邪之器。由器名轉為人名,即鍾馗之來歷。此說始出於顧炎武《日知錄》,趙翼《陔余叢考》亦從之。案此實極謬之說。近人馬雍先生有《鍾馗考》一文(《文史》第十三輯),辟之甚明。馬文指出:《日知錄》引《後漢書·馬融傳》謂:「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儺之為。」然顧氏所引此文有誤,原文乃:「舞終葵,揚關斧。刊重冰,撥蟄戶。測潛鱗,踵介族」,謂冬季以椎(終葵)破冰捕魚,而非以終葵逐鬼也。案,馬說甚確。遍查魏晉以前故典中,實絕無終葵或椎可驅鬼避邪之說。然馬文雖指出舊說之誤,卻仍謂:「終葵避邪之說,大抵流行於魏晉之後(北魏有堯喧,初名鍾葵,字辟邪),故南北朝時,人皆以此為名,取其有吉祥之義。」既已證終葵(椎)本非避邪之具,又謂魏晉後人附會之,以求吉祥避邪,實自相牴牾矣。


今案,鍾馗非物名,本來即是人名。其名與所謂「椎」或「終葵」者,實了不相干。前人臆說,蓋不足信。然則鍾馗究為何人?即商湯時與巫咸、伊尹、老彭諸神巫齊名之巫相仲傀也。(仲傀名見《大戴禮·虞戴德》:「商老彭及仲傀。」)仲傀於典籍中亦書作「仲虺」)見《尚書·仲虺作誥》以及《左傳·宣十二年、定元年、襄三十年》),或作「中歸」(《荀子》)及「中壘」(《史記》)。《墨子·所染篇》云:「湯染於伊尹、仲虺。」《左傳·定公元年》:「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據此可知仲傀(仲虺)乃商湯時人,為相。商人事鬼,凡政官亦皆兼巫祝靈保。伊尹、巫咸、老彭莫不如是。「相」在商周,既為政官,亦為主事鬼神祭祀之官。又《周禮》中有驅鬼之官,稱方相氏。鄭玄註:「方相氏黃金四目,形狀極可畏怖,儺時用以驅疫鬼,此又用以驅土怪也。」(見下圖)傀者,面具也。驅鬼,必戴面具,而面具之形甚多。據《後漢書·禮儀志》謂,共計「十二獸,有衣、毛、角」之形。故因之而發生仲傀多首之傳說。《後漢書·禮儀志》:「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於是中黃門倡(唱),侲子和曰:甲作食凶,胇胃食虎,雄伯食魅……。」案,此食魅之雄伯,乃獸名,應即《天問》中九首之巨蛇「雄虺」也(伯從百音,與虺古音可通轉)。《天問》:「雄虺九首。」《招魂》:「魂兮歸來,南方不可以止些……雄虺九首,……吞人以益其心些。」案,此所謂「人」,指所招之鬼魂。故此南方吞鬼之「雄虺」,與前引食魅之「雄伯」,應為同物。又,「仲傀」古書中或書作「仲虺」。「仲」(知東反),「雄」(雲東反),古韻同在「東」部,乃一聲之轉。「仲虺」亦即「雄虺」也。傳說「雄虺九首」,案九首合文正為「馗」字。以是可知,後世所謂鍾馗者,實乃仲傀——仲虺——雄虺之變名也。



方相氏(漢磚畫)

又,《後漢書·禮儀志》劉注引《山海經》佚文:「東海中有度朔山,上有大桃樹,蟠居三千里,其卑枝門曰東北鬼門,萬鬼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眾鬼之惡害人者,執以葦索,而用食虎。於是黃帝法而象之。除毆畢,因立桃梗於門戶上,畫鬱壘、葦索,以御凶鬼,畫虎於門,當食鬼也。」(案此文並見於《論衡·訂鬼篇》)同注又引《風俗通》亦曰:「黃帝上古之時,有神荼與鬱壘兄弟二人,性能執鬼。」


案《山海經·西山經》有虎身九尾人面虎爪之神,稱「神陸吾」,司天九部神鬼及帝囿。神荼疑即神陸吾之音轉。囿、郁相通。則鬱壘亦即囿壘,與神荼同為「帝囿」之主神也。而所謂鬱壘者,實即仲傀與雄虺傳說之又一變形。鬱壘應即中壘之變稱。《史記·殷商本紀》仲傀(虺)書作中壘。《索隱》注謂:「仲虺二音。……《尚書》又作虺也。」即是證據。關於桃樹,我國古有以桃木避邪之俗(見《左傳·襄二十九年>,並參見《左傳·昭十二年》)。《本草綱目》:「桃味辛氣惡,故能壓伏邪氣。今人門上用桃符辟邪以此也。」



古老的門神:神荼、鬱壘(現存南陽漢畫館)


綜上所述,鍾馗啖鬼之故事,其來源始本於商代之巫相仲傀。仲傀為巫相,兼為驅鬼之方相。仲傀以同音而演變為仲虺。然虺乃神話中之怪蛇也。於是仲虺遂又演變為雄虺、雄伯,以及中壘、鬱壘,並發生雄虺九首之傳說,由驅鬼之巫而變為食鬼之怪獸。變形愈繁,去真相亦愈遠。此乃是顧頡剛先生「層累地造成之神話古史」之例證也。

又案,古人命名常以字釋名。鍾馗之馗乃「九首」之合文。仲虺則以虺作名。《天問》「虺九首」,則「馗」——九首,或即仲虺其人之本字也。



(原載《諸神的起源》,何新著,三聯書店,1986年版。編校:黃世殊)


☆ 何新時事公眾號互動方式 ☆ 文章轉載加:zhouwen5678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何新文史 的精彩文章:

何新答問錄:青年讀詩,老年讀史
何新:東漢班超對古印度地區的第一次戰爭

TAG:何新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