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工智慧將如何塑造社會形態

人工智慧將如何塑造社會形態

原標題:人工智慧將如何塑造社會形態

人工智慧時代,人類社會將出現怎樣的變化?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演講廳,筆者聆聽了一場有關自動化時代的講座。演講者彼得·弗雷茲是《四種未來——資本主義之後的生活》一書的作者,他在書中預言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自動化技術將塑造未來,並描繪了四種可能的未來社會形態。

弗雷茲的核心觀點是:自動化不可避免,但決定未來社會形態的並非技術,而是政治和生態環境。他的理由很簡單,少數人控制大量財富、氣候變化以及能源問題並不會隨著自動化的發展而消失,因此人類僅僅依靠自動化不可能自動進入「天堂」。

講座那天,正逢大學教職工因養老金問題大罷工,學校很清靜。這讓人不禁想到,未來不需要養老金的機器人是否終將取代教師?事實上,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生地,人們始終在抗爭以避免被機器替代的命運。早在19世紀初的英國工廠里,就曾發生過工人砸毀機器事件,現在還有勞工組織提出征收「機器人稅」。

弗雷茲將「未來可利用資源的豐富程度」與「社會平等程度」作為兩組變數,它們的兩極配對組合(即:資源豐富+社會平等、資源豐富+社會不平等、資源匱乏+社會平等、資源匱乏+社會不平等)將導致四種相應的社會形態出現。基於西方的發展,弗雷茲靠推理與想像描述了這四種後資本主義時代的未來。

第一種情況,資源豐富、社會平等。弗雷茲預言大量機器人將消耗取之不盡的清潔能源,人類社會經歷技術與社會變革後,進入共產主義的理想狀態,那時商品豐富、社會平等,勞動已非必要。

第二種情況,資源豐富、社會不平等。雖然產品豐富,但自動化技術被少數精英壟斷,他們擁有機器以及各種專利軟體,人們仍需賺錢付費才能租賃軟體、享受機器人服務,但機器留給他們的工作機會並不多。

第三種情況,資源匱乏、社會平等。自動化讓人們免於勞動,但因為資源有限,人們不能想消費多少就消費多少。那時,政府通過某種計劃經濟的形式配置資源,但計劃的對象並非生產而是消費。

第四種情況,資源匱乏,社會不平等。弗雷茲認為這是最可怕的一種情況,那時擁有機器的富人們會躲進自己的安全堡壘,享受機器的服務,而窮人只能在不斷變熱的地球上苟且偷生。

在人工智慧時代,人究竟是《星際迷航》中的上帝,還是《駭客帝國》中的符號?英國詩人、劇作家奧斯卡·瓦爾德所預言的「世界的未來取決於對機器的奴役」是否會成真?未來世界究竟會是什麼模樣?

弗雷茲對自動化時代社會形態的關注起源於他的閱讀。他表示,他讀了馬克思的著作和《星際迷航》等科幻小說,其中都提到人力可以被機器替代,他於是開始思考這一變革將導致何種政治後果。

弗雷茲的四種分析都是基於對財產私有的資本主義世界的觀察。筆者向他提問,在以公有製為主體的中國,人工智慧將帶來什麼?他回答說,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但他可能給不出什麼有見地的答案。

他說:「生產資料公有制可能讓中國的發展路徑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如果中國進一步向發展生態可持續的產業方向轉型,它也許會走出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桂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攝影師用十年拍攝「動物世界」 見動物時間比見老婆還多
廢棄房牆體突然倒塌 夫妻路過被砸市民搬磚救人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