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羅源:紅色記憶永放光芒

羅源:紅色記憶永放光芒

台海網4月19日訊 據福州日報報道,這是一座千年古城,始建於唐,得名於宋,別號羅川;

這是一塊革命熱土,飛竹暴動,北上抗日,紅旗不倒。

這裡就是福州市3個老區重點縣之一的羅源縣,共有143個革命老區村。作為閩東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羅源的革命遺址遺迹串成了珍貴的紅色記憶。近日,記者來到羅源,重溫老區記憶。

重溫誓詞明確責任

1931年,羅源縣第一個黨支部——中共羅源應德支部成立,揭開了羅源工農武裝鬥爭新序幕。1934年8月14日,羅源地方革命武裝配合由粟裕領導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攻克了羅源縣城。鄧子恢、陶鑄、葉飛、尋淮洲、樂少華等都在這塊土地上戰鬥過。

距離羅源縣城不遠的松山鎮八井村,是一個傳統的畲族村落,也是畲族紅色政權的發源地,留有畲族革命的輝煌足跡。

據八井村村支書雷可壽介紹,1932年,連羅游擊隊派藍禮義、藍元進到八井宣傳革命,組建了一支游擊隊,隊員近30人,來自八井、竹里、橫埭、牛洋等畲村。游擊隊活動地點多在連羅交界的山頭,因而稱八井山頭游擊隊,隸屬紅軍閩東工農游擊第十三支隊領導。部分畲族戰士參加的地方游擊隊、赤衛隊配合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一舉攻克羅源城。戰後,幾十個受傷或生病的戰士住進八井碗窯里,在那個缺醫少葯、白色恐怖的年代,八井村畲族群眾分散病傷員,用祖傳的中草藥和療術,救治先遣隊傷病員,讓這些病傷員早日康復,回歸部隊。

2012年,八井村的幹部和村民籌措資金,在第一代畲鄉老幹部雷志森的故居,建成了羅源縣畲族革命陳列館。200多平方米的陳列館,展示了畲族的革命史和英雄兒女,紀念那段用鮮血和激情點燃的光輝時刻。

「如今,村裡的新黨員在這裡舉行入黨儀式,老黨員在這裡重溫入黨誓詞,都是希望大家能深入了解那段浴血奮戰的歷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明確一名黨員的責任。」雷可壽說。

修繕舊址銘記歷史

松山鎮北山村,同樣是一片革命先烈用鮮血浸泡過的土地。在這裡,漁村誕生了羅源首批黨員,也建立了連羅地區游擊隊。

1934年,時任工農紅軍閩東第十三獨立團參謀長的楊采衡帶領60多名傷員,在與北山村相鄰的小島——巽嶼村的醫院裡養傷。

10月的一天,由於叛徒出賣,國民黨反動派對巽嶼村進行圍剿,血洗村莊,100多名村民和傷員遇難。楊采衡在槍林彈雨中臨危不亂,指揮軍民向水上轉移,自己來不及撤退上船,帶傷游到了北山村。

「當時,大多數村民被安置在村裡的大王宮,村民們把自家床板都拆下來給傷員用。」北山村一名村幹部告訴記者,村裡的婦女們主動承擔起照顧傷員的工作。

雖然歷經戰火,但北山村卻留下了紅軍醫院北山分院、紅軍食堂、蘇維埃政府等革命舊址。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北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越來越好的老區人民更加感念紅色歷史,致力於革命舊址的修繕、復原和保護。

如今,修繕一新的北山紅軍醫院紀念館、烈士故居、紅色公園打造成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而北山依託革命遺址,推廣紅色旅遊,讓前來的遊客可以接受紅色洗禮。「革命精神是寶貴的歷史財富,我們後人應該傳承和發揚光大,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村幹部說出了北山村村民的心聲。

多形式宣傳革命故事

滿盾「夢龍狙擊戰紀念主題公園」、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總指揮部舊址、滿盾「夢龍狙擊戰紀念主題公園」、「飛竹暴動」、霍口「破倉分糧」紀念公園……在羅源,一處處革命遺址,構成了一座傳承紅色基因的歷史長廊。

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革命遺址遺迹的保護,通過政策扶持、資金傾斜等舉措,加大對革命遺址的保護力度,加強對紅色資源的保護、挖掘和傳播,讓紅色記憶永放光芒,激勵更多人砥礪前行。

「《羅源縣革命遺(舊)址保護管理辦法》也正在加緊制定中。」羅源縣老區辦主任表示,管理辦法出台後,革命遺址保護和管理,將形成完善和長效機制。羅源縣還將利用多種形式對革命遺址所承載的革命故事及其精神進行宣傳,使革命精神、紅色文化代代相傳。

轉載自:福州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建地方新聞 的精彩文章:

峰會雲集前沿數字科技:手機放在兜里也能完成支付
廈門男子尿液渾濁 到醫院一查被嚇壞了

TAG:福建地方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