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陵佛系旅行指南

金陵佛系旅行指南

杜牧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一個一個拜訪可好?

據說六朝古都南京有四百八十座寺廟,南京真正的佛系生活就藏在這些寺廟中,聽晨鐘暮鼓,悟人生之道。

想要過佛系的生活,怎能不來一場佛系的旅行?

小編為大家盤點了南京著名寺廟,一起去看看吧!

雞 鳴 寺

雞鳴寺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雞籠山東麓山阜上,又稱古雞鳴寺,始建於西晉,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剎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的美譽,是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中心。

雞鳴寺歷史可追溯至東吳的棲玄寺,寺址所在為三國時屬吳國後苑之地,300年(西晉永康元年)在此倚山造室,始創道場。東晉以後,此處被闢為廷尉署,至527年(南朝梁普通八年)梁武帝在雞鳴埭興建同泰寺,使這裡從此真正成為佛教勝地。

雞鳴寺的歷史

向上滑動閱覽

時間追溯到南朝梁,梁武帝經常到寺里講經說法,聽眾逾萬,並曾先後四次到同泰寺捨身為僧,脫下皇帝龍冠蟒袍,穿上僧衣,在寺中過起僧人生活,人稱為「皇帝菩薩」。由於皇帝的尊崇,同泰寺儼然如當時南方之佛教中心,天竺高僧菩提達摩從印度來建康時,就居於此。同泰寺與台城(宮城)隔路相對,整個寺院依皇家規制而建,規模宏大,金碧輝煌,盛極一時,無愧於「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剎之譽

自梁以後,歷經隋、唐、宋、元各朝代,雖鐘鼓香燈不泛聲焰,然而規模卑隘,遠非昔時能比。

明時香火鼎盛。據傳皇后馬娘娘及各大臣眷屬也常來雞鳴寺敬香,並為此特開鑿了一條進香河,直至山門、雞鳴寺由此名聲大振,四方威名。

明永樂年初,朱棣為迎西藏僧哈立麻大寶法王,在山下建施食台,每年遣官諭祭,延請僧人在此超度亡靈,結壇施食,後人稱「施食台」,又名「志公台」。

康熙皇帝南巡時,曾登臨寺院,並為這座古剎題書了「古雞鳴寺」大字匾額。

1867年(同治六年),寺僧西池等募資修建了觀音樓,樓內的觀音與眾不同,為一尊倒坐觀音菩薩像(面朝北而望),佛龕上的楹聯道明原因:「問菩薩為何倒坐,嘆眾生不肯回頭。」雞鳴寺從今又稱為觀音閣、觀音樓。

1894年(光緒二十年)兩江總督張之洞為了紀念好友及學生——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銳,在雞鳴寺殿後面建樓一座,取當年楊銳反覆吟誦的杜甫名詩:「君臣上論兵,將帥暖燕蘇。朗詠六公篇,夏來豁蒙樓。」親取樓名為豁蒙樓。並書為匾額。

從明清以來古雞鳴寺逐步形成為香火道場。一直續到解放後。

雞鳴寺名字的由來

向上滑動閱覽

關於南京雞鳴寺名稱的起源有一說,就是認為是因寺前有雞鳴埭而得名,清人余賓碩的《金陵攬古》中,有一條關於「雞鳴寺」的記述,曰:「寺前有雞鳴埭。齊武帝早游鐘山,射雉至此,始聞雞鳴也。」非常簡單的記述,沒有曲折和趣味的故事。清初詩壇領袖、刑部尚書王士禎《登雞鳴寺》的詩更有影響:「雞鳴山上雞鳴寺,紺宇凌霄鳥路長。古埭尚傳齊武帝,風流空憶竟陵王。」

其實,余賓碩的記述和王士禎的詩都誤引了齊武帝習武雞鳴埭的典故,造成了雞鳴山、雞鳴寺名稱與雞鳴埭密切關係,讓人們以為「雞鳴寺」之名是由雞鳴埭而來的。造成了後來的誤解。實際上,雞鳴寺與雞鳴埭相去甚遠,「雞鳴寺」的取名與雞鳴埭無關,史學家蔣贊初先生說「雞鳴埭在玄武湖北」,清末文人壬氏父指明「在邁皋橋附近」,顯然,並非雞鳴寺前有雞鳴埭。真正的原因是,雞鳴寺因雞鳴山而得名,原來,該山為北極閣山,又名「雞籠山」,此山早先是以學館而聞名的,如《寰宇記》曰:「元嘉十五年(438)立儒館於北部,命雷次宗居之,次宗因開館於雞籠山。」「(齊)竟陵王子良嘗移居雞籠山下,集四方學士,抄五經百家為《四部要略》千卷。」後來,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文化水平不太高的朱元璋奪取天下之後,也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他想建造國子監,就親臨雞籠山去選址,後來在雞籠山東麓選中了館址,很可能是在竟陵王子「集四方學士」舊址上,但其山名「雞籠」,顯然不合聖意,就改名為「雞鳴」,取的是「晨興勤苦」之意。

雞鳴寺門前著名的櫻花大道

關於雞鳴寺名字的另一個傳說

向上滑動閱覽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南京玄武湖邊的九華山上,盤踞著一條十分厲害的蜈蚣精,能口噴數十丈毒火焰,經常噴火毒害行人和牲畜,危害極大。後來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了此事,就派了在天宮中報曉的金雞下凡,以金雞來對付蜈蚣。金雞領命後,到了凡間,果然當場見到了蜈蚣精站在九華山上噴射毒焰傷人,金雞站在北極閣山頂,沖著蜈蚣精一聲啼叫,蜈蚣精也被這震耳欲聾的啼叫聲嚇得匆忙逃脫,毒焰也散了,四散奔逃的人們緩過神來,只見北極閣山頂萬道霞光,霞光中有一隻金雞昂首挺立,氣概非凡。人們猜想到了,正是這隻金雞的啼叫聲趕走了蜈蚣,驅散了毒焰。可是,不甘失敗的蜈蚣精調整了狀態後,又衝上山頂,瘋狂地噴吐更濃的毒焰,金雞站在北極閣山頂一見,飛奔過來,一口咬住蜈蚣精,經過一番搏鬥,蜈蚣精被咬死,金雞也因中毒太深而倒下了,而九華山下的大眾免除了災難。從此以後,人們為了紀念為民眾除害的金雞,便把北極閣山上的那座寺廟稱為是「雞鳴寺」。

棲 霞 寺

棲霞寺位於南京市棲霞區棲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環山,北臨長江,是中國四大名剎之一,佛教「三論宗」的發源地,南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中心,南朝時期與雞鳴寺、定山寺齊名。

棲霞寺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於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隋文帝楊堅於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詔以蔣州棲霞寺為首。唐代時稱功德寺,規模浩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岩寺、湖北當陽市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並稱天下四大叢林。

棲霞寺著名的秋景

棲霞寺的歷史

向上滑動閱覽

攝山棲霞寺為南朝古剎,初稱棲霞精舍,以山多藥草可以攝養故名攝山。

初齊,居士明僧紹隱居於此,會法度禪。師自黃龍來,講《無量壽經》于山舍,僧紹深敬重之,因舍為寺以奉。時為齊永明七年也。後僧朗法師來自遼東,大弘三論之學,世稱為江南三論之祖。僧詮、法朗諸師繼之,其學益盛。先是僧紹欲於此山造佛像未果,其子仲緯繼其志,與度禪師就西峰石壁造無量壽佛及二菩薩,高俱三丈有餘。

梁大同中,齊文惠太子與諸王又吝造大小諸佛像於千佛岩。

隋仁壽元年,隋文帝於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詔以蔣州棲霞寺為首。

唐時改名功德寺、隱君棲霞寺。唐代寺運益隆,遂與台州國清寺、荊州玉泉寺、濟州靈岩寺並稱為天下四絕。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未成,歸途曾駐錫於此。

南唐時重修棲霞寺改名為妙因寺。

宋代又改名為普雲寺、棲霞寺、嚴因崇報禪院、景德棲霞寺、虎穴寺(因棲霞山又名虎穴山)。

明洪武五年(1372年)復稱棲霞寺。明末清初雲谷覺浪二師並加修葺。

清乾隆帝五次南巡俱設行宮於棲霞,益增殊勝。

清朝末年,太平天國與清兵作戰時,棲霞寺毀於戰火,太平天國以後乃趨蕭條。

民國初年,詩僧宗仰自金山來稍事復興,未竟全功而歿。其後寺僧以水泥修補千佛岩,佛首塗抹失真,識者臧馬。解放以來政府對此名剎甚為關注。1919年重建棲霞寺。

1963年中日兩國飾教文化等各界人士共同舉行紀念鑒真和尚圓寂一千二百年盛大活動,日本佛教界以鑒真和尚雕像齋贈中國,奉安此寺。

1966年,四凶之亂,經像法器多遭破壞,寺僧散於四方,而千佛岩之佛首又被毀,殿堂賴部隊保護未受摧殘,鑒真像亦幸無恙。中國佛教堂供奉鑒真像,以為中日世代友好之紀念。如此千年古剎今後宜如何保護,蓋後之責也,固略述棲霞寺之盛衰往跡以諗來者。

1979年,修復後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親筆撰寫了《重修棲霞寺碑文》,對棲霞寺1500年的歷史作了總結和介紹。

1983年11月,中國佛教協會決定在南京棲霞寺成立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

1984年9月,棲霞山佛學院招收了56名學僧,他們來自19個省的43所寺廟,在這裡進行了兩年的學習,系統學習了佛教史、佛教三經、百法明門論、五蘊論、唯識三十論要釋、戒律、語文、歷史、地理、時事政策、外語等十幾門課程。

1986年7月,首屆畢業生畢業,一部分報考中國佛學院繼續深造,一部分回到原來寺廟從事寺廟教務和管理工作。

棲霞寺主要景點

向上滑動閱覽

舍利塔

是長江以南最古石塔之一,是中國最大的舍利塔。建於隋代,隋仁壽二年(602年),隋文帝命天下八十三州建仁壽舍利塔,棲霞寺有其一,十世紀南唐時重建,是棲霞寺內最有價值的古建築。石塔八角五級,高約15米。基座圍以勾線造石欄杆,為近代發掘五代原物復原。基座地面雕刻海水及龍鳳魚蝦等圖形,現僅殘存一部分。塔身下須彌座各面浮雕釋迦八相。第一層塔身特別高,正面及背面均雕刻版門,東北及西南為文殊(已毀)及普賢菩薩像,其餘四面為天王像。其上為密檐五級,其間刻有小佛龕。各檐仿木構瓦面,角梁端有環寺鈴鐸,尚存少數。塔頂原為金屬剎,有鐵鏈引向脊端重獸背鐵環,後世改用數層石雕蓮花疊成的寶頂。寶塔圖像嚴謹自然,形象生動,雕刻十分精緻,構圖頗富有中國畫的風格,為中國五代時期佛教藝術的傑作。歷經千年風雨,雖有部分石檐毀墜,仍巍然屹立,成為金陵佛氣極盛的見證。

大佛閣

大佛閣,又稱三聖殿,供無量壽佛,為南齊時弋開鑿,位於舍利塔東。佛像坐身高十點八米,連座高十三點三米,觀音、勢至菩薩左右立侍,高十一米。佛像的衣褶風格,頗似大同雲岡石窟之佛。原為舍利塔旁的兩尊接引佛,高三米多,秀美典雅,與洛陽龍門石佛相似,亦為中國佛教藝術黃金時代的絕世珍品。 棲霞寺為唐代鑒真和尚足跡所至之處,寺內藏經樓院內設「鑒真和尚紀念堂」,供奉著1963年日本代表團訪問南京時贈送的一尊鑒真和尚脫胎塑像,還陳列著鑒真和尚有關史跡資料多種。

千佛岩

千佛岩位於舍利塔後邊的山岩中,還有一組南朝時期開鑿的石窟,內鑿佛像500餘尊,稱千佛崖。其中最大的佛像是無量壽佛,高達10米,左右是觀音、大勢至菩薩立像,組成西方三聖。周圍的岩壁上迫布著佛憲和佛像,在最後一個石窟中,出現了一尊手執鐵鎚與鐵錐的石工雕像,是佛像的開鑿者把自己的形象也鑿入佛龕。干佛崖的佛像桔美壯觀,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大佛閣後,舍利塔東,無量殿後山崖間,是千佛岩,有「江南雲崗」之稱,是中國唯一的南朝石窟。據《棲霞寺碑》載,南朝齊代明僧紹死後,其子仲璋與沙門法度首先在西峰兩壁上鐫造無量壽佛及觀音、勢至兩菩薩。相傳佛像雕成後,在佛龕頂上放出光彩,於是,齊、梁的貴族仕子,風聞而動,各依山岩的高 下深廣,在石壁上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為一龕,號稱千佛岩。共計南朝造像有二百九十四座佛龕,佛像五百一十五尊。以後唐宋元明各代均續有開鑿,共計佛像七百尊。梁代臨川王蕭宏將佛像加以裝梁代臨川王蕭宏將佛像加以裝飾,金碧煥然,千佛岩位於南方,與雲岡石窟南北遙遙相對,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傑作。

劉宋明帝間,處壬明僧紹隱居棲霞山,夜夢山岩間有如來放光,於是發願造窟,未果。次子明仲璋繼承遺志,請僧?法師設計,在西峰石壁開鑿龕窟,和僧人法度共同在四八四年刻鑿無量壽佛(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等兩菩薩,均高十公尺。雕成之後,齊、梁的貴族士子均各拾財貨,依山岩的高下深廣,在石壁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為一繪,號稱千佛岩。梁武帝年間(五一一年),梁代臨川王蕭宏將佛像加以裝修,金碧煥然。明仲璋、法度所鑿的「大佛(龕)閣」,為千佛岩第一窟。因供奉西方三聖,故又稱為「無量殿」、「三聖殿」,現今磚砌的殿門,是為後代修葺結果。大佛殿往東有四龕相列,西邊約有二十多窟,其餘皆散列于山岩上及岩北側。龕內布局,或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窟門兩側有天王力士像。佛座下常蹲踞雙獅。漫步其間,常能見到古人題刻,其中以宋人陸九言的「古千佛岩棲霞山」楷書最醒目。

無量殿

無量殿為千佛岩最早最大的佛龕。無量壽佛居中,兩側分侍觀音、大勢至,造像身段勻稱,線條流暢。三佛衣褶作風與雲岡石窟酷似,而開鑿年代比雲岡石窟還早十七年。造像精緻古樸,可與大同、龍門比美,其價值在於保存了南朝佛像的原韻,在江南尤其罕見。 千佛岩有一尊「佛」,絕無僅有,即三聖殿左側的「石公佛」。相傳在雕鑿最後一尊佛像時,錘輕,石紋絲不動;錘重,石塊崩裂;不輕不重,僅冒火星,老是鑿不成。眼看期限已到,石匠為免眾人殺身之禍,便縱身跳進龕內,成了一尊一手舉錘、一手拿鏨的「石公佛」。這個傳說體現了後人對明代著名的工匠王壽的尊敬懷念之情。

明鏡湖

明鏡湖位於棲霞寺山門前50米,是彩虹橋與明鏡湖的合稱。明鏡湖原為桃花澗水的彙集地(今已改道),湖水澄碧,光可照人。湖上有六角亭,以狀若彩虹的曲橋相連,雅號「彩虹明鏡」。彩虹橋毀於清咸豐兵燹,20年代重建,恢復原貌。此後橋、亭又歷經修葺。1981年,一度發生明鏡湖湖床塌陷、彩虹橋折斷、彩虹亭坍塌的罕見現象,「彩虹明鏡」一時消失殆盡。1991年,「彩虹明鏡」復建工程正式啟動,次年竣工。重建的明鏡湖呈方形,面積約3000平方米。湖中有亭,六角形,丹楹黑瓦,翹角飛檐,其上「彩虹亭」3字為當代高僧茗山法師題寫。彩虹橋曲折臨波,與亭連為一體。湖邊豎有一碑,高2米余,正面刻「彩虹明鏡」,背面刻《復建明鏡湖碑記》,詳述重建原因和經過。

明徵君碑

明徵君碑於唐上元三年(676年),高宗李治詔立。南朝舍宅創棲霞寺的隱士明僧紹五世孫明崇儼(唐高宗寵臣),為紀念先祖,向李治求取「御碑」,立於棲霞寺山門前。明僧紹因朝廷多次徵召不赴,世稱「征君」。碑高2.74米,寬1.31米,厚0.36米;碑首為6龍拱額,上篆「明徵君碑」4字,由唐朝書法家王知敬書寫;碑身兩側為獅首綬帶西番蓮紋飾;碑文由唐高宗李治起草,書法家高正臣行書題寫,通篇2376字,為四六韻文,以10首名詞作結尾。該碑記述明僧紹生平,以及齊梁兩代在棲霞山興寺鑿像等史事。碑陰刻有「棲霞」兩字,相傳系李治御書。碑質有豆粒狀白色斑紋,為2.8億年前淺海中的動物海百合莖化石和中國孔珊瑚化石。碑下龜趺頭有球斯瓦格化石,是用2.9億年前的上石炭統船山組炭岩雕刻而成。

靈 谷 寺

靈谷寺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東南坡下,中山陵以東約1.5千米處,始建於天監十三年(514年),是南朝梁武帝為紀念著名僧人寶志禪師而興建的「開善精舍」,初名開善寺。明朝時朱元璋親自賜名「靈谷禪寺」,並封其為「天下第一禪林」,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金陵梵剎志》將其與大報恩寺、天界寺並列為大剎。

靈谷寺內有放生池、金剛殿、天王殿、無量殿(又稱無梁殿)、五方殿、毗盧殿、觀音閣等殿堂,寺後有寶公塔。靈谷寺玄奘紀念堂中供奉玄奘法師坐像,像前的玄奘法師頂骨紀念塔中有玄奘頂骨舍利。

靈谷寺的歷史

向上滑動閱覽

靈谷寺最初為南朝梁武帝為尊崇寶志禪師興建的「開善精舍」,位於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南麓,始建於南朝天監十三年(514年),梁武帝為埋葬寶志和尚,在獨龍崗建開善精舍和志公塔。

明太祖朱元璋選定此處修建自己的陵墓明孝陵,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將原寺移到靈谷寺現址,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間的一片谷地,可謂山有靈氣,谷有合水,故而命名為「靈谷禪寺」。用磚石砌成的無量殿(又稱無梁殿),安置無量壽仏本尊,靈谷寺的寺匾額是朱元璋所賜,並敕封寺名「靈谷禪寺」。當時靈谷寺規模很大,佔地500餘畝。還有靈谷塔和三絕碑等勝境;玄奘紀念堂中供奉玄奘法師坐像,像前的玄奘法師頂骨紀念塔中有玄奘頂骨舍利。

清朝初年,遭受冰火打擊,但次年很快地就復興了,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南巡時,臨幸鐘山,御賜「靈谷禪林」匾額,並書「天香飄廣殿,山氣宿空廓」對聯賜寺。

多毀於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清軍與太平軍的兵火,雖然同治年間寺院在曾國藩等人得以重建,規模已大不如明代靈谷寺的威容盛況。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在靈谷寺原址建設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原靈谷寺則遷至東側同治六年所建的龍神廟。四方牆壁設置了110座石碑,刻有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名單。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一帶被改為「靈谷寺公園」。

靈谷寺夏夜的螢火蟲

靈谷寺的傳說

朝康熙遊覽靈谷寺時,親筆題書「靈谷禪林」匾額,還寫了一副對聯:「天香飄廣殿,山氣宿空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到過靈谷寺,並在這裡建了行宮,還賦詩、賜物,親筆御書「凈土指南」四字,令刻在三絕碑上。

靈谷寺主要景點

向上滑動閱覽

靈谷寺紅山門

靈谷寺山門是靈谷公園的大門,這座仿古建築的山門是20世紀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為三拱門,綠色琉璃瓦檐頂,外牆為紅色,所以也叫紅山門。門額上有「靈谷勝境」四字,是現代書法家錢松岳先生的手筆。門外的一對石獅,是建造陣亡將士公墓的北平軍分會贈送的。紅山門後一條青石鋪就的兩道,在道的盡頭,矗立著一座陣亡將士牌坊,牌坊建於民囯二十四年(1935年),是為紀念北伐陣亡將士而建,牌坊的台基長32.7米,寬16.6米,高10米,共五間,全部用鋼筋水泥構築,座基外鑲花崗岩,綠色琉璃瓦覆頂。牌坊前中門門額上橫刻「大仁大義」四字,背面刻「救國救民」四字,都是國民黨元老張靜江題寫的。

無梁殿

無梁殿是明代靈谷寺僅存的一座建築,因殿內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由於這座殿是磚石拱券結構,不用梁木,所以俗稱「無梁殿」。無梁殿建於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大殿的東西長53.8米,殿前露台寬敞,面闊5間,進深3間。殿頂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個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築結構改變了中國古建築樑柱結合框架式的建築傳統。整座建築找不到樑柱,全部用磚砌造而成。採用了中國古代石拱橋的建造方法,由基層用磚先砌5個洞,合縫後疊成一個大型的拱形殿頂。5個開門的每一間就是一券,每排為5券,正中一間券洞最大,寬11.4米,高14米。內部雖為券洞結構,外部卻仍以仿木結構的形式出現,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還設有門窗,是一座採用多樣券法

靈谷寺無梁殿前有一漢白玉贔屓,上馱一碑,這塊碑是譚延闓的墓碑,上面原有蔣介石題書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前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譚公延闓之墓」字樣。墓碑之下有龜趺座,四周圍有石欄,為譚延闓墓的起點。後來原碑文磨平,由中山陵園管理處第一任處長高藝林摹乾隆筆意題書「靈谷深松」。

靈谷塔

靈谷塔——原名陣亡將士紀念塔,是陣亡將士公墓的主要建築之一,建於民囯二十年~民國二十二年(1931~1933年)。塔的設計者是美國著名建築師茂非和中國建築師董大酉。該塔高約60米,九層八面,全部用鋼筋水泥建築。每層以綠色琉璃瓦披檐,塔外繞有走廊(雲座),圍以石欄杆的平台,塔之中部用螺旋式,扶梯有260多級圍轉而上,每層每面有門通至塔外繞之平座,繞台可鳥瞰鐘山景物。正門橫帽上的「靈谷塔」三個字是解放後陵園管理處第一任處長高藝林所書。塔底層外壁石刻 「精忠報國」為蔣中正題書。側門分別是「成功」、「成仁」,後門為「有志竟成」。

松風閣

松風閣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馬樓式建築,面闊9間,屋頂為重檐式,鋪以藍色琉璃瓦。這座建築是「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的紀念館。紀念館於1931年起建造,由美國建築師茂非按中國傳統的民族建築形式設計,造價21.5萬元。1933年完工後正式定名「革命紀念館」。這幢二層樓建築,東西長41.7米,南北寬19.7米,為鋼筋水泥仿木結構。外有迴廊,樓下為9間,中為穿堂,上面是走馬樓式的樓屋。上下遍設架櫃,供陳列陣亡將士遺物或舉辦展覽。

寶公塔

寶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來安葬寶志和尚舍利的塔,當時建塔耗資20萬銀兩。後因朱元璋建明孝陵,將塔與寺一起遷往這裡,改名叫靈谷塔。塔初建時為5層,可惜原塔早已毀盡。寶志和尚是南京棲霞東陽人,7歲出家,死於梁大監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

寶公塔原為七級,磚木結構,明初在今靈谷塔位置,建造烈士公墓時遷移至此,為覆缽體形式,1941年完工。

將士公墓

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位於無梁殿東西後三個方位,於民囯二十四年(1935年)落成,共建築有公墓3座,第一公墓居中,位於無梁殿後面;第二、三公墓位於無梁殿東西兩側。三個公墓共葬入1029名國軍陣亡官兵,多數是北伐和12.8淞滬會戰陣亡將士。牌坊建於1933年,建造在42級石階之上,台基長32.7米,寬16.6米,高10米,共5間,鋼筋水泥結構,座基外鑲花崗石,綠色琉璃瓦蓋頂,飾有有水泥脊獸,斗拱三級,四角起翹。前後門額上鐫刻有「大仁大義」、「救國救民」八個大子,左右門額上配有瓷質國民黨黨徽。第一、二、三公墓的地上建築基本已經被毀。

玄奘紀念堂

大雄寶殿東跨院的正廳為玄奘法師紀念堂,裡面陳放著六面七級飛檐桃角檀香寶塔一座,塔內安放著玄奘法師的部分頂骨。玄奘,通稱三藏法師,唐朝高僧,唯識宗的的創始人之一,與鳩摩羅什、真帝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據文獻記載,玄奘法師圓寂於西安,葬於興教寺塔,黃巢起義時遭盜而捐殘。後來,宋朝天禧寺和尚法政,在陝西終南山紫閣寺得玄奘法師頂骨,遷葬於南京中華門外的大報恩寺,建一座磚塔,埋藏頂骨,名為「三藏塔」。清未遭兵燹而毀。 [9]

1973年,南京靈谷寺修復開放,將存放於文管會的頂骨迎回,後建玄奘院、造金絲楠木純金構建玄奘大師頂骨舍利塔進行供奉。

毗 盧 寺

毗盧寺位於南京市玄武區漢府街,始建於1522—1566年,因廟中供養毗盧遮那佛,初名毗盧庵,金陵名剎之一,民國時期成為全國佛教的中心,中國佛教會、中華佛學研究會、中國宗教聯誼會、首都中醫院皆設於此。

毗盧寺乃「金光明道場」,秉金光明精神,莊嚴國土,弘宣聖教,於金陵佛都獨具特色。毗盧寺曾成立中國中醫院,成為中國佛教研究和中醫學研究的中心,對中國佛、醫及文化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是中國佛教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標誌性道場。

毗盧寺,大隱隱於市

向上滑動閱覽

在南京這個曾經是十朝都會的城市,隨處可見百年歷史遺迹,但凡歷史不夠顯赫不夠輝煌的地方,都不好意思算作旅遊景點大肆宣揚。對南京大蘿蔔來說,彷彿那是一件極其不厚道的一件事情。因此漫步在南京的尋常巷陌,就好似一場尋寶之旅,驚喜時有發生。國、共辦公處旁邊的毗盧寺

得益於星光燦爛的電影《建國大業》,南京的總統府,中山陵等景區更加聞名遐邇了,旅行社推出《建國大業》南京拍攝地二日游的路線廣受歡迎。所以天氣略好的日子,不管是早晨還是下午,總能在總統府門前看見戴著帽子舉著旗子的旅遊團。然而,除了民國遺韻,南京城在六朝時期還是江南佛教勝地。「南朝六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所描繪的佛教盛景猶言在耳。

在距離遊人如織的總統府步行約10分鐘的地方,就是梅園新村紀念館,這裡曾是民國政府時期中共代表團駐南京的辦事處。周恩來,鄧穎超,董必武等人曾在此辦公,生活。清朝時期的東南名剎毗盧寺就坐落在梅園新村的隔壁。時有遊人參觀完代表民國歷史的總統府後,會移步到梅園新村紀念館,參觀昔日的中共辦事處。與昔日的國,共辦事處毗鄰而居,同處一個區位,毗盧寺似乎並未借到旅遊業蒸蒸日上的東風。

說到寺廟,南京人最熟悉還要數靈谷寺,雞鳴寺和棲霞寺。談起這三個寺廟一年四季的景緻,遊覽特色或傳奇故事,南京人往往如數家珍。但作為昔日的金陵第一大寺,毗盧寺現今的知名度,香火鼎盛的程度已是不可同日而語。許多年輕人甚至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寺廟。被民居包圍的寺院

位於漢府街4號的毗盧寺與南京現存的皇家寺院或是民間清修寺院大為不同。古語有云,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林。來到毗盧寺的人都易發出這樣的感慨。與繁華喧囂的世俗生活比鄰而居,毗盧寺周遭沒有參天古木,沒有高山流水,有的只是店鋪林立,行人往來的車水馬龍,因為毗盧寺壓根就是被民居緊緊包圍著的一個寺院。

寺院的圍牆外就是高樓林立的住宅小區,登上寺廟的樓閣,舉目就能看到對面鄰居陽台上晾曬的衣物。院中的部分圍牆乾脆就是共用牆體,下半截是塗著明黃的油漆,上半截卻是蒙著灰塵的白牆,這堵牆既是寺廟的部分圍牆,也是隔壁民居的房屋的牆壁。寺院一進門右手處的一大片空地也被用作了隔壁住宅小區的停車場,時不時有汽車,電動車從側門出入。不過,毗盧寺選址於此,並非哪位高僧的匠心獨運,而是歷史的復原罷了。

毗盧寺,昔日金陵第一大寺

向上滑動閱覽

毗盧寺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初名「毗盧庵」,為一小庵,清咸豐年間毀於兵火;清光緒十年:兩江總督曾國荃任高僧海峰重修毗盧,建大雄寶殿,毗盧殿,萬佛樓、藏經樓等,並將舊址擴至東接清西河,西鄰大悲巷,北至太平橋,南到漢府街,遂改「庵」為「寺」,使毗盧寺真正成為南京第一大名寺。

「如我督兩江,為你造庵」,有人說是曾國荃的一句玩笑話成就了南京毗盧寺一代名剎的地位。清同治年問,時為湘軍首領的曾國荃在南嶽衡山遊覽時,與海峰法師相談甚歡,留下這句戲約。光緒十年升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荃,不忘履行自己的諾言,他號令手下湘軍諸將捐獻巨資,從衡山運來香木,將臨近兩江總督府的一間小庵,擴建成了一座雄偉壯麗的大廟。因廟中供養毗盧遮那佛,故名毗盧寺。曾國荃不僅請來海峰當住持,還特意從衡山請來了唐代千手觀音作為「鎮寺之寶」。而當時曾國荃的兩江總督府就是今日的總統府。

毗盧寺——寵辱不驚歷滄桑

向上滑動閱覽

還是地段。也許是因為毗盧寺緊鄰著歷朝政府的官邸,回顧毗盧寺的歷史,不難發現毗盧寺的興衰始終是和政治變革聯繫在一起的。

乾隆效法祖父康熙微服私訪,首次下江南時,第一天晚上下榻的地方就是毗盧禪院。隨駕及在兩江總督值班的清朝太員有首輔軍機大臣傅恆,軍機大臣兼禮部尚書紀曉嵐、刑部侍郎劉庸(劉羅鍋)等等。乾隆皇帝一行在毗盧禪院以香客身份居住三日之多。偵辦了白蓮教一案後,乾隆一行才辭出毗盧禪院,正式亮相南京接受居民和文武百官的盛大恭迎,由此拉開了六下江南的序幕。

毗盧寺真正聞名全國,還是在民國政府定都南京時期。位於長江路起首的毗盧寺就處在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區域,一躍成為全國佛教的中心。中國佛教協會會址從上海遷至南京毗盧寺,太虛太師。章嘉活佛曾在此辦公,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大居士曾在此擔任秘書工作。期間,中國中醫院在毗盧寺成立,於佑任為董事長,至此,毗盧寺真正成為中國佛教研究和中國中醫學研究的中心,對中國的佛,醫兩界及其文化,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其時民國要人多相往來,連孫中山先生也曾親往靜思。當時寺中有萬佛樓一座,供奉鎦金銅佛三千尊,造型各異,金碧輝煌,嘆為民國一景。

抗日戰爭時期,南京被日寇佔領,中國佛教會遷往陪都重慶,毗盧寺被徵用為汪偽政府警衛處通訊隊的住所。1941年,日本贈送檜木雕11面觀音像1尊,高11米,把原禪堂擴建,後牆加高,改名觀音樓,供奉東來觀音大士。

解放以後,毗盧寺還接待過中外嘉賓。1955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陪同緬甸總理吳奴來毗盧寺參觀訪問:1956年,毗盧寺接待過世界佛教代表團:1966年「文革」開始,國難民災,佛事中斷,眾僧飄零四方。毗盧寺房屋殿堂被劃給江蘇無線電廠,萬佛樓3000尊鎏金佛像全部散失,11面觀音檜木雕像被拆毀送南京工藝雕刻廠另作它用。直到1998年10月13日,宗教政策落實,由現任住持傳義等僧人接管毗盧寺殿堂,才慢慢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萬佛樓於2001年開始復建,2004年重建完工的萬佛樓是我國最大的漢傳佛教仿明清單體古建築,2006年2月22日萬佛樓正式對遊人開放。

一廟一僧一手電筒

1998年,長發集團出巨資將江蘇無線電廠遷走。同年10月1 3日,西半部殿堂交傳義等僧眾管理,恢復正常宗教活動,東半部地址由長發集團開發利用。

回想起10多年前接管毗盧寺的情景,寺廟的修復可以說是百廢待興,傳義法師說當時心中就有一種荒涼凄涼之感。

當時江蘇無線電廠撤走後,水電全斷。大雄寶殿脊樑已塌,天王殿已面目全非,藏經樓上白蟻漫布,樓房多處倒塌,垃圾堆砌,僧人根本無法正常入住。當時接管毗盧寺的只有傳義法師一個人。我只帶了一隻手電筒,黑麻麻地,撿了一張爛床,選了一間幼兒室(就是當年趙朴老辦公的地方)住下來。十月的南京氣溫還很高,天氣悶熱,蚊叮蟲咬,好長時間沒下雨,下半夜卻飄起雨來,天公作美,普降甘霖,之後,空氣清晰極了。我的心情也很好,有一種振興道場的自信感蕩然心頭。第二天,有老居士送水,送碗筷過來,當時辦道心切,聽說附近的長節寺有廢棄的佛像,我就去請過來供,還寫了一副對聯『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貼在牆上,就這樣簡簡單單地過起宗教生活,作起早晚課來。」傳義法師在一次採訪中這樣回憶他剛剛接管毗盧寺的情形。入住剛剛二十天後,傳義法師的父親就去世了,他也來不及回家,仍然按部就班地主持寺務。後來,棲霞寺那邊派過來一個得力助手,就是現在的監院靜朗法師,傳義法師說自己的擔子才輕了起來。

艱難復建路

復建毗盧寺可謂白手起家,缺資金、缺人手,困難重重。好在及時得到了信眾,政府部門,宗教人士、佛教協會,諸山長老及諸善知識的擁護、支持和響應。

入住之初,石義俊居士夫婦倆就送去了柴米油鹽等錢物,還召集放生,印經書及宣傳單。傳義法師去長節寺請佛像用的汽車以及殿里的大佛、大香爐,涉及的費用一大半錢都是他們出的。現在毗盧寺會議室用的空調,還是當時石居士自己辦公室新裝的空調拆下來的;長發集團地產公司的吳建平先生,夜裡拿著手電筒,叫公司的保安人員一起幫助僧人拆遷舊房,搬運垃圾,還把自家的珍貴文物「荷花缸」捐獻給了毗盧寺:江蘇方正房地產公司的倪國棟居士派來了員工,幫忙料理寺務,並捐資二十萬元。南京市佛協也給予了人力物力財力等多方面的支持,派來兩個助手,並斥資五萬,好比雪中送炭。此外,新加坡佛教總會隆根長老,台灣了中法師,常州天寧寺松純法師、寧波七塔寺可祥法師等諸山長老及大善知識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和真誠幫助。在各方努力下,毗盧寺在短短的時間內,以迅猛的速度,山門,大殿,房屋煥然一新,大佛,大鐘,寶鼎等法物俱齊,於1999年底正式隆重地向外開放,贏得了信眾,政府及宗教部門的一致好評。傳義法師被當選為「建設新南京有功個人獎」五十人之一。不過令傳義法師最為感動的一幕是,2005年5月3日,他的剃度恩師茗山長老親自往毗盧堂上傳法,囑咐他為曹洞宗法脈第四十九世。

出自: 《市場周刊 》 2010年3期

寫在最後

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看完了南京的大小寺廟

你有沒有明白一點佛說的話?

如果沒有的話,一個一個去拜訪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京學習在線訂閱號 的精彩文章:

TAG:南京學習在線訂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