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海軍節說海軍火柴貼畫

海軍節說海軍火柴貼畫

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東海艦隊的前身「華東軍區海軍」在江蘇省泰州白馬廟成立,張愛萍將軍任首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在命名典禮上,張愛萍在司令艦上授予各艦艇以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頒發的命名狀、軍旗、艦長旗、艦首旗等。然後,張愛萍健步走到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的像前,帶領全體水兵莊嚴宣誓:「我們是中國人民的海上武裝,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長起來。今天,蒙受中央人民政府頒給我們莊嚴的旗幟、光榮的稱號,我們感到無限光榮和責任的重大……我們保衛這光榮的旗幟和稱號,永遠像保衛祖國的尊嚴一樣。」從此解放軍開始有了自己的海軍。

1989年2月17日,中央軍委頒發命令確定1949年4月23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日,從此4月23日就成為我國的海軍節。

提到海軍,就不能不說北洋海軍。成立於1888年,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艦隊實力曾是東亞第一,世界第九(採用當年《美國海軍年鑒》排名,前八名分別為:英國、法國、俄國、德國、西班牙、奧斯曼土耳其、義大利、美國)。後由於種種原因逐漸落後日本。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

上圖的火柴盒貼畫,名為「海軍牌」,發行年代不詳,廠名不詳,應為商行在日本火柴廠定製,在國內行銷的。左邊人物為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大家都比較熟悉。右為北洋水師總查(官職名,相當於總教官)琅威理,下面介紹一下此人。

琅威理(Lang William M),1843年1月19日出生於英國。14歲進入皇家海軍學校,16歲入海軍實習。以後一直在英國海軍服役。

1879年,李鴻章委託駐英公使曾紀澤向英國海軍部訪覓顧問時,曾紀澤便推薦說,琅威理新近將送炮船來華,此人「誠實和平,堪以留用」。這年9月,英國海軍上將古德路過天津時,李鴻章與他談到擇派兵船熟手,古德也說琅威理明練可靠。11月,琅氏護送四艘「鎮」字型大小艦抵津,李鴻章與他晤談數次,又看他調閱操演,甚為滿意,便當面延聘,月薪白銀600兩。

1886年5月,醇親王巡閱北洋,以琅威理訓練有功,授予二等第三寶星並賞給提督銜。以後李鴻章在發給琅威理的文電中,常用「提督銜琅威理」或「丁琅兩提督」的稱呼。

由於丁汝昌不熟悉海軍事務,艦隊訓練多由琅威理主持。接觸過他的人說:「琅威理終日料理船事,刻不自暇自逸。嘗在廁中猶命打旗語傳令。」丁汝昌在琅威理第一次辭職後曾說:「洋員之在水師最得實益者,琅總查為第一。……人品亦以琅為最。平日認真訓練,訂定章程,與英國一例,曾無暇晷。即在吃飯之時,亦復手心互用,不肯稍懈。」「琅亦深得各管駕、弁兵之心,於今尚有去後之思。」他日夜操演,官兵請假離船甚難。在他的作風影響下,無人敢出差錯。軍中流傳著「不怕丁軍門,就怕琅副將」的說法。在其任內,北洋海軍的訓練水平達到了顛峰。

1890年2月,北洋艦隊南下避凍。24日,丁汝昌率「致遠」等四艦至南海一帶操巡,琅威理、林泰曾、劉步蟾督帶「定遠」、「鎮遠」等艦在香港維修。3月6日,「定遠」管帶劉步蟾忽然降下提督旗換升總兵旗,表明自己是艦上的最高長官。琅威理責問:「丁提督離職,有我副職在,為什麼撤下提督旗?」劉步蟾答:「按海軍慣例應當如此。」琅威理立即致電李鴻章,對自己的地位提出質問。北洋海軍提督旗圖形為黃灰黑藍紅五色,角上飾以錨形。而總兵旗為黑、綠、紅三色。這就是著名的「撤旗事件」。

3月7日,李鴻章致電北洋海軍第二號人物,左翼總兵林泰曾:「琅威理昨電請示應升何旗,《章程》內未載,似可酌制四色長方旗,與海軍提督有別。」制四色旗是調和折衷之語。但李的電報,明確表明了北洋海軍只有一個提督。6月25日,北洋海軍返回威海,丁、琅一同赴津,與李鴻章面談撤旗事件。李鴻章明確以劉步蟾為是,琅威理當場提出辭職,李鴻章接受了他的請求。

琅威理走後,北洋海軍的訓練和軍紀日益鬆懈,操練盡弛。軍官爭挈眷陸居,軍士去船以嬉。每當北洋封凍,海軍例巡南洋,率淫賭於香港、上海,更顯得撤旗事件像是一場悲劇的開端。這樣一來,甲午海戰的失敗就在情理之中了。

再看中間這艘軍艦。

雖然甲午慘敗,但清廷亦深知海軍之重要性,仍不惜餘力地繼續向外大購兵艦。在中法戰爭時就積極推廣洋務的張之洞電奏朝廷:時事日急,萬難姑安,請急圖補救。提出禦敵大端,以海軍為第一要務,「無論如何艱難,總宜復設海軍」。 1895年6月27日,清政府派將弁水手乘德國公司「拜晏」輪從上海起程,經過近兩個月的行程,抵達德國,接帶「飛鷹」。對於在甲午戰爭中損失慘重的中國艦隊和清廷來說,「飛鷹」艦的回國以及以後幾年在英德訂購的「海圻」「海琛」號巡洋艦等陸續接回,堅定了其重辦海軍的信心。「飛鷹」號中國唯一的一艘四煙囪的軍艦。在《北洋海軍史事日誌》的巡洋艦隊艦隻表(1911)中可找到此艦的詳細記錄:驅逐艦,鋼質船體,艦長259.2英尺,寬28.6英尺,吃水12.6英尺,排水量850噸,馬力5,500匹,航速24節,1895年下水,裝有125毫米克虜伯炮2門,37毫米哈式炮4門,並有三支魚雷發射管,乘員145人。進入民國,「飛鷹」艦被編入海軍第一艦隊。此時內戰不斷,海軍建設趨於停頓,地位也變得更低,艦隊也更是成為點綴陸軍軍閥的裝飾品。1917年孫中山先生髮起了護法運動,「飛鷹」與「同安"「豫章」號驅逐艦、「永豐」、「舞鳳」 「永翔」、「楚豫」炮艦以及與「福安」號運輸艦共計十艦,組成了歷史上聞名的「護法艦隊」,在當時的海軍總長程璧光與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澤率領下於7月22日南下,宣布支持護法運動。之後 「飛鷹」艦長駐廣東,於1935年在粵海軍第四艦隊與廣東軍頭陳濟棠的衝突中被其炸毀,曾經輝煌一時的中國早期驅逐艦,就這樣從歷史的長河中消失。

「飛鷹號」驅逐艦

縱觀清朝海軍史,只有「飛鷹號」是四個煙囪的,因此基本可以斷定火柴盒貼畫上的軍艦就是飛鷹號驅逐艦。

由上可知,這枚「海軍」火柴盒貼畫是1895年甲午海戰失敗後印制的。從當時印製這樣的火花可以看出,儘管甲午戰爭失敗,無論是清政府,還是平民百姓,都希望海軍的重建與強大,提督丁汝昌和洋員查琅威廉與「飛鷹」號組合在一起,真切地反映了兩人在海軍中無人能及的地位。「飛鷹」艦龍旗飄揚,四座煙囪中冒著滾滾濃煙,劈浪前行,反映出國人對復興海軍的迫切願望。只可惜丁汝昌自殺,琅威理再也沒能來中國。晚晴海軍再也沒有強大的那一天。

民國時期,也制定了強大的海軍發展規劃,但終因條件所限及戰爭原因,無法完成,抗戰期間,軍艦基本損失殆盡。

解放後,特別是近二三十年,人民海軍以「下餃子」速度在擴充和發展,只有強大的海軍才能守護著我國藍色海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火柴驛站 的精彩文章:

TAG:火柴驛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