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地藝術節攜手藝術家向陽,將溯源北宋《營造法式》

大地藝術節攜手藝術家向陽,將溯源北宋《營造法式》

即將參與本屆「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的國際藝術家向陽近日首度透露,根據策展人北川富朗的策展策略,他將在大展上呈現其一貫的「木質」作品風格,並期待將「木」的傳承深意傳遞給每一位展覽參與者。

藝術家向陽在作品《可抵達的彼岸》前與木匠師傅交流中

近日,被譽為「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戶外國際藝術節」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逐漸拉開帷幕,陸續向外界發布了今年的參展藝術家。其中不乏許多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們,如國際藝術家蔡國強、向陽、徐冰,以及日本本地藝術家高橋匡太、金氏徹平等。

方丈記私記

本年度大地藝術節的主題依然圍繞著:「以藝術為坐標,開展山林巡禮,使人們親近自然。」的概念,策展人北川富朗認為:「它表達了人與藝術的關係,個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需要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

策展人在今年的大地藝術節中首次加入了側重於建築藝術的「方丈記私記」項目,由來自各國的藝術家投遞統一規格的「建築結構」作品方案,入選者將會在越後妻有里山美術館展出。「方丈記私記」的理念源自於日本平安時期的古代建築師、藝術家、歌人鴨長明的一本名為《方丈記》的隨筆集,書中描述了作者晚年間為自己建造的山中寓所與大自然遙相呼應,及其本人惜物寡慾的生活哲學。而《方丈記私記》則是日本戰後派作家堀田善衛在其所處的社會環境中,希望能在思考二戰後日本的出路的同時,來找到一個人自身與周遭環境相處的方式。

在今年的參展要求下,藝術家向陽提交了名為「Transfiguration House」的作品方案,既符合大展「活用舊物品,創造新價值」的策展策略,又在「方丈記私記」的具體要求中加入了一定的實用和互動性,並且作品本身亦保有了藝術家本人的哲學思考和作品經驗。

藝術家向陽的作品素來多以木料為藝術表現方式,叩問人與自然、人與物的相互關係,並輔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辨,藝術家的代表作品之一《意園》,便是以全木料為結構建造的,作品本身採用許多明清時期的舊物,如雕版、窗欞、桌椅等,均是藝術家從各箇舊物堆里翻找出來的。

藝術家向陽代表作之一《意園》

「把一根廢棄的木料打磨出來,你能看到它本來的面貌在經過歲月滄桑之後所煥發出來的美感。」藝術家向陽說,「重新將它利用起來,把它放在一個新的位置,是給予它本身該有的作為『物』的尊嚴。」

藝術家向陽(左一)

木匠黃日強師傅(中間)

木匠劉斌師傅(右一)

在忙碌的工作室中,三位工齡相加超過60年的老木匠在為本次的「方丈記私記」作品準備材料,一位專門製作榫卯的師傅說:「榫卯是木匠的基礎,是從古代傳下來的技藝,有一本書叫《營造法式》,提及榫卯,在我們年輕時跟著師傅當學徒時就開始做這個榫卯,學了幾十年,真正做活兒的時候,手藝卻擱置了,直到向老師找到我,告訴我他想要做一件完全榫卯結構的作品時,我很激動,原來還有人在意這些傳統技法。」

藝術家向陽作品中的榫卯細節

對此,藝術家向陽認為,「我最喜歡看到的就是榫卯結構,在審美和實用性上都非常符合需求,其實就像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學說,陰陽互體,陰陽化育,陰陽對立然而又同根。」有如自然萬物之間互相關照,藝術和建築也共同承載了時間和空間的人文價值,建筑前輩梁思成曾說:「建築物之創造,為社會解決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問題,間接地說,是文化的紀錄者,是歷史之反照鏡。」

GIF

GIF

今年7月29日,在大地藝術節開幕式上,我們將在策展人北川富朗的帶領下見證藝術家向陽的作品「Transfiguration House」。或許此次大展亦將開啟純粹藝術和建築藝術的無限融合,打開全球藝術與建築交融的新篇章。

藝術家向陽在工作室中工作

[文/佐伊、編輯排版/密肆][圖片部分來源於網路]

[本文由《共構藝術》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共構藝術 的精彩文章:

除卻櫻花與和服,也來了解一下登錄日本的當代藝術

TAG:共構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