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對敘政策依舊模糊

美對敘政策依舊模糊

此番空襲對動搖敘利亞政權根基以及敘境內大國角力局勢影響十分有限,也無法掩蓋美對敘戰略「缺位」、政府內部觀點不統一等問題

有分析認為,未來在對敘問題上特朗普很可能陷入兩難境地:一旦再出現有關「化武襲擊」的傳聞,特朗普如果不動用武力,會被認為「食言」,是示弱的表現;而如果再次空襲甚至出兵,則與他此前期望的撤兵預期相悖,令美國深陷敘利亞泥潭難以自拔

文/《瞭望》新聞周刊駐華盛頓記者劉晨 朱東陽

美國東部時間4月13日晚9時,美國總統特朗普以電視講話形式宣布美英法聯軍已對敘利亞開展軍事打擊,作為對敘敘利亞政府「使用化武」的回擊。

分析人士認為,此番空襲對動搖敘利亞阿薩德政權根基及敘境內大國角力局勢的影響十分有限。空襲同時也無法掩蓋特朗普政府對敘整體戰略「缺位」、政府內部觀點不統一等問題。未來美對敘政策走向依然不明朗。

4月14日,遭襲的敘利亞大馬士革科學研究中心 梅馬里攝/本刊

【授權爭議】

自美英法三國聯手空襲敘利亞政府軍事目標後,美國朝野反應各異、褒貶不一。

在美國各地,儘管有民眾在為敘利亞政府所謂的「惡行」受到「懲罰」而歡呼;但同時也有多地出現反戰遊行。在首都華盛頓,遊行人群在白宮門前手持「美國不應對敘利亞發動戰爭」(No War on Syria)、「帝國帶來無休止戰爭」(Endless War for Empire)等標語,集體抗議。在加州城市薩克拉門托,抗議人群說,在核查人員尚未進入據稱受「化武」襲擊的敘東古塔杜馬鎮前,總統特朗普就已下令採取軍事行動,這難免讓人聯想起2003年美軍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借口進攻該國。

美眾議院多數黨(共和黨)黨鞭史蒂夫·斯卡利斯稱,特朗普的行為令阿薩德明白要為「邪惡的行為」付出代價。美國國會兩黨黨鞭主要職責是協調本黨各選區議員利益、確保本黨議員都能參與投票並且在投票時團結一致、形成政治合力。作為共和黨黨鞭,斯卡利斯是眾議院共和黨排名第三的領導人。

不過,也有不少議員批評特朗普未在「動手」前尋求國會授權,認為這是「違規」之舉。眾議院少數黨領袖、民主黨人南希·佩洛西說,總統必須親自到國會申請獲得動用軍隊的授權,他需要提交一份目標明確的完整計劃,確保美軍安全並避免平民損傷。資深民主黨議員蒂姆·凱恩指責特朗普的行為「違法」而「魯莽」,且令美軍「又開闢了一個新戰場」。

批評聲浪中也不乏特朗普所在的共和黨成員。共和黨眾議員托馬斯·馬賽有些調侃地說:「我並沒有讀過法國或是英國的憲法,但我讀過美國的憲法,裡面從沒提到過總統有權襲擊敘利亞。」

《紐約時報》披露,美國防部長馬蒂斯曾在空襲前建議特朗普尋求國會支持,但被特朗普拒絕。據多位匿名政府官員透露,特朗普希望在他發出「一系列威脅要動武的推文後」,即刻發起軍事打擊。白宮隨後發聲明否認了相關報道。

事實上,這並不是特朗普第一次繞過國會「單幹」。2017年4月7日,特朗普同樣在未經國會授權的情況下,對敘利亞一個空軍基地發動突然襲擊,向該基地發射了50多枚巡航導彈。這是特朗普就任總統後,美國首次對敘利亞政府軍目標採取軍事打擊行動,目的是報復敘利亞反對派控制區內此前發生的「化武襲擊」。

特朗普之前就曾誇口,自己不像前任總統奧巴馬「光說不做」。2012年8月,奧巴馬曾自設「紅線「,稱只要阿薩德政權使用化武,美國必然軍事干預。而到了2013年8月,在美國政府認定阿薩德越過「紅線」後,奧巴馬綜合考慮美國民意、國會壓力等因素,決定「自我保護」,並未即刻動武,而是將皮球踢給了國會,宣布尋求國會授權對敘動武。然而,國會不願接招。最終美國並未採取軍事行動。

不過根據美國1973年通過的《戰爭權力法》,美國總統身為三軍統帥,在未經國會授權的情況下,可發動不超過60天的對外軍事行動,只需在行動展開後48小時內通知國會即可。

【政策矛盾】

在國會與學界對特朗普「動武」的指責中,除「授權」問題外,另外一大矛頭指向特朗普政府至今對敘整體戰略的「缺位」。

佩洛西在空襲後發表聲明說,一個晚上的空襲並不能改變特朗普政府「缺乏一個明確、完整的敘利亞政策」的事實。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外交關係研究員阿曼達·斯洛特撰文稱,在對敘政策上,特朗普政府持續發出「相左」信號:

前國務卿蒂勒森曾表示,美軍在敘的反恐任務將擴大到對抗伊朗勢力擴張上來;

而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約瑟夫·沃特爾則認為,當下美軍的重點仍是對抗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殘餘力量;

特朗普本人則希望儘快讓美軍撤出敘利亞。

分析人士認為,美國最初設定的推翻阿薩德政權的目標已越來越難以實現。而特朗普對於堅持這一目標也缺乏興趣。特朗普在4月早些時候表示,過去十餘年,美國在中東地區花費了7萬億美元,但「除了死亡和毀滅外一無所獲」。他說,美國在敘利亞的主要任務是趕走「伊斯蘭國」,目前美國「已幾乎完成這一任務」,希望在敘利亞的2000多名美軍能儘快撤出。

然而,特朗普的說法與美國軍方表態並不一致。五角大樓發言人在3月底表示,美國在敘利亞還有「重要工作」要做,需要「確保暴力的極端分子被徹底打敗」。

白宮發言人桑德斯近日表示,美國對敘利亞的政策沒有改變,仍致力於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她說,雖然特朗普希望撤軍,但並沒有撤軍時間表。桑德斯同時還表示,美國希望包括海灣盟國在內的地區其他國家能夠介入局勢,為相關軍事行動提供資金支持。

分析人士認為,特朗普政府對於敘利亞問題的複雜性認識有限,也未能完全意識到此時撤軍可能帶來的潛在影響。此外,鑒於特朗普本人行事風格多變、不可預測性強,很難說他未來是否會「改變主意」。

4月17日,在美防長馬蒂斯與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福德到國會出席空襲情況聽證會後,有民主党參議員對媒體表示,比擁有一個糟糕的對敘政策更壞的是,美國完全沒有對敘政策。

【動向不明】

對於此次空襲產生的影響力,各界均持保留態度。

法國媒體評論說,此次空襲行動,在媒體上表現出的影響力要遠大於實際軍事效果。美國媒體將此次動用了105枚導彈的行動稱為「針孔」打擊,不僅無損敘利亞政府軍軍力,對阿薩德政權的影響更是有限。敘利亞媒體則評論說,西方三國此次行動,更像讓阿薩德摸到了他們的容忍「底線」。

美智庫外交學會主席理查德·哈斯在推特上發文表示,美國空襲只是對敘利亞化武問題的「淺顯」回應,顯示出美國並不打算藉此削弱阿薩德政權的實力。哈斯表示,空襲不會改變美對敘政策不明的現狀。

此外,儘管特朗普在空襲發生當晚的電視講話里信誓旦旦地宣稱,美方已準備對敘利亞進行「持續打擊」,直到敘政府停止使用「化武」,但專家普遍認為,美方繼續對敘動武的可能性很小。

美國智庫威爾遜中心中東問題專家阿倫·戴維·米勒說,特朗普所言的「持續打擊」究竟是否會發生,目前仍待觀察。他同時指出,特朗普在講話中倒是已經明確表示,美國不想介入敘利亞內戰,此次動武只是要震懾「使用化武者」而已。

有分析認為,未來在對敘問題上特朗普很可能陷入兩難境地:一旦再出現有關「化武襲擊」的傳聞,特朗普如果不動用武力,會被認為「食言」,是示弱的表現;而如果再次空襲甚至出兵,則與他此前期望的撤兵預期相悖,令美國深陷敘利亞泥潭難以自拔。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敘利亞問題背後的大國角力。此次空襲無疑讓因「通俄門」調查、互逐外交官、經濟制裁等事件已千瘡百孔的美俄關係更趨緊張。不過,美國依然避免在敘利亞問題上與俄羅斯正面衝突。美國政府稱,儘管沒有就這場軍事行動事先通知俄羅斯,但行動中在盡量避免傷及駐敘俄軍。

美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資深共和党參議員鮑勃·科克表示,當前敘利亞已成為俄羅斯和伊朗的勢力範圍,他們才是「決定性力量」。科克說,美國或許「還在遊戲桌上」,但如果美國只是「動動嘴巴」而並不參與當地實際事務,「那我們也就只是動動嘴巴而已」。LW

刊於《瞭望》2018年第17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瞭望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政府挑動對華貿易戰危害有多大
瞭望 鄉村振興發力

TAG:瞭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