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出土於興義,距今2000多年!它才是貴州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出土於興義,距今2000多年!它才是貴州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近期,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成為眾所矚目的「網紅」,多件國寶重器的前世今生讓很多觀眾都嘆為觀止,也點燃了公眾對博物館認知和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一時間,原本「高冷」的博物館成為熱門的旅遊「打卡目的地」。

貴州省博物館正門。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個記載民族血脈的基因密碼;每一座博物館,都是一座守護中華文明的基因寶庫。事實上,在貴州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貴州省博物館裡,也珍藏著許多「國家寶藏」,東漢銅車馬、韓琦楷書《信宿帖》卷、楊氏土司墓的金鳳冠……那這些「鎮館之寶」前世今生,又會是怎樣的呢。

楊氏土司墓的金鳳冠

前世 土司夫人冠服有僭越之嫌

貴州省博物館副館長李飛告訴貴州都市報記者,這兩件精美絕倫的金鳳冠一件屬於播州楊氏土司楊相的正妻張氏,另一件則屬楊相的側室,不僅體現了播州楊氏的厚葬之風,也折射出偏居西南一隅的地方土司政權的「王權」特徵。

歷史上遵義長期被稱作播州。唐乾符三年(876),山西太原人楊端應詔收復播州,並開始了其家族對播州的世襲統治。元明時期,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管理制度,播州楊氏土司位居「貴州四大土司」(播州楊氏、思州田氏、水西安氏、水東宋氏)之首,直至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平播之役」,最後一位土司楊應龍被剿滅。播州版圖,在楊氏的經營下,逐漸擴大,最大的時候,除了今遵義市外,還包括四川、重慶南部和貴州黔南、黔東南的部分地區。從楊端入播至末代土司楊應龍,播州楊氏一共27代30世,對播州世襲統治長達725年,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存。

按照明代典制,從皇后至普通命婦,皆可戴鳳冠。但依等級不同而各有差異,主要反映在各類飾件的多寡與有無上,而以鳳的差異最為突出。因之又有鳳冠、翟冠之別。皇后、太子妃著鳳冠,之外的女性著翟冠。

「很顯然,高坪出土的所謂九鳳掐絲金冠與九龍三鳳鑲寶石金冠均為五翟冠,按製為一品夫人所佩,播州境內職位最高的是宣慰使,為從三品,可見出土的冠服存在僭越現象。」李飛說,明代中後期,冠服僭越屢禁不止,這一現象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組墓葬的年代偏晚。

據了解,金鳳冠製作工藝精湛,使用了打胎、累絲、鏨刻、寶石鑲嵌、鍛造等細金工藝,冠飾中的龍鳳、花朵、蝴蝶等尤其精美,是目前存世的此類文物中的精品。

今生 精美絕倫的金鳳冠醒來了

金鳳冠製作工藝精湛,還鑲嵌了很多紅藍寶石。

「遵義地區播州楊氏土司遺存的考古工作始於20世紀50年代。」李飛介紹,1953年3月,遵義高坪的一組古墓被盜,出土28組200餘件遺物,以金銀器為主。不久,政府將其追回並交遵義圖書館保存,之後轉交籌備中的貴州省博物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兩件精美絕倫的金鳳冠。

1972年3月,考古隊對這一組墓地進行了正式發掘,確認這是一處楊氏「土司」墓地,其中葬有楊氏第15世楊文、22世楊昇、24世楊綱、26世楊愛等4代「土司」及其夫人的墓葬。「但出土金鳳冠的小墓並不在其中,鳳冠的主人成了有待考證的謎團,這組文物因而長期沉睡在博物館的庫房裡,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李飛說。

轉機出現在2012年。隨著海龍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啟動,播州楊氏土司遺存的考古工作得到了有力的推進,並獲得大量考古新資料和研究新成果。「在此基礎上,我們重新審視了這座出土金鳳冠的小墓,確認它應是28世土司楊相夫婦的合葬墓,兩件鳳冠,自然屬於土司夫人。」李飛說。

每一個考古遺址的發現,都能夠建構出一個社群,包括它們的組織結構、信仰、經濟形態、畜牧方式、日常生活場景等等。

李飛說,由於這組文物是被盜後追繳的,入庫時器物已散亂無形,部分飾件殘斷或遺失,之後的所有復原因此都帶有臆測的成分。經過重新修復,如今這兩件金光閃閃的鳳冠終於得以在貴州省博物館三樓展廳與大家見面。

東漢銅車馬

貴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銅車馬,時代:東漢年間。

前世 銅車馬主人或為一女性

貴州省博物館陳列部工作人員袁煒告訴貴州都市報記者,對於博物館而言,收藏的每件藏品都十分珍貴,如果一定要按「鎮館之寶」來評定藏品,東漢銅車馬可以算是貴州省博物館當之無愧的鎮館之寶了。

「東漢銅車馬距今已兩千多年,是貴州出土的國寶級珍貴文物。」袁煒說,東漢銅車是迄今為止中國漢墓中出土的車馬里最精美的一個。

1975年,東漢銅車馬在貴州興義萬屯漢墓出土。原物為一車一馬,青銅鑄造,總長1.12米,通高0.88米。馬由首、尾、頸、足、軀、耳等11段裝配而成。整輛車由大約300個零部件組成。

銅車馬具有古代輜車的特點。「其車廂很嚴密,頂棚完全封起來的,在古代,這種輜車要麼是女性乘坐,要麼是用來裝貨物。」袁煒說,漢代輜車主要供婦女乘坐,史書中多處記載皇帝的母親、皇后或后妃出門必乘輜車。

事實上,這件銅車馬是一件明器。「明器是我國古代專門為了殉葬,仿照實物製成的殉葬品和各種器物。」袁煒告訴貴州都市報記者,銅車雖為明器,但處處仿照真車馬制,從大的結構到細枝末節,除尺寸為真車的三分之一外,均與真車馬無異。製作精細,工藝精湛,如銅車馬的車棚厚度僅1毫米,輕柔如紙。

綜合墓葬的發掘情況來看,專家推測墓主可能是一女性,從葬制規格來看,屬於地方統治階級家屬身份。

今生 穿越兩千年的重生

如今,東漢銅車馬靜靜佇立在貴州省博物館三樓中心位置。很難想像,這件文物從墓中發掘出來時,已被早年垮下的墓磚壓塌,所有部件都與泥土混為一體。

在發掘現場,出現過一個小插曲。當時,因為圍觀的人太多,擠在最前面的小孩手裡拿著一個梨,一面啃一面看熱鬧。讓人心痛的是,後面的人一擠,孩子手上的梨墜下墓中,正好砸中銅車馬的一邊轅桿,砰的一聲悶響,轅桿瞬間斷成了兩截。孩子見犯了錯,趕緊跑了。

難道眼睜睜地看著這件文物報廢嗎? 當時,時任貴州省博物館研究員的唐文元毛遂自薦,主動承擔起了修復銅車馬的任務。他雖然全程參與發掘興義東漢銅車馬,但對於修復文物只能說是門外漢。通過半年多的努力,這件銅車馬經他之手穿越2000多年獲得重生。

「過去老館展陳條件有限,都是用複製品替代展出,2017年9月30日新館開館,這輛光芒四射的銅車馬才現出『真身』。」袁煒說。

據袁煒介紹,貴州東漢銅車馬的形象,同中原地區和四川、甘肅等地漢墓中出土的同類文物相似。這一文物的出土,對探究兩漢時期中原文化與夜郎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實物資料。

薩斯特魚龍

薩斯特魚龍化石。

前世 海洋霸主臨死前很痛苦

「在貴州,有一個以保存大量完美的海生爬行動物和海百合化石而著稱世界的化石寶庫,這是關嶺生物群。」貴州省博物館自然部工作人員羅綉春說,關嶺地區大量保存精美的化石讓人類得以窺見兩億多年前的海洋生物世界。

魚龍是關嶺生物群中,數量和種類最豐富的一類。薩斯特魚龍科是三疊紀中晚期分布較為廣泛的魚龍類,囊括了一大堆千差萬別的品種,身長多在10米左右,是魚龍中最大的一類。三疊紀是地質史上的一句術語,是地球2.5億年前的一個地質時代,介於地球史上發生的最嚴重、規模最大的生命滅絕事件二疊紀末,與恐龍稱霸的侏羅紀之間。

薩斯特魚龍主要生活在深海中,以食魚蝦為主,體態呈魚形,頭尖小、嘴細長、尾短。「這件魚龍化石就是2010年在關嶺新鋪麻凹徵集到的一條保存較完整的魚龍化石,魚龍全長約為5.5米,頭長約為0.81米,是薩斯特魚龍科中的『小個子』。」羅綉春說。

「然而,無論體型大小,薩斯特魚龍都是當時海洋中出色的獵手。」薩斯特魚龍化石呈現出背部彎曲,而尾巴則向前彎曲地指著自己的背部,羅綉春說,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這隻薩斯特魚龍在臨死前均遭受過非常巨大的痛苦。

「這一件魚龍化石形態保存非常完整,大部分骨質特徵明顯,形體曲狀優美,具有很高的觀賞性。」羅綉春推測,當時可能發生了海底滑坡或突發性的大量的物質沉澱,使得這條生活在三疊紀晚期的海洋霸主被埋,形成了一個無氧的環境條件,骨頭沒有被氧化,才能保存這麼完好。

今生 古化石研究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博物館的古生物王國展區非常受小朋友的追捧。

魚龍最早發現於1699年,不過那時人們認為它是一種魚類。直到1821年,英國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才正式將這種形似魚類的爬行動物命名為魚龍。魚龍有著流線型的外形和漿狀的四肢,與現今的海豚和鯨類似。

貴州是國際地質學界公認的「沉積岩王國」和「古生物王國」,孕育了舉世矚目的古生物化石庫。在貴州,尤其以中生代的三疊紀地層分布最為引人注目,全省中部、西部和南部地區廣為分布。岩層的沉積物記錄著大量的地質事件和生態環境信息,深海、半生海、淺海、陸地等各種環境的沉積層都有,其中較為有名的貴州龍、海百合、魚龍等化石是三疊紀的幾大特徵。

「古生物化石為研究動植物的誕生、發展及進化歷程和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及當時的生態環境,提供十分珍貴的實物證據,對研究地質時期古地理、古氣候、地球的演變,生物進化等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羅綉春說。

2010年6月29日徵集到的這件魚龍化石,同一層面還有三件海百合化石共存。事實上,在關嶺地區,專家們發現了大量保存精美的海百合化石,而在通常情況下,海百合因其結構特殊很容易被海水打散,在地層中很難完整保存。「這些動物群化石,也呈現了貴州在數億年前,作為汪洋大海時期的海底『古生物王國』精彩世界。」羅綉春說。

韓琦楷書《信宿帖》卷

北宋韓琦的楷書《信宿帖》卷局部。

前世 北宋宰相韓琦的一封感謝信

「這是一件在書畫文物中的國寶級文物,時代久遠,流傳有序,並且對於韓琦這樣一個歷史人物而言,是流存於今的唯一墨跡。」貴州省博物館研究員朱良津用這句話涵蓋了韓琦楷書《信宿帖》卷的歷史價值。

韓琦楷書《信宿帖》卷全卷連跋通長867.5厘米。「其實它是韓琦寫給歐陽修的一封感謝信。」朱良津說,韓琦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韓琦為相十載,輔佐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曾多次率兵抵禦西夏的進攻,戰功顯赫,為北宋名臣。

朱良津說,宋仁宗至和年間,韓琦主動提出要引退還鄉,回到家鄉相州(今河南安陽)後,命人修建了一座樓閣,取名「晝錦堂」。「霸王項羽攻佔咸陽之後,有人勸他定都,可因為思念家鄉,項羽急於東歸,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後來韓琦反其意而用之,故名『晝錦堂』,實際是表明了他對衣錦還鄉,炫耀於故里做法的不認同。」

於是韓琦請當時的大文豪歐陽修為「晝錦堂」寫一篇記文,歐陽修寫了《晝錦堂記》。「為了向歐陽修表示感謝,韓琦就修書一封,也就是這裡所展出的楷書《信宿帖》卷。」朱良津說,這封信不僅承載了文人往來之間的一段佳話,也同樣展示了北宋時期的書法風貌。

這封「感謝信」的後面是從元朝至清朝十四位名人題的十三段跋。「從這十餘人的題跋內容不僅可以看出是對韓琦的人品、為人以及功績的讚美之詞,還反映了這封信札從北宋之後大致的一個流傳過程。」朱良津說。

除了題跋之外,在信札上還看到了一部分珍貴的印璽,其中包括:乾隆御覽之寶、御書房鑒藏寶、乾隆鑒賞、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等等。這些都是清代幾位皇帝的鑒賞章,也就是皇帝御用觀覽寶物的印璽。

「清代康熙時期大收藏家高士奇是最後一位在韓琦信札上題跋的人,《信宿帖》進入清宮,或是其獻與清帝。」朱良津表示。

今生 僅展示過兩次

「韓琦唯一的傳世書跡至今已有千年歷史,輾轉流傳,曲折離奇,但至今幾乎完好無損。」朱良津說。

1924年,遜位清帝溥儀離宮,走長春,隨行帶了一批古玩字畫,其中就包括《信宿帖》。1945年,蘇軍攻佔長春,偽滿州國宮人崩離四散,之後,在民間幾經流轉。解放初,這一孤本被貴州省文教廳接收,1953年貴州省博物館成立之初,劃撥入藏。

「北宋的書畫,以原件流傳到今天的,已經算最古老的那類了,比北宋還早的屈指可數。」朱良津介紹,北宋之前的書畫流傳下來的很少,不少知名的北宋以前的繪畫原件沒有流傳下來,書畫史上許多著名的作品均為摹本,比如《蘭亭序》。

《信宿帖》靜靜地躺在貴州省博物館的錦匣之中,貴州都市報記者看到,字跡清晰可辨。4月9日,貴州省博物館舉行「保護文物·傳承經典——貴博韓琦書畫置換」儀式,已展出195天的韓琦楷書《信宿帖》卷「回宮靜養」了。

「從文物保護的角度,書畫內文物不適合長時間展出,要收回到庫房保養。」在朱良津的記憶里,近30年,韓琦楷書《信宿帖》卷在展廳僅展示過兩次。

文:記者 王奇

圖:記者 楊興波

來源:貴州都市報

編輯:申凌

編審:羅瑋 江北

更多精彩請點擊

黔靈山公園大熊貓觀賞須知

政策解讀 | 今起,貴陽普通號牌「開四停四」,家庭搖號一年即可申請

不敢相信!孕婦竟對4歲幼童如此報復!監控曝光後網友怒了

遵義女司機錯把油門當剎車,凱迪拉克帶摩托車一起衝下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貴州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銅仁松桃發現1.58億噸超大錳礦床,貴州躍居世界級錳礦資源富集地
曝光這台車和這家店,貴州老鄉被他們詐騙,還被威脅不準報警

TAG:貴州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