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魯迅的《斯巴達之魂》——拒俄運動中反抗侵略的號角

魯迅的《斯巴達之魂》——拒俄運動中反抗侵略的號角

本文作者楊天石,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近代史所研究員,季我努學社顧問。

魯迅畫像

《斯巴達之魂》是魯迅青年時代的作品,寫的是古希臘人英勇抗擊入侵者的故事。魯迅為什麼要譯作這樣一篇小說呢?當我們把它放到20世紀初葉的歷史背景中去加以考察時,就會發現,它是近代中國拒俄運動的產物。魯迅寫它,是為了借斯巴達人不惜以生命保衛祖國的英勇事迹,激勵中國青年奮起抗擊老沙皇對中國的侵略。

1900年,沙俄帝國主義一面參加八國聯軍侵入我華北地區,一面又派遣軍隊佔領了我整個東北三省。「它們殺人放火,把村莊燒光,把老百姓驅入黑龍江中活活淹死,槍殺和刺死手無寸鐵的居民和他們的妻子兒女。」(《中國的戰爭》,《列寧選集》第1卷215頁)沙皇尼古拉二世狂妄地準備成立所謂「黃俄羅斯」。1903年3月,沙俄政府不僅拒不履行按期分批撤兵的協定,而且進一步向清朝政府提出侵略東北的蠻橫要求。於是,一場中國人民轟轟烈烈的拒俄運動在各地興起。

《斯巴達之魂》正譯作於拒俄運動高潮時期。當時,魯迅正在日本東京弘文學院學習。他決心一輩子獻身於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誓言「我以我血薦軒轅」。他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講演」,積极參加了東京中國留學生的各項愛國活動。拒俄義勇隊在寫給清朝政府的信件中,曾慷慨陳詞:「昔波斯王澤耳士以十萬之眾,圖吞希臘,而留尼達士(即黎河尼佗的另一音譯——作者)親率丁壯數百,扼險拒守,突陣死戰,全軍殲焉。至今德摩比勒之役,榮名震於列國,泰西三尺之童,無不知之。夫以區區半島之希臘,猶有義不辱國之士,何以吾數百萬方里之帝國而無之乎?!」

《斯巴達之魂》掠影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魯迅為《斯巴達之魂》所寫的前言: 「西曆紀元前四百八十年,波斯王澤耳士大舉侵希臘。斯巴達王黎河尼佗將市民三百,同盟軍數千,扼溫泉門(德爾摩比勒)。敵由間道至。斯巴達將士殊死戰,全軍殲焉。兵氣蕭森,鬼雄晝嘯。迨浦累皆之役,大仇斯復。迄今讀史,猶懍懍有生氣也。」這一段話與上面引述的拒俄義勇隊信件的相應段落不僅內容、精神一致,而且, 「死戰」、 「全軍殲焉」等詞句也完全一樣。為了彼此照應,魯迅還特別在「溫泉門」 三字下加註了「德爾摩比勒」。這些,都證實了魯迅是在拒俄義勇隊信件的啟發下譯作《斯巴達之魂》的。

斯巴達三百勇士

此外,1934年,魯迅在《集外集序言》中提到《斯巴達之魂》時曾說:「一篇是斯巴達的尚武精神的描寫」。「尚武精神」,這正是軍國民教育會的宗旨。在軍國民教育會的公約里,頭一條就是「養成尚武精神,實行愛國主義。」

因此,我們可以確認:《斯巴達之魂》是中國近代拒俄運動在文學方面的一個重要反映,它充分表現了魯迅反對沙俄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

楊天石:《橫生斜長集》,1998年版

編輯: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沙龍 的精彩文章:

清末名妓賽金花為何被稱為護國娘娘,她又是如何救國救民?
清代學者在《史通》研究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又取得了哪些成就?

TAG:季我努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