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讀懂《孟子》:養善心,明事理,行正道,成就圓滿人生

讀懂《孟子》:養善心,明事理,行正道,成就圓滿人生

授權圖片 | 滕首詩 攝

孟子被稱為「亞聖」,在傳統儒家中,地位僅次於孔子。

漢代趙岐把《孟子》一書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

宋明理學興盛,更將《孟子》列入「四書」,奉為人人必讀的基本經典。

時至今日,社會迅速發展,生活日新月異,我們為什麼還要讀《孟子》?

鄭連根老師研讀《孟子》,對於《孟子》的認識和領悟有許多獨到之處。

1.不能用原則交換利益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一把大火,前門大柵欄的瑞蚨祥焚燒殆盡庫存布匹和來往賬目,全部化為灰燼。

大火剛滅,孟雒川第一個在廢墟上支起帳篷,搭起木板,恢復經營,並貼出告示:

凡本店所欠客戶的款項一律奉還,凡客戶欠本店的款項一律勾銷,本店永不歇業。

晚年的孟洛川,攜兒孫登泰山,望著東方冉冉升起的旭日,他的兒子想到父親縱橫捭闔、馳騁商場七十餘年的壯闊人生,恭敬的問「父親,您這一生的經商之道是什麼?」

孟雒川在東嶽之巔,沉思良久,出人意料的說出四個字:大商無算。

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有些利益可以取,有些利益不能取。人只有遵守自己的底線,有所不為,才能有所成就。

而孟雒川的祖先孟子是中國最早提出義利之辨的人。

很多人覺得,《孟子》開篇就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這是對利的徹底否定。

於是很多中國人恥於言利。

其實這並非孟子的本義,鄭連根老師通過《孟子》原文的講解,還原孟子當時的語境,告訴我們判斷利義取捨的核心標準是:

合道,利再大也不為過;不合道,利再小也不能受。

如果不對孟子所言義利有所區分,就很容易造成孟子完全不準言利,不準享受利的生活的誤解。

沒有讀懂孟子的義利之辨,那就不懂孟子。

2.善良是一種選擇

人性善良與否,我們爭論了幾千年,好像一直也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我們受的教育和各種書里,大部分都是直接講:孟子主張性善論。

如果主張人性本善,那我們該如何解釋這人間的種種惡呢?

其實,孟子主張的是性向善,而不是性本善。

孟子講,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

這就是人禽之分的根本,也是仁義禮智的發端。

在今天,對於個人來說,保持善良已經不再是一種「消耗自己」的選擇。

鄭連跟老師說:隨著互聯網社會的發展,人的那些美好的品質「善」、「良知」、「正直」都是被正相激勵的,

我們正在建立一個「信用體系」,那些美好的品質變成人的正資產,而不是潛在風險和成本。

所謂的聰明人都喜歡走捷徑,都喜歡去佔便宜或者精於算計,但是,所有的捷徑最後都會適得其反。

3.經營管理的智慧

基於人性向善的主張,孟子提出了仁政王道。

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我們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官員,那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和我有什麼關係?這個時代,最普遍的組織形態,就是企業。

對於企業家、企業的管理者而言:行王道還是霸道,這就成了天大的問題了。

這是企業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從管理的角度而言,西方的管理理論,是強調了人的工具屬性,

強調的是「管」和「控」,而忽視了人作為人的「能動性」。

鄭連根老師說:真正優秀的管理文化應該是既能通過西方管理理論和管理工具來消除和控制人的惡,又能用王道思想激發人之所以為人的能動性。

就企業的價值觀或者企業的文化而言,選擇為什麼而存在,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的小利還是促進社會和人類的進步的大義之間的選擇,決定了企業的價值和意義。

4.會說話,是一種能力

孟子不僅是儒家的傳統經典,也是絕佳的文學作品。

讀《孟子》,如睹其人,能強烈的感受到一種正氣,智慧和幽默。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

《易經》上說:「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

一個人最直接和具體的表現,在於言語和行動,而言語的傳播力、感染力與影響力,又遠遠超過行動。

說話屬於人的本能,用以表達人的思想、情感和意願,促進人際的溝通與了解;不過,人與人之間的誤會與爭鬥,也大多源自於人的說話。

所謂「說話高手」,自然是懂得「如何說」以及「說什麼了」,讀懂《孟子》,成為說話高手,這將是一枚重要的彩蛋。

《孟子》這部經典,共有七篇,每篇分為上、下兩章,總計三萬多字,體量龐大,為了易於理解,鄭連根老師精選《孟子》的代表章節、精彩段落逐字逐句進行講解。

通過掃清文字障礙,講述時代背景,把經典轉化為容易吸收的精神營養,通過學習古人的智慧,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當下的生活。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在講《孟子》的過程中,鄭連根老師以問題為導向,通過一個一個的專題來講述孟子思想的精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曾國藩:三分精明,七分厚道,做人最高境界
3個小故事,悟出人生大道理

TAG:儒風大家 |